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2
/ 2

切实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

曹艳华

中共承德市委党校河北承德067000

摘要:在深刻领会“功成不必在我”的核心思想的前提下,既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又要做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

关键词:功成不必在我;政绩观

早在2015年1月12日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对定下来的工作部署,要一抓到底、善始善终。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1]2018年“两会”期间,在习近平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再次提及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良好政绩观,并强调这一论调并非要求为官者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做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绩,也要做潜绩。[2]广大党员干部要端正认知,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

一、深刻领会“功成不必在我”的核心思想

1.思想上有大格局。领导者在做事过程中所时刻保持的大格局、大理念,很多关键环节,必须以全局眼光,才能看到其潜在效力和影响。在推动党的事业发展中,领导者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加领导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2.事业上求“大我”。组织领导者无论自我秉持何种治理理念,都应是把组织所安排之事、民众所盼望之事做成、做好;不断为民众呈交出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好作品”。

3.付出上甘于持久。对于为官者而言,真正持续的安于平凡甚至是琐碎状态下专注于细微事物、基层业务的解决却并非易事,只有端正为官之目标,甘于持久的、默默无闻的付出,方才能成就最后的丰功伟绩。

二、正确把握细微“潜绩”与宏大“显绩”的关系

(一)“细”方能顾全整体

何谓大事?其并非单纯关注于事件本身量的繁多,而是在于该事件的发生将对组织的多个层面或运行体系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是事件的处理结果将直接影响组织的后续发展空间,即该事件对于组织存续和发展而言是极为重要的。这也就必然要求对事件的处理应绝对的完备、完善,不仅要充分观测可能影响事务发展的各层面因素,更要科学预测影响事态未来发展的潜在因素。这就意味着领导者必须在干事的过程中保证绝对的“细致”、“精细”,视野覆盖各层面、密切关注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如此才能既以“细”顾“全”又以“全”导“细”。

(二)“谋”方能胸有成竹

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强调的关键正是在行事之前所必须进行的谋划与展望,以全面且匹配的方案强化自我的自信心,以科学且前瞻的眼光提升最终的成功率。对于组织领导者而言,在治理与引导下属的过程中同样需要精准的使用有限的资源和权力,否则滥用职权与资源不仅不能确保预期的效果,反而可能因为定位不明而因权谋私。而如何确保每一次的指挥与调令都更为准确与合理?除了前瞻性的眼光与充分的预测外,一个更为重要的保障前提就是准备的充分性,更确切的说就是在行动之前就已经进行了必要的、全面的谋划。

(三)“久”方能蓄积力量

“大事”之所以被关注,并非在于量之大而在于其影响之广、之深,这也就暗含“大事”的处理绝非易事,既无法单枪匹马,独自应对,更难以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这也就意味着领导者想要干好“大事”、想要攻克他人难以解决之难题,就应首先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意识到越是难做之事越需要汇集不同人才,越注重对问题细分而后逐个击破,以每一次有限的进步成就最终的胜利。在这一攻坚克难的过程中,不仅人力物力需要持续供给,领导者的耐心、激情更要长久维系,决不能仅仅是三分钟热度,发现“突击”、“猛攻”后无法如愿,则立即懈怠甚至是放弃,这一半途而废的做事风格将注定其一事无成,只有持之以恒、脚踏实地,方能成就最终的伟大成就。

三、切实落实“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

(一)工作推进要稳健务实

在创新发展的当下领导者不仅要善于“定调”还要勤于“动手”。首先,就自我所划定的大方向、大战略能进行精准的“拆分”,不仅为下属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更能将细致化的行动步骤一并展示,让下属在看清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从哪里开始;其次,就具体难点的解决能出谋划策,不是只作为考核的上级而无限向下施压,或是以单一的奖励、惩罚仅做刺激,而是能通过自我所掌握的相关技能、技巧切实加入解决问题的团队中,真正成为攻坚克难的一员,只有这样领导者也才能切实了解组织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所在;最后,发现问题或偏差时,领导者能凭借自我的经验和技巧而立即采取相应的补救、更正措施,而非只是找人顶责或是借口推脱,其行为的焦点必须落脚于对具体事务的妥善解决。

(二)谋划制定要科学高效

卓越的领导者必须首先是极具总揽眼光的审视者,其不仅能总括性的把握组织的特长优势所在、员工的整体素养为何,进而制定更为匹配的引导方针,更能从宏观环境中总揽性的预测整个事态的走势,发现组织未来可能的机遇所在,进而有的放矢把握机会。其次,领导者的总揽性还体现于对具体事务、问题的解析,其看似是分析具体的、微观问题,但所指出的要点、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却是建立于对组织全局的把握基础上,能够实现以小见大,由小及大;最后,领导者所具备的总揽性眼光不能仅停留于对特定问题的分析,而必须上升至思维特性的培养,即由总揽性眼光上升为总括性思维,在这一思维的影响下对于组织中所发生的任何情况都能由现象看到本质,由一点延伸至全局,也只有形成这种总揽性思维并习惯这一思考方式,方能真正培育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进取精神恒常不变

越是重大事物的解决、重大目标的实现其所需要的时间往往也越久,一者,独具特色的目标规划需要长期的发现与实践方能领悟,且最终成型也许不断的修改,并非空想状态下的一蹴而就;二者,目标规划的最终完成还需要各环节的逐步落实,涉及方法、路径的选择,这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灵活行为下的持久坚持态度。这也就意味着组织运营管理工作的高效完成同样需要领导者具备“打持久战”的思想,能够以坚守的姿态应对“大事”、持续攻坚克难,直至最终彻底实现目标。此时的“坚守”所强调的不仅是行为上的坚持与维系,更是思想上对初心、对理想、对目标的锲而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