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和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浅析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和途径

胡少培

天津财经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教育本身的国际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本文通过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含义和内容的介绍和阐述,试着找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途径。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途径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容置疑的客观趋势,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显著的特征,已经并正在给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经济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有着特殊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经济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增长可以为教育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的结构,经济体制改革可以带动教育体制的相应变革。所以,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引起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必然导致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1.高等教育国际化含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世界政治环境相对稳定,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大的国际化的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越来越深入,这使得高等教育国际化加快了步伐。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当今高等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之一。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含义,学术界一直争议颇多,达不成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大学联合会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这个定义是从国际化的内容入手进行的界定。

国际化强调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它是以不同文化或主权国家的存在为前提的。基于此,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以国家主权、民族文化或是高校文化氛围等为前提,面向世界开放教育市场,加强与其他国家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培养出具有国际观念,适应国际竞争环境,符合国际标准的人才。

2.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内容可归纳为四个要点一是高等教育观念的国际化,二是高等教育人员的国际化,三是高等教育资源的国际化,四是高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国际化。

2.1观念国际化。从宏观层面来说,即是要求将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置于世界背景之中,以国际社会的视野而非仅从本国的角度进行考察和把握,在战略高度上奠定国际化观念的位置。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实际上就是培养面向世界,能够深刻理解多元文化,能够在国际文化交往中充分沟通思想,能够在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人才。

2.2人员的国际化。主要包括政府部门教育相关决策者、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学者、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当然还包括广大的学生。在本文的研究中,注重进行学者、相关研究人员、一线教师以及学生的国际化流动。

2.3资源的国际化。这里的资源指的是广义的社会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等。高等教育资源的国际化主要涉及教育经费,教学设施,科研设施,人力资本以及教育知识等。教育经费的国际化一定程度上使其流向高效的教育机构或者高产的教育产业,教学设施以及科研设施的共享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这些硬件设施的利用程度,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信息、人力资本的交流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重复投资,节省了资本。

2.4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增设国际化专业、开设国际化课程是实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国际化意识的培养,国际化知识的掌握,国际化理解的形成都离不开国际化专业、课程的设置。

2.5教育知识、信息和技术要素的国际流动,是教育国际交流最根本的内容。教育知识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的国际流动,主要是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知识、办学理论、教学方法、管理经验、教育信息、教材图书、教育软件等人类文明成果等优质教育资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学习、传播、普及知识和培养人才。教育国际交流有利于引进外国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发展本国教育服务,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为优化教育资源和结构服务,为实现本国的教育目的和实现本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服务。可见,教育国际交流的内涵就体现在教育各要素包括人员、资金、知识、信息和技术等这种国与国之间的流动中。

2.6民间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与政府间的教育交流不同,民间教育交流是在政府教育交流协议的框架下,由民间机构从事的国际教育交流活动。民间国际教育交流相比政府间的教育交流而言,更丰富多彩,形式更加多样化。但是无论民间国际教育交流活动怎样活跃,都离不开政府教育交流所规定的基本框架。民间国际教育交流是丰富多彩的,这种丰富性体现在从事民间国际教育交流的机构的多样性。从理论上说,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在法律的框架内,都能从事民间的国际教育交流。从机构的类型上,可以分成三大类型个人、非教育性机构和团体,教育机构和团体。

3.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途径

3.1树立国际化的教育观念要求在教育管理人员、教师学者和学生中树立国际化的观念。一方面在制定法律法规方面可以强化教育国际化观念的认识,引导相关人员加强对国际化的理解、进而将国际化融入意识之中,落实到行动之处。另一方面是通过各类国际化观念和办学机制方面的讲座和培训来加强师生员工对国际化的理解,鼓励他们放眼国际,以国际上领先的管理、学术、科研和教育水准要求自己。注重在学校里构建国际化的校园文化。

3.2加快人员的国际流动。一方面是高校可以通过聘请外教或在国外的著名学者来校从事教学活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有利于形成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和国际通用语言交流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坦诚开放的风格。此外可以有计划地选派本校教师学者出国进修、学习,进行援助。鼓励教育工作者积极参加国际化的学术会议,积极争取承办国际化会议,选派科研学者参加国际性的研究项目,加强学者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是留学生教育是实现学生国际化流动的重要途径。包括吸收外国留学生和向国外派遣留学生。许多国家特别注重留学生教育,制定了很多吸引留学生的优惠政策,以达到聚集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资源的目的。

3.3开展国际跨国教育。跨国教育是学习者在拥有学位授予权机构所在国以外的国家,所接受的高等教育学习项目、一系列的学习课程或教育服务包括远距离教育。跨国教育的形式主要包括海外分校、合作办学、远程教育、企业大学等。远程教育使我们坐在家里就可以享受到外国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了资源的共享海外分校又可以让我们在自己的国土上就能够进入一流大学学习合作办学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交流及合作,有利于教育的发展与进步企业大学与企业紧密联系,是教育更贴近社会的表现,实现了教育的价值。

3.4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学校课程的组织架构,课程是传递知识的重要媒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对高校和学生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际化知识的传授依靠国际性课程的开设,国际化的课程一般是以“国际“两个字开始的,包括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课程。在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的是强化对外语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国际通用语的掌握和运用,也要适当的增加对第二外语的学习。

3.5强化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提升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高等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需要,还要具有能够推动和引导社会发展的尖端力量,在国际化的进程中要体现出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地位,这样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通过引进世界一流大学和特色学科,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加强国际前沿和薄弱学科建设。借鉴世界名校先进管理经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助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通过支持高等学校参与国际重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建设一批高水平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面向全球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促进高校科技国际协同创新。”可以说国际科研合作平台是助力学术发展较为长期有效的方式。

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应在国际领域寻求高水平合作伙伴,充分调动自身优势学科与专业,精选友好大学中的名校并以其知名学科为突破口,共同开展合作研究项目和建设合作科研平台,从而形成良好的学科发展生态,提升自身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增强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管理.高等教育国际化形势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65-66

[2]沈月红.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对策思考[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7(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