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飞行员的心理弹性及相关因素调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航空飞行员的心理弹性及相关因素调查研究

王燕1苑晓伟2

王燕1苑晓伟2

(1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航卫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2乌鲁木齐市安宁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目的:分析航空飞行员的心理弹性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8月某航空公司飞行员84名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入选飞行员进行心理弹性、坚韧性、力量、乐观性评定,分析心理弹性与正负性情绪、情绪调节方式、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结果:84名参试者心理弹性总分为(72.85±9.60)分,坚韧性评分为(36.41±6.30)分,力量得评分为(24.81±3.47)分,乐观性评分为(10.70±2.10)分;不同年龄组心理弹性总分对比无明显差异,且不同工龄组心理弹性总分对比亦无明显差异(P>0.05);正性情绪、自我效能感均与心理弹性呈正相关,负性情绪、表达抑制均与心理弹性呈负相关。结论:航空飞行员整体心理弹性尚可,在心理弹性训练中应注重正负性情绪、情绪调节方式、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感的培训,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航训工作效能。

【关键词】航空飞行员;心理弹性;正负性情绪;自我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6-0328-02

心理弹性指主体对外界变化环境的心理、行为反应状态,是积极心理学界最新提出的概念,也是航空飞行员重点训练项目之一。本文系统分析了航空飞行员的心理弹性水平和影响因素,旨在为航空飞行员的训练提供科学依据,提升航空工作效能以及航空飞行员心理平复和抗干扰能力,改善航空服务质量,减少飞行事故。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8月某航空公司飞行员84名为研究对象,入选者均为男性,年龄为22~45岁,其中30岁及以下者43名,30岁以上者41名,工龄为2~20年,其中工龄超过10年者32名,工龄为10年及以下者52名。所有入选者均接受心理测试,发放调查问卷84份,回收有效问卷84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

1.2方法

在心理测试过程中,由同一名心理学主导和辅导老师开展现场测评,并按照打印模板进行心理测试目的、内容、方法等内容宣教,严格要求每位参试者自行答卷,规范书写真实姓名、年龄、工龄、职位、人员类别、学历、入职适应情况等。测试时,发放心理弹性量表、正负性情绪量表、情绪调节方式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要求参试者自行勾选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项目,回收后统一由主导和辅导老师汇总评分。

1.3观察指标

统计参试者心理弹性、坚韧性、力量、乐观性评分,分析心理弹性相关因素。

1.4评价标准

(1)心理弹性量表由坚韧性、力量、乐观性三个因子构成,量表测评项目合计25个,单个项目分值范围为0~4分(0分代表完全不是这样,1分代表偶尔这样,2分代表时常这样,3分代表总是这样,4分代表完全这样)满分为100分,得分与心理弹性水平呈正相关。(2)正负性情绪量表由负性和正性两个情绪维度构成,每个维度分别有10个形容词,单个形容词分值范围为1~5分,其中1分代表根本没有,2分代表偶尔有,3分代表经常有,4分代表一直有,5分代表非常强烈。(3)情绪调节方式量表包含10个条目,以非常不同意至非常同意依次记为1~7分,得分与该类调节方式使用频率呈正相关。(4)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含10个条目,单个条目分值范围为1~4分,得分与自信心呈正相关。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弹性相关性因素分析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和皮尔逊相关分析。

2.结果

2.1全部参试者的心理弹性评分

84名参试者心理弹性总分为(72.85±9.60)分,坚韧性评分为(36.41±6.30)分,力量得评分为(24.81±3.47)分,乐观性评分为(10.70±2.10)分。

2.2不同组别参试者的心理弹性评分对比,见表1。

注:不同年龄组比较,P>0.05;不同工龄组比较,P>0.05。

2.3航空飞行员心理弹性相关性分析

正性情绪、自我效能感均与心理弹性呈正相关,负性情绪、表达抑制均与心理弹性呈负相关。

3.讨论

众所周知,航空飞行员的职业角色不同寻常,任职者面临较高的职业风险,且因肩负乘客的生命安全保障职责使其思想负担较重。另外,航空飞行员需要长期高空作业,面对恶劣的飞行环境或突发状况,需要有超强的心理素质镇静处理[1]。遗憾的是,在任职期间大部分飞行员均会出现心慌、头晕、恐惧、焦虑等负性心理,应激反应损害严重,成为飞行事故潜在的危险因素。因此,笔者认为积极探究航空飞行员心理障碍表现和预防性、改善性干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李海峰等人在研究中明确表示[2],“飞行员的心理健康应成为航卫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建议医学界探究民航飞行员健康管理模式的建立和维系对策。

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分析了参试飞行员的心理弹性评分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组心理弹性总分对比无明显差异,且不同工龄组心理弹性总分对比亦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参试航空飞行员的心理弹性状况良好,不存在年龄和工龄差异,因而在训练过程中应一视同仁,全面提升全员的心理素质。另外,正性情绪、自我效能感均与心理弹性呈正相关,负性情绪、表达抑制均与心理弹性呈负相关,表明建立自我效能感,积极的情绪或情绪调节方式能够提升心理弹性水平,而表达抑制、负性情绪不利于维持心理健康,为航空飞行员的心理弹性训练指明了方向。此外,笔者认为航空飞行员工作任务繁重,在训练和疗养期间应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在工作中合理安排飞行班次,避免疲劳驾驶。

综上所述,航空飞行员整体心理弹性尚可,在心理弹性训练中应注重正负性情绪、情绪调节方式、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感的培训,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航训工作效能。

【参考文献】

[1]张梅,廖江群,彭凯平,等.心理紧张度和心理韧性对飞行员工作绩效的影响——以通用航空飞行员为例[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02):134-140.

[2]李海峰,杨仕云,赵世清.探讨民航飞行员心理健康管理的必要性和措施[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26(08):945-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