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设行业劳务用工培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2

浅谈建设行业劳务用工培训

汪伟

宜昌市建筑市场管理站湖北省宜昌市443000

摘要:建筑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筑劳务人员是建筑业发展的基础力量和第一资源。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设项目及规模成倍增长,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运用,建筑市场对建筑劳务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日益增加,从业人员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新形势下,强化劳动者技能培训,提升建筑劳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是需要建筑企业和建设行业管理部门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建筑;劳务;培训

一、当前建筑劳务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1、总量不足。从总量上看,我国建筑工人虽然呈逐年增加趋势,但增量较小、增速缓慢,与城建速度及市场需求相比,增量远远不够,增速远远落后。从流向上看,农民工由建筑工人向社会地位更高、劳动环境更好的制造和服务行业流失。

2、结构不优。建筑劳务人员年龄普遍偏高,50岁以上从业人员不在少数。在80后、90后等“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外出农民工主体的时代背景下,30岁及以下的建筑工人仅占行业的15%。建筑工人队伍中,取得中专、中技、职高、大专、高职学历的工人仅占三成,2/3的建筑工人为初中及以下学历。工人队伍素质总体偏低,成为制约建筑业发展的短板。

3、技能不高。现有建筑劳务作业人员中,普通工种持证上岗人员严重不足,高技能人才比例更低。究其原因,一是工人自我提高、持证上岗意识淡薄。由于劳务人员紧缺、人员流动性大等因素影响,工人工资与持证未挂钩,造成工人自我提高、持证上岗动力不强。二是企业对工人培训积极性不高。企业仅注重资质标准的持证技术工人的数量,对现场工人技术培训不积极,导致人证分离的局面。

二、改进建筑劳务人员培训的有关措施

(一)动态掌握工人数据,摸清家底“谁来学”

一是全面摸清市场需求。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动态掌握农民工的基本信息、培训信息、岗位信息等,实现工程建设及人员网上动态管理。建立基本信息数据库,对市场主体、从业人员和工程项目建立电子信息档案,通过信息手段全面掌握项目现场人员到岗流动和供求状况,为精确订单培训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数据保障。

二是准确发布培训订单。项目数据库包含项目参建施工企业、项目规模、结构形式等基本信息,同时还包括项目管理人员配备、劳动定额控制、各工种定额需求等。在日常项目管理过程中,相关主体按要求将项目的基本情况、结构形式、建设规模等标准数据输入系统。应用组件按照劳动定额和当地技能水平计算出理论技工需求量和工种数。通过现场考勤等手段,获取人员实时在岗信息,即实际技工供应量和工种数。当实际供应量小于理论需求量时,系统自动生成市场需求计划即“行业订单”,指导精准培训。

三是及时指导人员培训。得到“行业订单”后,自动生成“企业订单”并告知各项目的农民工业余学校,作为培训参考。农民工业余学校收到“企业订单”后,由农民工业余学校所在项目及企业汇总确认后最终形成“培训订单”,据此指导和安排后续培训鉴定工作。

(二)统筹行业市场需求,科学配课“学什么”

一是批量定制通用课程。从专业培训机构和科研院校批量订制了各专业基础课网络课程,满足各层次人员学习所需,为建设职业化建筑工人队伍提供基础课程保障。

二是自主研发专项课程。结合建筑工程实际,组织安全、质量、工艺、设备等各专业能工巧匠,重点研发对常见技术难题和通病防治的应对课题。揭题后将成果制作成专项课程,针对性的进行重点培训,将培训效果向项目建设延伸。

三是网上开辟互动空间。利用开放式网络平台,发布课题或讨论话题,供网上学员学习交流,教师在线答疑。话题达到一定的点击率和论坛热度,便组织师资专题研究,同步授课,真正实现同城答疑同步解惑。

(三)搭建网络学习平台,保障效果“怎么学”

一是远程教学缓解工学矛盾。通过使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信息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手段,建立远程教育平台,实现IP终端和手机终端服务双通道。全天24小时,只要工人愿意,随时随地可以使用电脑、ipad、手机等登陆教学平台,在线完成教学任务后,即可参加培训鉴定考核,真正实现了工作学习两不误。

二是标准课件解决师资不足。通过统一选用国标网络课程,以及挑选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师傅型”教师定制教学视频,有效解决了授课教师良莠不齐、授课质量不够稳定等问题,在全市范围了统一了授课标准,确保了技能培训质量。

三是特色培训开发地方资源。在贫困地区、劳务输出大县等成立建筑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开展对口帮扶、点对点培训和送考送教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鼓励机构培训与师徒培养相结合,发掘和培育相对有特色的建筑工人品牌,努力打造“瓦工之乡、木工之乡”等,提高本地建筑工人的规模化和影响力。

三、结语

通过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以“智能选人、智能配课、智能教学”为核心的建筑工人智能培训新模式,将培训工作由传统的“企业、项目、工人围绕培训转”变成了“培训围绕工人、项目、企业转”,使培训更好地实现了为工人服务、为项目服务、为企业服务,从而不断提高建筑工人职业技能培训实效,为全面推进建筑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林福来.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法律风险与防范管理[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