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数学课堂生本教育教学模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关于中学数学课堂生本教育教学模式

隋国峰

江西省抚州市南丰二中翁水根

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理论谈到“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两者关键都是二个字“探究”;全身心的投入“做”,有可能使学生直觉地、感性地、综合性地把握研究对象内部的和外部的联系,把握对象的本质。然而,这种把握还没有完全诉诸意识,还没有完全地系统化和理论化,这时,就需要“学”,整个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要使学生更好地“探究”,则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于是我将中学数学课堂45分钟教学改革方案作一个尝试。

一、预习看书,做好导学练案中前置性学习(5分钟)

学生为本,首先要学生自己去感观未知事物,产生一些模糊的认识,预习看书就是产生认知的第一途径。由于学生的领悟不同,程度表现也不同,主要表现在:高层生领悟能力强,理解得较快,练习做得也快,这样他们就能在提问题的时间内把问题解决,为“不教而教”奠下了基础;中层生悟性有点好,知识基本能理解,差生就有很多问题出现,探究得也慢,这时则需要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来消除困扰。

二、做导学练案中自学探究找出问题(10分钟)

模糊的认识是需要问题的发生,明确问题的所在,之后解决问题,这样才得以清晰的认知;学生在模糊认知下去做习题,会有很多的困难,也就会产生问题;这样做课本习题就是把未清楚的知识明确化,即是产生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也就是会使学生的“学”与“探究”产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课堂上明确问题所在,学生讨论交流解决问题(10分钟)

有了问题,自然需要去解答,让学生自己提问,把问题明确化,板书出学生提出所有问题所在,再让一些对问题理解清晰的学生回答,这样老师就没有把思维过程照搬,也就没有影响到学生的思维,而回答不足之处让学生思考酝酿,作为课后思考题,这样以学生为主体,可以使学生一直研究自己的未明确的问题,思考出的话会有一种成就感,以后知识就能根深蒂固;没思考出就有更多的问题出现,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

四、教师点拨设计问题让学生找答案(10分钟)

学生未能找出的问题,是需要老师去点拨,老师把一些常见常用的问题展示出来让学生自行讨论完成,其中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定出教学辅导资料,不需要板书,按节按章地发给学生完成,让学生研究找出答案。在学生自行找答案的过程中,能锻炼到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独立自主能力等,这样对他们的“学”与“探究”都有很大的提高,充分发挥出他们的主体性。

五、设计练习应用新知(10分钟)

要使知识得到稳固,就要让学生明确其实用性,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可以让学生明确知识的要点与应用于实际情况,有助于学生的领悟能力。

整个教学改革过程是一个尝试,教师在里面只担任主导的角色,这就是生本教育的重要环节;课并不好看,但有一句话“好看的课不一定是好课,好课是不好看的”。我们明确生本教育是要依靠学生,相信学生;不相信学生就发现不了学生的特点,重点是要解决学生未清楚的问题。一些老师总埋怨差生如何如何地差,其实差生并不是智力差,而是“探究”得慢,只要不管时间的长短,他们也是可以领悟知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