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大语文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3

阅读教学的大语文观

肖丽卿

肖丽卿

(南靖县山城中心小学福建南靖363600)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提出:小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所以,笔者认为阅读教学应有大语文观,要把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激发有机地联系起来,教给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的方法,真正做到课堂内外有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处理课内阅读学与课外阅读关系的一些探究与方法。

【关键词】阅读;训练;积累;展示;提高

Thegreatlanguageviewofreadingteaching

XiaoLi-qing

【Abstract】Theprimaryschoollanguagenewcourseputforward:Theprimaryschoollivingshouldhaveindependencereadingofability,payattentiontoemotionexperience,havemoreabundantofbacklog,formationgoodlanguagefeeling.Academicassociationusagevarietyreadingmethod.So,thewriterthinkreadingteachingshouldhaveagreatlanguageview,classroomreadingteachingandreadingoutsidethelessonstiruporganicallycontactgetup,teachtothestudentindependencethemethodofthereadingarticle,realattaininsideclassroomoutsidehavealanguage,lifeeverywherealllanguage.Thistextfromfivediscussedprocessinginsidelessonreadingoutofteachingandlessonreadingrelationofsomeinvestigationandmethod.

【Keywords】Reading;Train;Backlog;Demonstration;Exaltation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堂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外阅读则是“学生与读物”之间交流的过程,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提高。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丰富精神世界,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都起着巨大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应用现代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就为语文教育提出了新课题:如何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为阅读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应努力把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转化为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阅读教学应有大语文观,也就是要把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激发有机地联系起来,真正做到课堂内外有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

1.课前抛“鱼饵”

所谓“饵”,乃引诱之食。课前之“饵”,实为引诱学生上“读书”之钩。因为学生每新学一篇课文,都是各种课外知识的综合,都有课外阅读的机会。如果在学课文之前,学生能尽量查找相关资料,多方阅读有关文章,则在课堂上难度降低,自信心更足,效果更佳。所以,聪明的老师一般都会把阅读提前,在课前就激发鼓励学生阅读有关知识,并根据不同的教材抛以不同的“鱼饵”,如何抛饵,要求老师有较深的文化底蕴,也需要艺术。

例如,学《丑小鸭》前,师可曰:“如果你到了充满童话气息的丹麦,你会看到一个巨幅广告:一只鸭妈妈领着一群小鸭走在大街上,一只瘦小的鸭子一步一颠在后面跟着,一边还东张西望,引得街上的人们哈哈大笑。你知道这是为了纪念谁吗?他有哪些故事?请努力去查阅吧!”学《少年闰土》,老师可以这么激发:“少年闰土是个非常健康、聪明、可爱的孩子。可是后来,却完全变了。这是为什么呢?鲁迅先生在他的《故乡》一文会告诉我们答案。爱好读书的同学们,如果你们知道,在下节课上《少年闰土》时告诉大家,好吗?”

此外,例如学《赤壁之战》前,可先鼓励学生读《三国演义》,细读与课文相关的章节;学《飞夺泸定桥》,要求学生先读读红军长征的故事。读《再见了,亲人》,可让学生了解抗美援朝英雄的故事,《只有一个地球》,要求阅读有关地球环境被保护和破坏的记载,读《卜算子咏梅》让学生读读宋词,了解的宋词的特点,感受宋词的魅力。这样,学生在课内就有一个知识展示的机会,产生阅读的兴趣,阅读的能力也会相应的得到促进,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在重复多次的阅读实践中能力便逐渐形成和发展。

2.课内授以“渔”

一位哲人曾这样说过:有片芬芳的果园,一个年轻的妈妈带着孩子来菜摘果实。孩子们快乐地学着妈妈的样子摘着。然后,妈妈对孩子们说:“这片果园就是你们的了。明年的果实你们自己来采摘。”可是,等第二年孩子们又快乐地挎着篮子来到果园,都愣住了:那满园芬芳满目果实的景象怎么不见了呢?——年轻的妈妈只教给孩子们摘果实的本事,却忘了教给他们培育果实的方法。其实,这位哲人要告诉我们的是:教育者不仅要教会学生认识已知,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去探索已知,发现未知。叶圣陶老先生就说过:“教,是为了不用教。”面对着“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我们当然要选择后者。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重视阅读训练,并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才能使他们产生阅读的兴趣,体验到阅读收获的快乐。阅读训练可按“粗读--细读--精读--品读”这一程序来尝试。粗读无声,先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细读有声(轻),主要理清文章的条理及结构安排;精读朗朗,抓住文中重点句段,难理解的句段,带着情感、带着欣赏去读,读中加深感悟和体验;品读有思,读思结合,品味感情,深入意境。这样,既锻炼了“读”,又在“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能力有所培养和提高。在这训练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获得知识,享受审美乐趣,并有所启迪,所领悟,能够以课堂上的学到的方法独立阅读课外读物。试想,学生学会了“渔”的方法,怎会不想去打鱼呢?

