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牙不良冠修复冠延长术后重新修复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前牙不良冠修复冠延长术后重新修复的疗效观察

关莉萍马金兰

关莉萍马金兰

(新疆乌鲁木齐市口腔医院牙周粘膜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02)

【摘要】目的:评价前牙不良冠修复体的牙经牙周基础治疗及牙冠延长术后重新固定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共99颗前牙冠修复后所致牙周病的患者采用牙周基础治疗及牙冠延长术后4~8周行固定修复,追踪观察1年,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术后4~8周肩台均得以暴露,龈缘颜色正常,修复后12个月复查患者修复效果有效率为100%,满意率为85.9%。结论:对不良修复体所致牙周病的患牙采用牙周基础治疗及冠延长术后能保持患牙的生物学宽度,只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可取得满意的修复效果。

【关键词】牙周基础治疗牙冠延长术牙周病

【中图分类号】R7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7-0057-02

若全冠边缘破坏了生物学宽度就会引起牙龈的反复红肿甚至破坏了牙周组织而导致牙周炎的发生[1-4],对此类牙周病患者,首先去除不良修复体,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及冠延长术,修正破坏的生物学宽度,修改龈缘位置,使其与邻牙协调并进一步行固定桥修复。现就这种方法的临床应用情况作一初步的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0-2011年就诊于新疆乌鲁木齐市口腔医院牙周粘膜科的患者共21例(99颗患牙),均为女性,年龄23~50岁。所有患者前牙因不良冠修复导致不同程度的牙周病,要求拆除原不良修复体并重新冠修复。纳入标准:(1)前牙不良冠修复体导致牙周病的患者同意拆除原不良修复体,行牙周基础治疗及冠延长术后重新冠修复(2)牙周基础治疗牙周组织达到基本健康(3)为冠延长术的适应症。(4)X线显示根尖发育完整,根尖无明显吸收,根管治疗者根管治疗完善,无严重根管内吸收。(5)经冠延长术后为前牙全冠修复的适应症。(6)治疗前肩台位于龈下的最深距离≤4mm。(7)全身情况能耐受手术。

1.2治疗方法(1)去除不良修复体。(2)口腔卫生宣教、全口牙行龈上洁治术、对术区患牙行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3%双氧水冲洗、上碘甘油。(3)对牙髓异常者行根管治疗术。(4)消除牙龈炎症后行冠延长术:常规消毒铺巾,碧兰麻局部麻醉,探明肩台位置及范围,估计手术去骨量及龈缘需根向复位程度,设计切口。根据设计需要作内斜切口翻开全厚瓣,除去残留的领圈牙龈组织,并刮除肉芽组织,暴露根面、肩台和牙槽骨。测量骨嵴顶与牙肩台距离,用高速涡轮或骨凿去除部分牙槽骨,使肩台与牙槽嵴顶间有3~4mm距离,修整牙槽骨外形并冲洗,同时注意使骨嵴高度及厚度与其他部位及邻牙的骨嵴逐渐移行,以在术后获得良好的牙龈外形。修整龈瓣,采用牙间间断缝合使龈瓣紧密复位并缝合于牙槽嵴顶处水平。(5)术后1~2周临时冠修复。(6)术后4~8周牙体预备及全冠修复。

1.3评价标准

1.3.1术后效果评价:满意:肩台暴露于龈上≥1mm,牙龈颜色正常,外形良好,牙齿无松动;有效:肩台平齐龈缘或暴露于龈上0~1mm,牙龈颜色正常,外形良好,牙齿松动度≤Ⅰ度;失败:肩台未能暴露,牙龈红肿,外形不佳。有效率=(满意牙数+有效牙数)/总患牙数×100%。

1.3.2修复后效果评价满意:修复体边缘与龈缘的位置关系与设计的一致,牙龈无退缩或增生,无牙周袋,根周骨组织与冠延长术后相比无变化,牙齿无松动。基本满意:修复体边缘与龈缘位置关系基本与设计一致,牙龈无退缩或增生,无牙周袋。但牙龈有轻度炎症,色泽红,根周骨组织与冠延长术后相比无变化,牙齿无松动。不满意:修复体边缘与龈缘位置关系改变,牙龈红肿,有牙周袋形成,根周骨组织与冠延长术后相比出现骨吸收,牙齿松动。

有效率=(满意人数+基本满意人数)/总人数×100%。

2结果

2.1破坏肩台暴露情况及术后龈组织变化

所有病例肩台在术后即刻均得以暴露;术后一周拆线时术区龈缘均明显偏红,稍软,以腭侧为重,肩台均得以暴露或平齐龈缘;2周时明显好转,但发现术前肩台位于龈下最深的位点牙龈仍发红,探易出血;术后4~8周,龈缘基本为淡粉红色,出血程度明显减轻,肩台均位于龈缘冠方或平齐龈缘。

2.2修复效果患牙于修复后即刻冠缘均位于龈下,术后3、6、12个月复查冠缘未见暴露,修复体无松动或脱落。修复后12个月复查患者修复效果有效率为100%,满意率为85.9%。

表1冠延长术及桩冠修复后不同时间的疗效情况(牙数100%)

