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护理干预在小儿先心病介入手术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个体化护理干预在小儿先心病介入手术中的应用

刘莹

刘莹

湘雅二医院手术室湖南长沙410011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先心病介入治疗中行个体化护理对预后影响。方法:2015年1月-2018年1月,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小儿先心病患儿7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序号奇偶数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7例,全部患儿均接受介入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个体化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干预效果和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小儿先心病患儿,介入治疗效果理想,利于患儿预后恢复,配合科学合理护理干预效果更为突出。

关键词:先心病;介入治疗;常规护理干预;个体化护理干预

小儿先心病临床发病率较高,其为常见先天畸形类别,据不完全统计其发病率占先天畸形28%左右,严重威胁患儿身体健康,若治疗不当会诱发休克甚至死亡,因此给予患儿科学合理的治疗及护理干预意义重大[1]。针对小儿先心病患儿,临床多采取手术治疗方式,且随着微创医学理念发展,介入治疗应用日渐广泛,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临床普遍认可,为了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临床主张配合科学合理护理干预工作,而常规护理干预内容单一,针对性不强,效果不尽理想,需结合患儿实际情况创新护理方案,切实提高患儿预后质量[2]。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讨了介入治疗及有效护理在小儿先心病治疗的价值,现详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1月-2018年1月,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小儿先心病患儿7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序号奇偶数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7例。对照组男19例,女18例,年龄2-14岁,平均(8.13±2.18)岁,其中室间隔缺损12例,房间隔缺损10例,动脉导管未闭5例;观察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3-13岁,平均(8.14±2.31)岁,其中室间隔缺损11例,房间隔缺损9例,动脉导管未闭7例。全部患者知情并自愿参与,上述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性良好可进行比较研究。

诊断结果:参考《201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关于心肌病、遗传性心律失常、小儿和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3]中相关内容,临床症状以呼吸困难、肢体冰冷、活动后气促为主,严重时出现心力衰竭情况,体格检查患儿外观正常,但智能发育存在障碍,且肝脾增大,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脏功能异常,血管畸形。

纳入标准;头晕、紫绀、气急患儿;发育不良患儿;配合度较高未出现中途退出研究患儿;

排除标准:先天脑部发育畸形患儿;先天智力障碍或意识障碍患儿;肢体先天畸形患儿;药物过敏史患儿。

1.2方法

全部患儿接受介入治疗,静脉注射葡萄糖氯化钠后。连接心电监护仪,常规消毒铺巾,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开展经食道超声导引下导管操作,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根据具体需求放置封堵器,创建轨道,具体操作保证动作轻柔。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术前访视,简单介绍手术操作情况,做好术前器械准备,对患儿病情进行实施监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个体化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术前干预首先护理人员进行心理疏导,与患儿及其家属进行交谈,评估其心理状态,明确不良情绪发生情况和原因,并了解患儿兴趣爱好,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情绪疏导,转移患儿注意量力,对于紧张、焦虑的家属,护理人员介绍以往成功案例,消除家属顾虑,提高其配合度。同时护理人员强调家属积极配合的重要性,与家属和患儿建立信任关系,消除其陌生感,引导其保持积极乐观状态,同时做好药敏试验,术前4-6h禁食禁饮,为手术做好充足准备;此外护理人员做好前期健康教育指导工作,向患儿及家属说明介入治疗优势、特点、基本流程和安全性,具体可通过视频、图片和健康手册展示,并对家属疑惑进行耐心讲解,让家属更为系统且直观地了解手术具体情况,进而做好手术各个阶段配合工作,让家属和患儿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状态。

1.2.2术中配合陪同患儿进入手术室,做好安抚工作,避免患儿进入新环境产生恐惧心理。帮助患儿平卧与手术床,将其双臂固定于身体两侧,避免患儿乱动,协助麻醉师进行麻醉操作,准确连接心电监护仪等仪器,做好常规监测,记录各项生命体征,重点观察患儿吸氧情况,务必保持呼吸顺畅,一旦发生呕吐情况需及时处理呕吐物;同时局麻患儿手术过程中可播放音乐,舒缓患儿神经,并转移其注意力,术后与患儿进行交流,聆听其主诉,了解患儿不适情况,并对其四肢进行按摩,在最大限度上减轻患儿不适感,避免患儿出现情绪波动情况。

