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老年高血压并冠心病患者中优质护理的价值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8-18
/ 1

急诊老年高血压并冠心病患者中优质护理的价值评价

杨翠美成瑞琼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南院;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急诊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我院收治的急诊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中抽选8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42例,采用优质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估和对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更短,血压控制率、疾病知识知晓率明显更高,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优质护理在急诊老年高血压并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可有效提高血压控制率及疾病知识知晓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冠心病;优质护理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好发于老年人,病死率高,并发症多,很多患者并发高血压,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1]。虽然临床中有多种方法治疗此病,但是仍有一部分患者治疗配合度较差,血压控制不理想。为提高老年高血压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血压控制率,本研究选取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探讨,分析优质护理在其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84例急诊老年高血压并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57.21±5.16)岁。对照组:观察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50-81岁,平均年龄(58.17±5.25)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第一,健康宣教。考虑到很多老年患者对自身疾病所知甚少,所以责任护士应加强健康宣教。责任护士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向患者讲解高血压并冠心病的发病原因、诱因、防治方法、并发症等知识,使患者能够高度重视自己所患疾病。第二,心理护理。老年高血压并冠心病患者病情危重,因此患者容易出现负性情绪,比如紧张、焦虑、恐惧。受情绪的影响,患者会排斥、不配合治疗。对此,责任护士应在患者入院之初即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积极主动地与患者沟通,缓解或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同时,多鼓励、安慰患者,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2]。第三,饮食护理。血压受饮食的影响较大,合理安排饮食对控制血压有着重要的作用。责任护士应严格控制患者每日盐、脂肪的摄入,叮嘱患者多吃富含膳食纤维和纤维素的食物,补充蛋白质;如果患者喜好烟酒则叮嘱患者戒除。第四,运动护理。责任护士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合理的运动计划,运动项目以慢跑、散步等有氧运动为主,运动量由少至多。第五,用药指导。责任护士叮嘱患者按时服药,耐心讲解停药、减药的危害;如果发现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则及时通知医生予以处理。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血压控制率、疾病知识知晓率,并进行对比。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更短,血压控制率、疾病知识知晓率明显更高,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中尤以高血压、冠心病比较多见。高血压与冠心病合并存在的情况下,疾病的进展速度会加快,而患者的生存期也相应缩短[3]。临床中为了提高患者的血压控制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缓病情的进展,一般会实施护理措施。本研究对优质护理在急诊老年高血压并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做了探讨,并与常规护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优质护理的患者其住院时间明显更短,血压控制率、疾病知识知晓率明显更高。急诊老年高血压并冠心病患者长期遭受疾病的折磨,并且需终生治疗,所以很容易出现不良的心理情绪;同时,老年患者记忆力、理解能力下降,对自身疾病的了解不多,所以较常出现自行停药、减药等事件。优质护理是一种以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减轻患者的痛苦为目标的护理方法,通过优质护理,患者的心理状态可得到改善,对自身疾病的认知水平可得到明显的提升;最终,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可得到明显的提升。

综上,优质护理在急诊老年高血压并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缪斌毅.开展优质护理在急诊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5(5):121-123.

[2]杜桂华.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高血压护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5(54):192.

[3]蔡吉萍.优质护理在急诊老年冠心病并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12):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