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研究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3

民族地区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研究综述

徐景芳

徐景芳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100081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作为21世纪的新兴“朝阳产业”,正在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而成的旅游创意产业是旅游业发展的新业态,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属于创意产业的一个分支,是顺应市场需求的新的旅游产品,民族地区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是民族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形式,通过运用独特的创意思维,整合旅游资源,实现旅游项目的多元化功能,进而实现效益最大化。民族地区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具有强大的产业连带效应,是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业实现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民族地区;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旅游产业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8)08-158-02

一、引言

旅游业是一个动态完善和持续创新的产业,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的升级,旅游业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旅游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价格、质量的竞争,而是全新理念和创意的竞争,其中核心竞争力便是文化创意。2004年召开首届中国创意产业论坛,探讨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的问题,创意产业在中国登陆。国家“十一五”时期明确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任务,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想,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在全球经济进入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正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双引擎,创意被认为是决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文化创意产业被视为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已经成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力助推器。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属于创意产业的一个分支,是顺应市场需求的新的旅游产品,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而成的旅游创意产业是旅游业发展的新业态。针对民族地区来说,发展民族文化艺术、民族工艺品、民族歌舞等文化产业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文化资源的优势并不天然地等同于民族地区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现实竞争力。方军(2009)认为从民族文化资源到民族地区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现实竞争力,连接两者之间的桥梁就在于创意能力。虽然民族文化资源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能力将资源进行“活化”,民族文化资源的积累就无法转换为发展民族地区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现实优势。民族地区文化创意旅游产业以区域民族文化为核心,依托现代科技,运用独特的创意思维,整合旅游资源,实现旅游项目的多元化功能,进而实现效益最大化。民族地区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可以是独立的形式存在,并成为促进民族地区乃至国家经济整体或长远发展的产业,也可以通过渗透、影响、改造、集聚传统产业的方式,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拓展产业价值链。现有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研究缺少从产业和资源开发的视角研究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本文选取丽江纳西族东巴文化为研究对象,针对民族地区如何将创意产业与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融合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进行探讨,为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资源开发实践提供借鉴。

二、文献综述

(一)民族地区文化创意旅游产业

1、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CreativeIndustry),又称创意工业、创意经济等,它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国内外对创意产业的研究正处于探索阶段,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创意产业的内涵及其涵盖的范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划分。RichardCaves(2000)从文化经济理论角度分析了创意产业,认为创意产业是指提供具有广义文化、艺术或仅仅是娱乐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包括书刊出版、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录音制品、电影电视,甚至时尚产品、玩具和游戏]。经济学家JohnHowkins(2001)从产业角度给创意经济做了界定,把创意产业界定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RichardFlorida(2002)从创意产业的形成以及对区域经济影响的角度分析创意产业的内涵。卡内基—梅隆大学的R.Florida(2005)从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出发,把世界的经济社会发展分为农业经济时代(A)、工业经济时代(M)、服务经济时代(S)、创意经济时代(C)四个时期。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对创意产业的定义较为明确,认为创意产业是将知识和智力资本作为首要投入的产品和服务的创造、生产和商业化的循环,包含文化遗产、艺术、媒体和功能创造四个层次。

国内对创意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意产业概念的界定及介绍、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的探讨、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的研究等方面。熊凌(2004)认为创意产业是以个人创意、技巧及才能,再与知识产权相结合,创造财富及职业的特殊行业。唐韵等人(2005)提出“中国创造”从“创意”开始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技术+创意”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战略。厉无畏(2006)探讨了创意产业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系,并分析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机理、模式和路径。张京成(2007)把我国创意产业大体划分为影视文化类、电信软件类、工艺时尚类、设计服务类、展演出版类、咨询策划类、休闲娱乐类和科研教育类等八大类。黄志峰(2010)认为创意产业是以创意和创新为基础,脱胎于文化产业,又通过创意与文化产业联系在一起的无边界产业。金元浦(2013)指出在创意产业的发展中知识产权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是原创力生发推动和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葛红兵(2016)等从文化本位的创意产业观、产业本位的创意产业观、创意本位的创意产业观三个方向对创意产业的本质界定问题展开讨论。高孝平(2017)提出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构建用户思维、平台思维、产业重组与融合、众包等新产业模式以及跨界发展等战略。创意产业发展新路径应由创意产业网络型生态系统构建、建立创意产业IT技术与创意融合的产业集群及相应的政策法律体系与人才培养机制等构成。

2、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在国内外理论界并没有达成普遍共识。各个国家或地区依然存在着创意产业、创新产业、文化产业等概念混用的情况。英国的创意产业概念始自于1997年,其概念也广泛用作解释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和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CunninghamStuartD(2002)从概念上对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进行区分,充实了建立在知识经济基础之上的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关系的内容,提出对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调控和支持作用应该灵活运用。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Caves(2004)从文化经济学角度定义创意产业,认为创意产业是提供给我们宽泛地与文化艺术或仅仅是娱乐价值相联系的产业和服务。我国学者李书群(2009)对其概念的界定较为全面,文化创意是指依靠个人的知识、技能、天赋,通过科技与艺术的手段,以创意为核心,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重构和提升,并与其他产业融合生产出具有文化艺术元素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是向大众化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以满足人类感性需要和理性精神需求的产业。虽然各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表述不尽相同,但是国内外普遍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类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它强调主体文化以及文化因素,它依靠团体或个人的方式,利用创意、技术和产业化等方式,进行开发和营销知识产权。

