分期辨治急性脑出血35例

/ 2

分期辨治急性脑出血35例

秦松

秦松(江苏省射阳县中医院江苏射阳224300)

【中图分类号】R74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0115-02

【关键词】脑出血辨证论治中医药疗法

2008.06—2010.05,笔者采用分期辨治的方法治疗急性脑出血35例,并设单纯西医内科治疗32例作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

诊断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中制定的急性脑出血标准,同时经CT检查证实。

1.2纳入标准

(1)发病时间<24h。

(2)出血部位:脑叶或基底节区。

(3)出血量:单侧脑叶出血10-15ml,基底节区出血10-30ml。

(4)嗜睡。

(5)排除缺血性卒中、幕下出血、多灶性出血、颅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出血以及合并严重心、肺、肾、凝血系统紊乱原发性疾病。

1.3一般资料

全部67例均为我院内科住院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45-76岁,平均(59.8±8.9)岁;出血量(12.4—47.8)ml,平均(35.5±10.3)ml;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8.5±9.1)分。对照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46—75)岁,平均(60.1±10.3)岁;出血量(11.6—46.9)ml,平均(60.1±10.3)岁;出血量(11.6—46.9)ml,平均(31.6±9.8)ml;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8.2±8.5)分。2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出血量及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予以内科常规吸氧,合理控制血压,控制脑水肿,维持水电酸碱平衡,防治并发症,绝对卧床,保持大便通畅等。

2.2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按发病时间分早中后三组辨证论治。

早期(<3d),证属阳亢风动,气血上逆。治法:熄风潜阳,清肝止血。药物:双钩藤(后)20g,石决明(先煎)30g,杭菊花15g,夏枯草6g,龟板(先煎)30g,玄参15g,大白芍15g,大黄炭10g,三七粉(另冲)4g。

中期(3d-2w),证属风阳夹痰,瘀阻经络。治法:豁痰化瘀,平肝祛湿。药物:胆南星10g,石菖蒲6g,川牛漆15g,茯苓15g,天麻10g,桃仁泥10g,法半夏10g,红花6g,泽泻30g。

后期(2w-4w)证属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治法:益气活血,补肾通络。药物:黄芪30g,云苓15g,全当归20g,广地龙20g,丹参20g,鸡血藤30g,川断10g,山萸肉10g,全蝎2g。

上述药物均加水300ml水煎2次,煎煮30分钟,取汁150ml,分早晚服。

2.3疗程及观察

2组均以4w为1疗程,1疗程结束后观察临床疗效及血肿容积变化情况。

2.4统计学分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3疗效标准语结果

3.1疗效标准

参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2]判定。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以下;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以上甚至死亡。

3.2结果

3.2.1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2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N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恶化总有效率

治疗组35610133329(82.9)

对照组3235108618(56.3)

与对照组比较,P<0.01

由表1可知,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2.22组血肿容积变化比较见表2。

表22组血肿容积变化比较(ml,-x±s)

组别N治疗前治疗3d治疗2w治疗4w

治疗组3538.2±10.141.5±9.720.8±5.93.4±1.3

对照组3237.9±10.642.8±11.434.6±9.712.9±3.8

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期比较,P<0.01。

由表2可知,2组在治疗前3d内血肿均有所扩大,2组在改善早期血肿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组在治疗2w和4w对血肿均明显缩小,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治疗组在改善血肿方面优于对照组。

4讨论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早期血肿扩大及周围脑组织水肿是其病情加重及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的主要原因,目前多采用常规内科药物及微创手术,但疗效不甚理想。如何控制急性脑出血的早期血肿扩大,减轻脑水肿是我们治疗的重点和关键。

脑出血隶属中医“中风”范畴,病理因素不外于风、火、痰、瘀、虚五端,其病理机制多为阳亢风动、气血逆乱、上冲犯脑、血溢脑外。笔者根据其病因病机变化规律,遵“同病异治”之则,分早中后三期进行辨证论治,早期“急则治其标”,取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夏枯草、杭菊花清肝泻火,龟板、大白芍、玄参滋阴潜阳,大黄芪、三七粉化瘀止血,诸药合用旨在减少再出血和延缓脑水肿的形成。中期取胆南星、石菖蒲、法半夏豁痰祛浊,天麻平肝潜阳,桃仁、红花、川牛膝活血化瘀,茯苓、泽泻祛湿利水,诸药合用,旨在促进脑部血肿吸收,减轻周围脑组织水肿。后期“缓则治其本”,取黄芪、茯苓补气健脾,当归、丹参、地龙、鸡血藤养血活血,全蝎祛风通络,山萸肉、川断补肾生髓,诸药合用,旨在改善脑血片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临床结果表明,分期辨治急性脑出血在促进血肿吸收,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但对于早期血肿的减少上疗效当不理想,究其原因,有待今后临床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中华神经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