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学科的小组合作学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7
/ 1

浅析小学数学学科的小组合作学习

李玥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第二实验小学266000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实践证明:单独的行为参与不利于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思维交流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应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我将小组合作学习引入到数学课堂中,进行研究性学习。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摸索出几条小策略,对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错。

一、小组组建

我们选择了“3人一组”,这样能更好地达到“使每个孩子都有交流的机会”这个目的。并将这3个人合理搭配,按照“上、中、下”的原则,指定能力较高的同学担任组长。

二、小组交流

交流时,组长就是主持人,贯穿整个交流的过程。比如这节课,组长指定每人的任务,谁介绍平行四边形,谁介绍三角形。组长肯定是最后一个介绍,并最后提问:这就是我们小组的想法,希望得到大家的评价。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展示交流、学生互评等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真正的学习之中。

三、小组评价

我们认为应教会每个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学会倾听、学会评价的能力,引导学生从知识点的补充和质疑、对方法的总结、对组员的变现等多方面进行评价。所以,可以建立一定的标准,比如:

1.组员课前准备充分,物品放置整齐,安静等待上课。

2.自主预习:主动、认真、投入地完成预习提纲要求的内容,并保持组内的安静。

3.交流讨论:组内分工明确,讨论积极主动、热烈有序,发言面广,有礼有节,达到解决问题或产生新问题的目的,无乱扯捣蛋、高声喊叫等不良现象发生。

4.展示:参与积极主动,一周内各成员至少应有一次展示;板演规范清楚,讲述或发言响亮、清晰,条理清楚,见解或方法独特、有新意。

5.组内各成员尊重他人发言,善于倾听,在倾听中思考,在倾听后评价他人发言,及时补充自己的想法。

6.善于思考,能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并有条理地表达思考过程。

7.组内“兵教兵”结对明确,成员间互相帮助,主动为学习有困难的组员解惑答疑,达到共同进步。

8.每次课堂检测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评改,并及时做好记载。

9.组长认真组织安排组内学习活动,组内成员服从组长和教师的指导,听从组长和教师的指挥。

10.做到入室即静。进入教室后,不管上课还是下课,学习风气浓厚,无追打、乱扯、闲聊等不良现象。

四、对组员提出要求

1.对学习团体负责

听与说:注意他人的表述,添加新的观点。

总结:用一种新的语言重新表述之前讲话者的观点。

创建:补充之前讲话者的表述。

2.对知识负责

核准:检查你对之前表述及所获知识的理解。

分析:解释你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证实:给出例子或证据来支持你的观点。

关联:指出之前的表述与所获知识之前的关系。

3.对谨慎的思想负责

辩解:针对不同的观点给出你的论证。

盘问:要求之前的讲话者解释所作表述或者提供证明其表述的证据。

合并:合并多种资源中的知识来形成你自己的观点。

预测:得出结论,预测由于这种观点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

解释:“这是我的答案(策略)……”“我认为_____在说的是_____。”

(1)解释并且展示你的想法。

(2)重新表述另一个学生所说的内容。

总之,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