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沙灾害的危险性分析及防沙治沙安全格局的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3-13
/ 2

风沙灾害的危险性分析及防沙治沙安全格局的构建

杨兴学

杨兴学YangXingxue(青海大学,西宁810016)

(QinghaiUniversity,Xining810016,China)

摘要:风沙是一种以气候为主因的灾害类型,大风是形成风沙的主要因素。地形、降水、气温和沙源也是促成风沙危害的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不同的沙化土地分布特征划分治理区域,通过对其风沙危害季节的风沙扩散情况进行科学分析、正确评估,统筹设计治理方案,构建防沙治沙的安全格局,能有效地阻止风沙漫延,切断其扩散路径,降低风沙灾害的危害程度。

Abstract:Sandstormismainlyaresultofclimate,whichoriginiswind.Topography,precipitation,temperatureandsandresourcesalsocontributetothedevelopmentofsandstormhazards.Zoningcontrolondistributionofdifferentdesertifiedlandarea,scientificanalysisandcorrectassessmentofsandspreadatthesandstormseasonandoveralldesignofgovernanceprogram,buildingofsecuritypatternsofsandpreventionandcontrolcaneffectivelypreventthespreadofsand,cutoffthediffusionpath,andreduceharmfullevelsofsandstormdisasters.

关键词:风沙灾害;防沙治沙;安全格局

Keywords:sandstormdisaster;preventionandcontrolofdesertification;securitypatterns

中图分类号:X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8-0326-01

1风沙灾害的危险性分析

1.1风沙成因及扩散要素分析

1.1.1气候、风速、风向、空间距离季节性差异和年际、年内降雨量分布不均及降水量不足,会使地表因水蒸发量较大而土壤干燥。尤其是降水量较低且大风频发的冬春两季,裸露的农田因严重风蚀,致使干燥的土壤在大风的作用下发生起沙、扬沙甚至沙尘暴,形成风沙灾害;风速大时沙尘扩散的距离较远,范围较大;风沙随大风吹蚀的方向扩散;大风携带沙尘物质的风沙运动因受到空间阻力,风沙在逐渐扩散的过程中,随着距离的增大,所造成的危害影响会越来越小。

1.1.2环境、下垫面状况以细沙及粉沙为主的沙地、荒草地、耕地、林地,其土壤表层干燥、土质疏松、粘力差,抗风蚀能力低,容易形成风沙;根据不同土质、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及地表景观格局对风沙扩散的不同阻力影响,其下垫面可分为衰减型、累加型和波动型。属衰减型的粗糙度较高的乔灌草复合防护林对风沙抑制作用最强,而属累加型的裸露农田则对风沙阻力很小,受风沙危害程度较大。

1.1.3人为因素滥砍滥伐等刨草毁林现象,严重破坏了所在区域的生态系统稳定,大面积撂荒的土地被沙化;过度放牧使草场退化,风蚀加剧;滥用和浪费水资源,致使生态用水困难,大面积天然林死亡、植被干枯、草地退化、土壤沙化。

1.2风沙灾害危险程度区域界定界定风沙灾害危险程度区域及进行等级划分,有利于确定风沙危害源及沙尘漫延范围,正确评估风沙扩散对环境、动植物与人类造成影响和危害的程度,根据不同级别的区域设计治理方案和采取应对措施。

1.2.1风沙源区风沙源是风沙灾害形成的起源地,是风速达到引发地表起沙的主要区域。多见含有丰富沙物质的沙垄、沙带及干涸河滩,基本呈条带状分布。这些区域植被覆盖很低,地表物质多为沙质土壤或土壤沙化严重,极易受风蚀影响,是风沙危害的重灾区。

1.2.2高度危险区处于风沙源外围的区域,在风沙灾害发生、扬沙天气出现时,沙尘浓度最大,是风沙危害危险程度最高的区域。

1.2.3中度危险区在高度危险区外围的区域,是风沙灾害发生时受影响较大的区域。

1.2.4低度、轻度危险区风沙进入距风沙源有一定距离,但仍然能受到风沙扩散影响的区域,速度逐渐减缓,浓度减小,是风沙危害开始减轻并逐渐减小的过渡区域;离风沙源距离较远地区是风沙危害的轻度危险区。

1.3风沙灾害种类及损害程度①大风吹蚀使土壤有机物质减少、土壤颗粒粗化、肥力贫瘠、生物生产力下降。②沙尘物质会使建筑物、农作物、水体、道路及人畜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③强度的沙尘天气甚至会导致大气环境质量恶化,掩埋道路、农田、村庄、牧场,破坏交通、通讯设施及各种运输机械和精密仪器。

2防沙治沙安全格局的构建

2.1加强建设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根据风沙灾害危险程度区域界定的级别,针对各级别区域所需的相应风沙扩散阻力值划分出治理区,统筹设计治理方案。

2.1.1核心区将风沙源区及其临近区域设定为核心治理区,实施乔灌草相结合,针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制约,选择抗旱、根系发达的树种及草种进行治理,争取迅速增加地表覆盖,固定土壤,恢复天然植被及生态系统的原有保障功能。

2.1.2治理区将高度危险区设定为外围治理区,做好生态规划,保护好现有沙区植被,严禁滥伐、乱垦、滥牧;恢复并扩大自然林植被种植;实行农田保护,进行保育种植,减少沙化土地的裸露面积;对沙化程度较高的土地开展综合治理,发展经济林木与半人工草地,建立起遏制沙漠推进的生态屏障,以减缓和治理沙尘。

2.1.3控制区将中度危险区设定为外围控制区,统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结合水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条件加以科学布局,优化设计土地利用及不同土地覆被结构,合理配置草、田、林的种植比例及品种组合,进行农业生产与生态景观结合的生态环境建设,使之构成高效生态防护、经济效益复合系统的第二层防护体系,以控制风沙漫延,并保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2.1.4保护区将低度危险区和轻度危险区划为外围保护区,以现有林地、果园、苗圃、庭院绿化、城市公园作为风沙控制屏障,构建城乡连通的护林路、护堤林、农田林网等生态网络,实现对景观生态过程的整体控制。

2.2构建防灾减灾预警及科研体系

2.2.1建立和完善沙尘天气的动态监测、预警系统利用卫星遥感、雷达和探空等高科技手段,对沙尘天气的形成、发展和扩散进行实时跟踪观测,及时发布预警。

2.2.2做好防灾减灾的科学研究加强对沙尘源区形成及环境与沙尘运移规律的分析,研究气候条件对沙化、沙尘天气相互作用的机理,探讨历史上气候变迁与沙化及沙尘天气的对应关系,预估未来气候变化状况,为准确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沙化和沙尘暴的影响,有效防止风沙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冯露.风沙灾害危险评价及景观格局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

[2]魏国良.铁奎沙区沙漠化现状及防治对策[J].甘肃农业,2010(10).

[3]李海龙.风沙灾害危险性评价及防沙治沙安全格局构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

[4]张国祯.北京市沙化土地现状评价及其防治策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

[5]防沙止漠的对策与思路——专家院士纵论荒漠化与沙尘暴防治[D].生态文化,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