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逐瘀汤辨证加减结合护理干预对慢性盆腔淤血综合征的临床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活血逐瘀汤辨证加减结合护理干预对慢性盆腔淤血综合征的临床探讨

郑红凤王秀慧柳爱霞

(山东省莱芜市中医医院山东莱芜271000)

【摘要】目的:研究活血逐瘀汤辨证加减结合护理干预对慢性盆腔淤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8例慢性盆腔淤血综合征患者,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及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口服活血逐瘀汤(由当归、桃仁、红花、元胡、牡丹皮12g等组成)以观测疗效。结果:治疗组54例中,取得总有效率92.59%。对照组中54例中,取得总有效率70.37%。两组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血逐瘀汤辨证加减结合护理干预对慢性盆腔淤血综合征可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慢性盆腔淤血综合征;护理干预;活血逐瘀汤;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2-0063-03

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是盆腔静脉或静脉丛曲张,淤血而形成的慢性下腹痛、腰骶部疼痛、性交痛的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且易与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混,诊治颇为棘手。我们用中医辨证综合治疗的方法及护理干预,收到满意的研究效果,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08例慢性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患者均为2015年3月-2016年4月收治的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4例。治疗组年龄25~39岁,平均32岁。其中多次流产18例,输卵管结扎术后4例。剖宫产术后16例,卵巢手术术后6例,宫内节育器10例。对照组:年龄28~42岁,平均35岁。其中多次流产16例,输卵管结扎术后4例,剖宫产术后18例,子宫切除术后6例,宫内节育器10例。两组均有足月分娩史。症状出现均为术后1个月到1年。病程3个月到2年。两组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基础治疗

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以下基础治疗:?

1.2.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的站立或静坐,加强体育锻炼。子宫后位病人,坚持每日做膝胸卧位2~3次,每次持续10min。

1.2.2心理治疗使病人了解该病的成因及预后,以减轻病人的恐惧心理。

1.2.3理疗加速盆腔血流速度,减轻盆腔血液淤积。

1.2.4孕激素治疗由于本症有雌激素水平过高的表现,因而应用高效孕激素以对抗雌激素的作用,症状可以缓解。首选甲羟孕酮,治疗后复发率较高,也可用GnRHa治疗。

1.3中医治疗

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基本方为活血逐瘀方(处方组成:当归12g,桃仁12g,红花15g,元胡9g,牡丹皮12g,赤芍12g,玄参9g,鸡血藤12g,川芎9g)。通过辨证:症见下腹及腰能部坠胀疼痛,经前乳房胀痛,舌暗或边有瘀点,苔薄自,脉弦或涩者为气滞血瘀证。重在疏肝理气,化瘀止痛,在原基本方的基础上,加蒲黄l0g,香附9g,枳壳10g;通过辨证:症见少腹拘急、坠胀,腰能部酸痛,白带量多、色黄,小便黄,大便秘结或不畅,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数或濡数者为湿热瘀阻证。重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在原基本方的基础上,加黄柏l0g,薏苡仁12g,萆薢10g;通过辨证:症见少腹坠胀疼痛,劳累后加剧,白带量多、色自清稀,头晕,神疲,面色萎黄,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者为气虚血瘀证。重在益气养血,活血化瘀,在原基本方的基础上,加生黄芪12g,党参12g,白术12g;通过辨证:症见下腹腰能疼痛,头昏眼花,手足心热,舌红,苔薄或少苔,脉细数者为阴虚血瘀证。重在补益肝肾,活血化瘀,在原基本方的基础上,加杜仲9g,补骨脂9g,牛膝12g。上述诸药月经第5天开始用药.连用22天为1个周期,治疗3个周期为1个疗程。

1.4护理干预

1.4.1情志饮食护理由于慢性盆腔淤血综合征常发生于育龄期妇女,她们大多承担着家庭和社会多重角色,受到事业、经济、婚姻、人际关系、照顾老人和教育子女等各方面的压力,又因病程长,缠绵难愈,患者常表现出急躁、焦虑,担心疾病难愈,而情志变化则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加重病情[3]。因此,临床工作中,我们注重患者心理护理,给予关心与鼓励,向患者说明各种治疗方法的目的及注意事项。使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做到生活起居有规律,避免过度劳累,饮食宜清淡,忌食肥甘厚味如虾、蟹之类,以免化生湿热,加重病情,保持心情舒畅,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配合治疗。

1.4.2内服中药的护理在内服中药的过程中指导患者正确用药,虚热证用温热服,湿热证用凉服[4]。由于慢性盆腔炎是一个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的疾病,应鼓励患者按疗程坚持服药。