1.2.3术后指导术后患儿进入ICU病房,护理人员常规监测患儿各项生命体征,观察其尿液颜色,并做成分检测,详细记录患儿具体情况,帮助患儿摆放舒适体位,并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定期翻身,同时做好补液护理。并且患儿术后术侧肢体制动6h,对其穿刺部位进行止血抗炎操作,间隔15-30min查看一次足背动脉组织温度变化情况,并评估脉搏情况,配合肢体按摩,保证静脉回流顺,有效避免出现深静脉血栓。待患儿苏醒后,护理人员询问患儿具体情况,向其介绍病房环境,与患儿进行亲切交谈,称赞其在手术中的表现,鼓励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同时告知家属患儿病情恢复情况,说明术后护理注意事项,叮嘱患儿家属积极配合,同时为其准备喜欢的玩具,播放童话故事,以此安抚患儿情绪,帮助其安全度过术后观察期。此外护理人员意识到护理工作延续性的价值,在患儿出院前进行系统出院指导,创建个人健康档案,记录患儿基本信息和治疗情况,标注身体状态,说明日常注意事项,告知家属药物服用方法,说明病情监测要点,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务必及时就诊,护理人员定期回访,记录患儿恢复情况,了解评估日常生活中危险因素,予以及时专业指导。

1.3观察指标

干预效果比较,显效:患儿临床症状消失,哭闹缓解,配合度较高;有效:患儿临床症状、哭闹情况改善,配合度提高;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干预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4];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具体包括:窦性心动过缓、心包积液、呼吸限制。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对本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率)表示,卡方检验。对比有统计学意义参照P<0.05。

2结果

2.1两组干预效果比较

观察组干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3.讨论

小儿先心病是一种常见先天畸形类别,胎儿在母体发育中受多种因素干扰,导致血管组织、心脏系统发育不完善,出现动脉管未闭、房间隔缺损等问题,严重影响患儿身体健康,需进行系统科学治疗,目前针对先心病患儿,临床多采取介入治疗方式,治疗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得到临床普遍认可,且临床强调良好护理干预服务的重要性,具体工作开展需结合患儿实际情况[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原因分析如下:目前我国医学模式发生明显变化,推动护理服务工作创新发展,以往护理工作主张利用护理技术促进疾病恢复,而在新形势下护理工作在疾病干预基础上,主张“以患者为中心”,更加注重患者社会属性,整个护理过程具备综合性和人文性[6]。个体化护理干预是一种新型护理干预模式,其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兼顾患者心理、生理情况,尊重患者社会属性,结合其疾病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服务,在利用护理技巧促进疾病恢复的同时,改善其心理状态,切实提高患者整体效果[5]。针对小儿先心病介入治疗患儿,在个体化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从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阶段着手,具体护理工作涵盖基础护理、心理干预、个性化指导等内容,引导患儿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并兼顾患儿及家属情绪,保证患儿在轻松、愉悦氛围中接受治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切实保证了患儿的安全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针对小儿先心病患儿,介入治疗效果理想,利于患儿预后恢复,配合科学合理护理干预效果更为突出。

参考文献:

[1]丁杰,都鹏飞.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及其介入治疗的相关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6):883-884.

[2]黄北鲲,邓丽侠,李东泽,等.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后的抗栓治疗策略[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6,24(7):398-401.

[3]梁峰,沈珠军,方全,等.201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关于心肌病、遗传性心律失常、小儿和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解读[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6,21(5):413-418.

[4]陈晓菊,黄珊珊.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治疗的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17):2141-2144.

[5]徐芳,黄珊珊.个体化护理干预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山西医药杂志,2017,61(11):1378-1379.

[6]纪托,陈海莲,武凌宁,等.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相关心律失常的分析[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6,24(3):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