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1

浅析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

李宁

(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87)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习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提出“六个要”。其中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与坚定事业之心密不可分。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情怀

从个人层面上看,思政课教师的事业之心体现为个人幸福感。思政课教师要牢记肩上的重任,增强责任担当意识,加强个人自身修养,将思政课教师这份“职业”转变为“事业”。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断提升精神境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升华自己的价值追求,由“养家糊口”到“安身立命”,由物质的得到转变为精神的获得感与幸福感,用个人的事业之心支撑思政课教师的家国情怀。

从社会层面上看,思政课教师的事业之心体现为奉献精神,《易经》有云,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换句话说就是,就是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却又帮助了他人与社会,这个就是事业。思政课教师要将自己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起来,将个人的发展置于社会发展进步的趋势中,坚定奉献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职责,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用奉献社会的事业之心支撑思政课教师的家国情怀。

从国家层面上看,思政课教师的事业之心体现为增强“四个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青年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思政课教师是青年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思政课教师必须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培育青年的家国情怀。思政课教师要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自觉融入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心支撑思政课教师的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了思政课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并对教师提出六点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其中情怀要深,体现了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家国情怀、个人修养的高度重视,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学习。

学界尚未有关于思政课教师情怀的研究,但是与它相似的“关怀”却多次出现在研究者的视野。以人文关怀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共有大约2万余条搜索结果。以“思政课教师人文关怀”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27条文献,其研究大多以思政课教学改革以及如何将人文关怀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人文关怀更多是思政课教师作为主体对学生的关心与关爱,并积极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力图改变思政课刻板印象,提升思政课的课堂温度,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

相比较“关怀”。“情怀”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广阔,更能彰显个人的修养与人格的高度。辞海中对情怀的解释为“心情、心境”,是一个人内心的稳定的精神状态。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探讨情怀的内涵。

情怀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就是要求教师要有家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政课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是广大青少年人生道路的指向标,必须具有高尚的家国情怀,心系国家,心系人民。

情怀是牢记优良传统,不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就是要求其用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精神世界,不断创新思政课课堂教学,不断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思政课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情怀是“业广为勤,功崇为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脚踏实地,埋头骨干,才能实现梦想。中国民族伟大为复兴的中国梦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这就要求我们不畏艰难险阻,不忘初心,奋力拼搏。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就是要求其遵循教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勤学苦练,开阔视野,不断增强思政课课堂吸引力与亲和力。

情怀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心态决定状态,在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要坚守做人的操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就是要求其具有高尚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思想道德水平,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明灯。

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的殷切希望,是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重视,一大批胸怀家国、爱国爱民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与可靠接班人的关键。

作者简介:李宁,山东滕州人,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