*

3讨论

3.1关于生物学宽度对牙周健康的影响对于不良冠桥修复,是临床修复医师常面临的难题,本临床研究所选取的病例均为上前牙冠修复后肩台过深过宽所致,由修复医生在制备基牙肩台后,患者忽视自我菌斑控制引起。99颗患牙绝大多数发生在制作烤瓷牙的唇侧和邻面,腭侧少见,修复医师制备基牙时为了美观,忽视生物学宽度对牙周健康的影响,将肩台制备至龈下较深的深度,过多过深的磨除唇侧牙体组织,这样可以增加烤瓷冠边缘的厚度和美观,短期内避免了龈缘黑线的出现,这种情况在邻面更容易出现。生物学宽度是指牙槽嵴顶至龈沟底的距离,其包括结合上皮及结合上皮与牙槽嵴顶间的距离。平均为2.04mm.当生物学宽度受侵时,机体会以骨吸收的方式试图使其重建,而这种过程在临床上常表现为牙龈慢性炎症和牙周炎。本组21例共99颗患牙就诊时均为不良修复体所致不同程度的牙周炎。

3.2关于术后最佳的修复时间有研究表明冠延长术后牙龈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增生或萎缩,大约在4~6周才趋于稳定。因此,牙冠延长术后早期应尽量减少对牙龈的刺激及侵入,建议术后应先观察数周或先行龈上临时冠修复,以确保牙龈边缘最终愈合。本组18例患者于术后4周牙龈基本愈合后开始修复,3例患者4颗患牙因牙龈始终有轻度红肿增生,局部行冲洗上药,局麻下电刀修整及临时冠修复,于术后6~8周牙龈基本愈合后开始修复。

3.3关于牙冠延长术牙冠延长术最主要目的是利用生物学宽度的原理[5],重新获得健康的生物学宽度,在再次修复体边缘,骨与软组织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并提供足够的固有牙齿结构,以便于牙齿的修复,而又不侵犯生物学宽度。牙槽骨嵴顶冠方须至少存3mm距离,(0.77±0.32mm)为结缔组织所附着,(1.14±0.49mm)为结合上皮占据,(1.34±0.84mm)为再形成龈沟。而在邻面,修复体边缘到牙槽嵴顶的距离有时可以达到4mm。因此,术前对患牙的综合诊断非常重要,应严格把握适应症。这方面其他文献报道较多,建议术前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冠根比例、肩台或缺损至龈下的深度、断面或肩台与牙槽嵴顶的关系、附着龈宽度及术后可能影响美观的因素。术前患者应知情同意。牙冠延长术中考虑去骨量的同时,还应考虑术后的牙龈美观情况,修复后患牙牙龈形态与同名牙外形是否完全对称,与邻牙牙龈是否做到移行。一些患牙不宜实施常规的牙冠延长术。为了尽量提高患牙的保存率,甄敏[6]等提出改良的牙冠延长术可在一定程度上扩大牙冠延长术的适应证,临床上亦可酌情采用。本组21例患者均为女性,曾因前牙外伤、龋坏、缺失、四环素牙、氟斑牙等原因为改善美观而行固定修复,再次修复后12个月复查患者修复效果有效率为100%,满意率为85.9%。均与牙龈仍有轻度炎症及牙龈的外形不完全协调有关。

3.4关于菌斑控制与牙周基础治疗牙龈炎症为固定修复的常见并发症,主要由术者操作不当或患者的口腔卫生不佳所致。本组病例在每次复查时均发现个别牙有牙龈炎。多数源于患者对口腔卫生重视不够,少数是害怕损伤修复体。因此,修复前必须确保健康的口腔卫生,教会患者正确的口腔保健方法并定期复查。严格规范的牙周基础治疗是各类牙周病治疗的重要环节,基础治疗后,所有患者的感染和炎性反应得到控制,牙冠延长术才能获得龈缘的最佳定位,冠修复后才能获得稳定的、长久的美观效果。

3.5关于修复体牙冠延长术中常不能精确决定修复科医师最终把修复体边缘放在何处,因此术前与修复科医师的相互交流很有必要,无论何种修复体边缘位置都应保证边缘的密合性,无悬突,边缘高度抛光。龈下边缘的修复体因密合性检查困难,可能影响牙龈健康,但设计在龈下边缘者,应避免将边缘置于龈沟底,并保证颈部正确的肩台制备和精确的印模制取。

总之,此类患者最终修复需要多学科(牙体、牙周、修复、技工及患者本人)的联合治疗。但由于治疗的成功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须对各环节严格细致操作,以提高修复效果。由于本次研究纳入的病例临床观察时间较短,尚需要更进一步探讨其远期疗效。

参考文献

[1]WoIffeGN,VanderWeijdenFA,AdamJ.lengtheningcIinicaIcrowns:asoIutionforspecificperiodontaI,restorative,andestheticprobIems[J].QuintessenceInt1994,25(2):81-88.

[2]曹采芳.临床牙周病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348-352.

[3]胡文杰,彭东,张豪.前牙美学修复改善露龈笑[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7,42(11):698-700.

[4]PadburyJrA,EberR,WangHl.Interactionsbetweenthegingivaandthemarginofrestorations[J].JCIinPeriodontoI,2003,30(5):379-385.

[5]NugalaB,KumarBS,SahityaS,etal.Biologicwidthanditsimportanceinperiodontalandrestorativedentistry[J].JConservDent,2012,15(1):12-17.

[6]甄敏,胡文杰,张豪等。改良牙冠延长术术后1至6年疗效观察.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2,47(4):203-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