3.课外勤学“渔”

鼓励好读书、多读书。大凡名家,都好书成癖。杜甫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刚开始甚至可以“不求甚解”。许多名家都有过“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经历。因为“读过的许多东西,在头脑里已化为一种影像,不知不觉,越读越明,越读越清,很多‘不解’自然就‘解’了。”(罗曼•罗兰)。因此,平时应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只要是健康的精神就是食粮。只有不断地“渔”,才能有更多的鱼。

阅读面要广泛。鲁迅先生就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密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中外文学名著、科普读物、童话故事、唐诗宋词、散文诗歌、报纸杂志,及至儿童连环画、《故事大王》、幻想文章,都是学生阅读的沃土。甚至各种招牌广告、展览等,也是阅读的资源。所以,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积累各种书刊或利用阅览室、图书馆扩大阅读面。只有广泛地“渔”,才能得到各种鱼。学生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会遇到许多不解和疑难,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去发现,善于联系生活实际来解决自己的疑点。一个教师的过人之处,不是自己的发现,而是引导学生怎样发现,自己去发现。因此,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有所发现,在阅读中联系到生活实际,找到生活中的影子。再者,泛读不是散,不是乱。应注重读后评,读后议。教师可以利用说话课、自习课、课外活动课以及其余课外时间,有组织地进行集体阅读课外书籍和评议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读的量、读的质,充分发表读中的感悟和收获。只有这样,才能检验学生读的成果,发现读的缺陷。学生也只有在自由的评议中体验到读的快乐,坚定读的信心。我班就成立了一个课外阅读兴趣小组,班级有图书角,有管理员,学生有借书卡,有每周一次集中读和议的时间。在读书展示会上,我总是以鼓励肯定为主,学生兴趣盎然,阅读富有成效。

4.课堂展示“鱼”

课堂其实是个展示平台。教师应给学生展示课外知识的机会。学生在课外学有所得,在课堂充分展示自己,得到教师的赞赏、同学的羡慕,无疑会成为推动自己今后更认真读书的一种兴奋剂。

鼓励发表独特的阅读见解。《新课程标准》特别提倡有个性的、创造性的阅读。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的世纪,关爱生命、关爱人的终身发展是教育的新课题。给学生以心灵自由的空间,给学生以表现心灵自我的自由,更能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真正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发扬民主,给学生利用课外阅读的知识展现自我的机会,给学生表演的舞台,能使他们更强烈地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因为这一实践活动给他们带来了快乐,带来了成就感。

例如上完《草船借箭》一课,我问学生:“这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几个栩栩如生而又各有特点的人物。在这些人物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大多学生都说喜欢诸葛亮,因为他神机妙算,也有些学生喜欢鲁肃的忠厚老实。但这时却有一个学生说他喜欢曹操,立刻引来其他学生的哄堂大笑,因为在大多学生的意识里,文中的曹操性格多疑而白白浪费了十万多支箭啊,怎么可以喜欢他?但我没有表示否定,而是颇感兴趣地问他为什么。这位学生利用他所读的名著《三国演义》做了这样的引证:曹操虽然性格多疑,但用兵谨慎却是个优点,最后能统一三国有它的一份功劳。张飞是最“不疑”的,但行事莽撞不时犯下错误。看,这位同学的观点多么新颖而又不失偏颇。学生的创造火花,我们怎能不假思索就给掐灭了呢?我当时立刻给了他赞赏的目光,给了他热烈的掌声。后来,这位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倍增,课堂上的阅读参与也更积极了。

5.读写结合方真“鱼”

阅读是为了表达和交流。因此,无论课内还是课外的阅读,都应与培养写作能力相结合。应鼓励学生多做读书笔记,多写读后感言,达到“学以致用,用则产生快乐,乐则更有兴趣”的良性循环。从说真话表真情开始,慢慢提高写作要求,提高写作能力。试想,学生因为“读”而使“写”显得更精彩,还怕他们没有继续阅读的兴趣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