1.4.3盆腔操运动盆腔操是一项简便易学的运动,属于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增强人体吸入与使用氧气的耐久运动。每个动作重复5~10次,早晚各1次或每日1次,月经期暂停运动,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病情予以指导。具体方法如下。(1)左右压膝:垂直身体,端坐于床上,屈双膝,分别用左手下压左膝,右手下压右膝,交替进行各5~10次。(2)伸臂转体:垂直身体,端坐于床上,双手自然下垂,掌心向前,伸直双腿,眼随手走,将右臂由后向前划弧形至左脚尖,同法伸左臂,交替进行各5~10次。(3)收腹抬腿:平躺于床上,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掌心向下,缓慢吸气,收腹缩肛,双腿并拢伸直缓慢向上抬高20°~30°,直至不能坚持再将双腿缓慢放下,同时呼气。重复进行5~10次。(4)屈膝转腰:平躺于床上,十指交叉置于枕下,上身不动,屈右膝,转至身体左侧,还原,屈左膝,转至身体右侧,交替进行各5~10次。(5)仰卧蹬腿:平躺于床上,双手置于身体两侧,屈右膝并向前蹬腿与屈左膝并向前蹬腿交替进行,如蹬单车,重复10次。(6)伸臂拍足:平躺于床上,双臂后伸置于头部两侧,抬高右腿,用左手拍右脚尖,抬高左腿,用右手拍左脚尖,交替进行各5~10次。(7)抬身缩肛:平卧于床上,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掌心向下,慢慢吸气,收缩腹部,收缩肛门,双手按压所躺的水平面,借助按压的力量使上身缓慢坐起,然后缓慢呼气,同时将身体慢慢躺下复原,重复5~10次。(8)屈膝松腿:为运动结束前的放松运动,平躺于床上,双手置于身体两侧,屈右腿,脚顺床面下滑,交替进行,做5~10次。在内服中药的过程中指导患者正确用药,虚热证用温热服,湿热证用凉服[4]。由于慢性盆腔炎是一个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的疾病,应鼓励患者按疗程坚持服药。

2.疗效观察

2.1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和《妇科疾病诊断标准》[3]制定。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妇科检查、盆腔静脉造影检查和B超检查均为正常。停药6个月后未复发。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妇科检查、盆腔静脉造影检查和B超检查均基本正常。停药3个月后未见复发。有效:下腹疼痛及腰骶疼痛减轻,妇科检查、往腔静脉造影检查和B超检查均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变。妇科检查、盆腔静脉造影检查和B超结果无明显变化。

2.2统计分析

有关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吻合度分析采用一致性检验。全部数据的比较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处理,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

4.讨论

盆腔淤血综合征属中医“腹疼”、“月经过多”、“带下病”等范畴。《实用中医妇科学》[6]提出盆腔淤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淤血阻滞,脉络不通所致。其致病因素有脾虚气弱、血运无力;或因肝郁气滞,血运不畅,瘀血停滞;或因感受邪热,湿毒内侵,流注下焦,血运被阻,淤血阻滞而发病。我们根据临床多年观察,本病临床上以气虚血瘀多见。因女性多次小产或产后出血较多,以及妇产科手术,易伤精耗气,气和血的关系极为密切,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生理上相互依从,相互为用,故病理上也相互影响。气对于血,具有推动、温煦、化生、统摄的作用,故气的虚衰和升降出入异常,必然影响及血,气虚则推动、温煦血液的功能减弱,气虚无力行血,致淤阻脉络,发为疼痛。如《医林改错》中:“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力,必停留而瘀。”

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活血逐瘀汤方中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通经止痛,与逐瘀药同用,可使瘀血祛而不伤阴血;牡丹皮、玄参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桃仁、红花活血逐瘀,以消积块;配鸡血藤、元胡行气止痛,舒筋活络;尤其川芎不仅养血活血,更能行血中之气,赤芍活血通经,散恶血,增强逐瘀之力,全方合力共有活血逐瘀,行气止痛的作用。诸药合用,标本兼治,可有效改善盆腔血液循环,缓解子宫痉挛,促进瘀血的消散吸收,使盆腔疼痛减轻,症状消失,病情好转。

综上所述,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盆腔淤血综合征,具有用药灵活、随诊加减、疗效确切、副反应小的特点,优于西医治疗的对照组治疗,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苏英宽.新编实用妇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80.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中药科技出版社,2002:322-324.

[3]来佩俐.妇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59-160.

[4]杨锋.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困扰女士的盆腔瘀血综合征[N];上海中医药报;2005:123-124.

[5]孔庆兰.盆腔瘀血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中国民康医学,2008:6(12)65-66.

作者简介:郑红凤,女,大学本科,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