我国开始兴起文化创意产业的时间并不长,对其研究还处在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的阶段。胡晓鹏(2006)指出创意对应的主体是文化,创意产业既可以从消费型文化角度来理解,也可以从生产型文化角度来诠释。厉无畏(2007)从产业价值链的角度出发,指出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价值的非消耗、内容创造的高盈利性、赢利的不确定性、消费者的需求决定性、产业链条的跨越性等特征。奚建华(2007)比较了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在理论内涵、产业运动方式、产业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了文化产业向文化创意产业迁移的逻辑路径和现实抉择。姚东旭(2007)认为创意才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产业中的文化创意才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李新安(2010)运用因子分析法通过分析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的省市中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不同因子,发现了四种主要影响因子即经济社会科技水平、产业支撑程度、文化资源量和产业人力资源。周志平(2011)指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知识产权,对知识产权加以保护,就等同于保护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运行与发展。文嫮、胡兵(2014)对中国省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技术因子影响最大,其次是包容性和人才,但政策与基础设施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微乎其微。陈智明、郭永济(2015)等人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劳动者是属知识、智力的,前期的人力资源投入较大,因此政府应该在企业所得税方面给予优惠支持。

3、文化创意旅游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和传统旅游业结合的新型经营模式,给全球各地区的文化创意经济及旅游经济提供了创新性思路和实现手段。Pine和Gilmore(1999)最早提出在传统旅游业中引入文化创意元素,认为在体验消费时代,文化旅游产业中的供应商之间的激烈竞争会引导他们把产品供应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经营者利用创意手段和过程,通过引导游客体验去完善自己,来创造新型的经济价值。RichardsandRaymond(2000)最早提出创意旅游这一概念,将其定义为:在旅行过程中通过积极参与、学习体验从而达到发展旅行者创意潜能的活动。这一概念主要强调互动性措施对文化创意旅游的重要性。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创意旅游实质上来自于文化旅游概念。GreyRichards(2005)指出文化创意旅游的最大特点是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自我发展实现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GreyRichards(2006a)Wilson(2006b)都认为文化创意旅游这一概念正在被广泛运用,它是文化旅游的延伸。

国内有关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内涵、形成条件、产业融合、耦合发展、营销整合、知识产权等方面。刘东威(2006)认为知识产权是创意产业的基础,不能产生知识产权的“创意产业”,不是真正的创意产业,而不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创意产业”,是没有生命力的产业。厉无畏等(2007)首先提出了“创意文化旅游”的概念,强调用创意的思维重塑旅游产业体系,并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创造了产品的观念价值等。李美云(2008)从产业边界的视角,探讨了动漫业与旅游景点业的融合途径。高志英、王淑珍(2009)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关系,对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知识产权评估问题进行了研究。刘志勇、王伟年(2009)讨论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王兆峰(2010)认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文化为关键、旅游为形式,将抽象的文化旅游资源通过各种文化旅游创意形成旅游者可以体验参与的活动,制作和营销文化旅游创意产品以满足游客消费要求,是文化旅游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精致产业。尹贻梅(2014)提出旅游产业的体验性和参与性特征,以及显著的产业连带效应,使其能够与文化创意产业完美融合;加之旅游业本身就是与文化密切相关的产业能够与旅游业巧妙结合,产生强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薛兵旺(2015)强调文化创意产业是旅游业发展的精神支柱,被称为21世纪全世界最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

4、民族地区文化创意旅游产业

民族地区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是新时期我国民族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形式。近年来,我国学者针对民族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展开多种有益的探讨。冯学钢等(2006)指出民族地区文化创意旅游产业作为创意产业在民族文化旅游领域的延伸和发展,和民族文化旅游业密不可分。李秀金(2008)指出,文化创意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通过一定载体,将富有精神内涵的文化消费品呈献给消费者,满足读者精神心理的愉悦需求。尹贻梅、鲁明勇(2009)指出,民族地区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可以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张海燕、王忠云(2010)认为,科学技术与民族地区文化创意旅游产业联系紧密。王兆峰(2010)认为民族地区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各种新技术新方法对民族文化进行创造与提升,形成新智能文化产权,促进民族文化和旅游业有机融合,实现旅游业和文化业增值的新型产业。夏小莉(2010)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对推动旅游产业的结构升级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进一步分析了文化创意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和发展模式。张曼婕(2014)针对黔南州民族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政策的制定原则和主要内容进行研究,提出从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三个方面进行文化创意。王佳莹(2016)认为文化是发展民族文化创意旅游的的核心,创意是其发展的关键,创意环境是其发展的保障,创意品牌的塑造是其发展的根本,旅游产业集群化或者规模化是民族文化创意旅游的必然选择。如何将我国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活化”,使民族文化资源的积累转换为发展民族地区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现实优势是值得探讨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