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背影》写作借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0-20
/ 1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背影》写作借鉴

刘端娥

湖南省汉寿县龙池实验中学415900

摘要:《背影》是经典名篇,常读常新。本文重点就谋篇布局、命题立意、组织材料、语言特色等方面做了一些分析,供中学生学习写作时以资借鉴。

关键词:《背影》作文借鉴

作文教学是很多老师感到头疼的一个难点,很多老师抱怨,不知如何来实施。其实,我们语文老师可以就地取材,根据我们手中的课本来进行写作训练。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篇目多是名家文质兼美的作品,不仅是学生好的读本,也是写作可以借鉴的范例。

文章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短短24个字,突出了本文写作的重点——“背影”,一个“最”字又突出了“背影”在作者心中印象之深。开篇点题,决不啰嗦。这在写作学上叫作开门见山,是老师平常着力提倡的作文开头法。它的好处是直入主题,简洁明了。

文章第二、第三段有点特殊,作者在写车站告别之前,写祖母去世、父亲的工作也丢了、家中光景惨淡的事,看似与中心“背影”无关,实则有侧面烘托的效果,因为就是在这种祸不单行的情况下,父亲对儿子还是那样无微不至地关心,更能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同时,也为后文父子离别渲染了悲伤的气氛,这就为后文写“背影”打好了厚实的基础。所以说这两段不是闲笔,而是文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然,这两段不是文章要写的重点,作者也惜墨如金,讲清就可,两段总共只有162个字。

第四段到第六段写车站送别,集中刻画父亲的背影,写得细致生动,描绘出一个真实感人的父亲形象。在写法上,主要是运用白描,我们看望父买橘的片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父亲的背影,儿子是太熟悉了,但这次要描写的,却不是那常见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场合下使他极为感动、终生难忘的那个背影。作者描写了当时父亲的穿着打扮、体态动作,特别着重描绘了过铁道的情景: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细细地如实写下。在这白描中,动词的运用极为精当,准确、生动地描绘出父亲过铁道买橘的情景。我们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我们当时也在场,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作者没有用华丽的语言去渲染它,只用极朴实的文字,却生动地勾画出父亲的形象。这种笔墨,乍看似觉平淡,实际上却在平淡中显露新奇。我们不能不佩服朱自清的描写技巧。这三段是作者重点记叙内容,写得详细生动感人。

第七段即文章最后一段,写分别几年后接到父亲的来信,想到父亲老来光景越来越不好,不禁悲从中来,在泪光中再现父亲的背影,抒发了对父亲的思念之情,与文章开头形成呼应,结束全文,可以说是水到渠成、自然成文。

朱自清这篇散文的最大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了父子深情。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次要的地方惜墨如金,重点体现中心的地方细描细绘。没有华美的辞藻、生僻的词语,都是质朴自然的家常话,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提炼得非常简洁。尤其是白描手法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清的地步。《背影》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肉麻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质朴正是大巧的表现。文中用词造句都经过认真考究,绝不随便。“熟识”一词,说明父亲托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细,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关节都提到了。这些用语,强调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上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用字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情跃然纸上。

语言平实简洁却能传达出无限深情是文章语言又一特色。全篇文字平平实实,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话都是很平常的,没有什么特别,读者都有这种生活经验,因此也容易引起联想,由此发现人世间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给人以性情的陶冶,增进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这是一篇经典散文,可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可以说是常读常新,在我们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学习写作中,可以作为范文来借鉴。我们经常讲学习中要搭梯子,这样才容易攀上学习的高峰,那么,朱自清的《背影》在中学生学习写作的实践过程中就是一架很好的梯子,可好好利用,一定对我们中学生的写作很有帮助。

参考文献

[1]金延风吴希红主编《自主与引导,基于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引导策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黄星《初中生记叙文写作中的叙事问题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顾之川《中学写作教学的基本任务》.《中学语文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