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成药的使用原则及其副作用概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藏成药的使用原则及其副作用概述

马立明

马立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藏医院云南迪庆674400)

藏成药是指在藏医理论指导下根据某一疾病的病理病因和属性,通过六味、八性、十七效以及三种化味的有机组合,在主药上加副药、增效药、减毒药等方式进行配伍制成的成品制剂,分为和解类和清利类两种。其优点是现成可用,适应急需,存贮方便、能随身携带。缺点是成分组成、药量配比一成不变,不能灵活多变和随症加减。传统藏成药剂型有汤剂、散剂、水丸剂、膏剂、酥油丸、药酒、灰剂、珍宝剂等。部颁《藏药标准》九五版收载的藏药共有290个品种,当中主要是丸剂与散剂,大约各占50%,由此可见藏医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是散剂和丸剂(水丸),其次是汤剂。

1藏成药的使用原则

藏药的使用是遵循“三大因素”在人体内的盛衰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含有石榴子等辛温类药物在早上“培根”亢盛时服用;寒凉类药物在中午、下午“赤巴”亢盛时服用;“隆”病类药如三十五味沉香丸等药物宜在晚间和黎明“隆”邪亢盛时服用。

在饮食与服药的关系处理上通常遵循食物消化完毕服药、药物消化完毕即进食的总原则。毒性大的药物在饭后一小时左右或晚上睡前服用,导泻、灌肠、滋补类药在空腹时用药。但在具体对症用药方面亦不一定遵循以上原则。藏医《四部医典》第二部分“论说续”二十七章“治疗原则”章节当中详细叙述了根据不同病种而出现十种服药方法,即:黎明时分、餐前、餐间、餐后、轮番交替、饭食消化完之际、不定时而多次、餐前餐后均服、睡前服药十种情况。如“培根”亢盛病药物宜在黎明时分空腹服药;“下行隆”病药物宜在下午饭前服用,“等火隆”病药物宜在餐间服用;“遍行隆”病药物宜在中午、下午餐后服用;“维命隆”病药物宜与饮食轮番交替服用;“上行隆”病药物宜在饮食消化完之际服用;呼吸困难病药物宜不定时小剂量多次服用;胃口败坏病药物宜采用餐前餐后均服的办法;呃逆病药物宜与作用相近的饮食同服;头部疾病药宜在晚上睡前服用。

2藏药的用法用量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藏药的日服用量为1-2克,1天1-2次,有些名贵藏药在预防和巩固性使用时有3-5天服用1次,1次1克的服法。当然,这里指的用量是成人日常用量,必要时根据病情需要酌情增减。

藏药丸剂类服用时,宜先将药丸捣碎或碾磨成细粉后用温开水把药粉送服。名贵藏药一般要在头天晚上用开水将药丸泡上,于第二天太阳还没出来之前加适量开水空腹送服。

另外,藏医认为在服药中适当加入药引及适量的其他药液可以增加疗效,达到综合治疗的目的,如将红糖常作为祛风、祛寒的药引子;将白糖作为清血、解“赤巴”热的药引子;将蜂蜜作为治“培根”、黄水病的药引子;将骨头汤作为“隆”病的药引子等。

3藏药的用药禁忌

为了更好地保证药物的疗效及减少药物对人体的不良反应,藏医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药物禁忌。一般情况下,在服用名贵藏药和含有“麻”性成份时应尽量避免服用冷饮、酸、腐、辛辣、酒及油腻食物。有些药物及疾病应特别强调食物禁忌,如治疗胃部疾病的常用药仁青坐达、芒觉解毒丸等在服药期间必须忌用酸、腐、生冷及油腻食物,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有效成分的吸收或加重病情。服用这类药物时在起居方面也应注意防止身体受凉和避免剧烈运动。

4藏药的毒副作用及应对措施

藏医药学是一门古老的传统医学,其产生的历史也与青藏高原出现人类活动的历史同步,也就是应了医学史界通常所说的“人类历史有多长,医药的历史就有多长”的说法,藏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当中同样总结了许多有关药物的信息,藏医对所使用的每一味药对其药性、功效、生长环境、采集和加工方法都有较完备的叙述。藏医药学认为:“地上无物不为药,药即毒来毒亦药,用之得当则谓药,用之失当则为毒”。根据前人资料,目前我院常用藏成药近两百种当中约百分之三十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

(1)藏药中毒原因:中毒原因主要为加工、配伍不当,服用过量,用法不当,不遵循相关注意事项等所致。

(2)毒性来源:导致藏药中毒的原料主要有:乌头类、莨菪类、大戟类、南星类、肾瓣棘豆、瑞香狼毒等,其次为配伍不当和矿物类药加工不当所致药毒性。

(3)中毒症状:临床上常见藏药中毒病状为口舌、四肢麻木,头痛头晕,精神恍惚、语言不清,呼吸短促,脉博加快,体表温度增高,血压降低等循环、神经系统症状较为多见,其次为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肠呜音亢进,少数也出现皮疹、皮肤红肿等情况。

(4)应对措施:一般情况下,遵医嘱按规定剂量合理应用,现有临床常用藏药均比较安全,偶尔出现的中毒病状表现也都比较轻微,停药、休息、保暖即可有效缓解,无须采取特殊处理措施。传统救治方法还有嚼服干蔓菁和诃子皮,送服热稀粥,给予茶水、黄酒做的面糊等均可收到较好效果。若出现中、重度中毒情况,根据以上罗列的几种毒性原料药及临床表现,查找中毒原因和诊断并不困难。救治要点、急救护理程序和措施均有诸多报道和经验,这里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