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教学成庆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浅谈诗歌教学成庆斌

成庆斌

河南罗山县莽张初级中学成庆斌

当前,随着新课改实施的深入,诗歌教学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诗歌教学中的感受。

一、诗歌教学中感悟意象——景物描写和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旨

理解诗歌其实很容易很简单,在了解背景的情况下,不用教学参考书也能猜出八九成来。首先要理解几个概念。诗歌的主旨是什么?诗言志,歌抒情,诗歌的主旨就是言志抒情。志与情在人认识事物的概念中属于理性的内容。人类认识事物有哪些规律?人类认识事物离不开以下规律:由易到难、由表面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等等。诗歌要表达理性的主旨,必须先要通过感性的(表面的、个别的、具体的)事物,也就是诗歌中的意象——景物描写。因此,捕捉意象和朗读是理解诗歌的关键

有的诗歌中的意象以个体出现,例如李贺的《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其中“吴钩”“关山五十州”“凌烟阁”、“万户侯”都是意象,学生都能找出来,有的诗歌中的意象能够成一幅图画,例如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五句话中,第一、三、四句分别构成三副不同的画面,这些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能感受到其恬淡、悠闲的画面。

二、诗歌教学中要注意通过意象理解其思想感情和志向

理解诗歌最关键的一步是如何通过意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志向。这个问题也很简单,不过先要有这么个概念:诗歌中的意象意义绝对不是它的本意。一个词一般有它的三重意思,就是词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这是诗歌之所以含蓄,之所以意蕴深长、耐人寻味的主要原因所在。沿着这个思路引导学生透过意象这个表面的(个别的、具体的、感性的)去推测本质的(一般化的、抽象化的、理性的)情志,也就是让学生去想:在当时的背景下,这个意象的引申意义或比喻意义可能是什么?学生不难根据李贺的《南园》诗中的意象作出如下推测:吴钩——武器,关山五十州——国土,凌烟阁——建功立业,万户侯——国家栋梁之才;作者拿起武器,收复失地,为国立功,做国家栋梁之才。这个主旨就显而易见了。学生也不难根据陶渊明的《饮酒》中的意象图作如下推测:结庐图——僻静,采菊图——悠闲,飞鸟图——自由。再让学生说出“真意”的含义是什么就易如反掌。有了以上的基础,学生理解现代诗歌就更容易了。学生不难根据《有的人》中的意象,对意象意义作如下推测:骑——压迫、剥削,“啊,我多伟大”——狂妄自大,俯——忠诚老实,做牛马——勤恳、无私、任劳任怨。对比突出鲁迅先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旨,学生就能自己推测出来了。

三、诗歌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诗歌不仅仅是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让他们写出的东西有诗情画意,让他们说出的话含蓄、耐人寻味,够得上文明、够得上有水平。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其中“沉舟”“千帆”“病树”“万木”是意象,都应取它们的比喻意义进行推测理解:沉舟——沉沦不前的人,千帆——众人竞争向上的局面,病树——受挫折萎靡不振,万木——众多的人;这句话揭示了社会上个体与整体之间相反的两个面——你沉沦、萎靡不振,社会却仍然是相互竞争、向前发展的。所以,沉沦与萎靡不振,并不能抵挡社会向前发展的步伐,只能有害于自己的发展,最终被社会所淘汰。作者在诗中回顾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似乎在嗟叹自己,勉励自己,也在劝勉朋友。可引导学生造句:把改革开放比作“千帆”“万木”,把自己比作“沉舟”“病树”。基础好的学生能造出如下类似的句子:如果改革开放是千帆竞渡,我决不会做沉舟;如果改革开放是万木争春,我决不会做病树。

总之,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感性的东西,去挖掘理性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诗歌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