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房养老: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2

以房养老: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

朱丽娜

朱丽娜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2005级研究生

摘要:日前,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以房养老”正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悄然试行之中,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养老模式,它是否适合我国的国情并且在我国广泛推广还是作为我国现行社会养老模式的有益的补充?这是一个值得争议的问题,本文就此展开讨论,笔者认为以房养老是对现行的养老模式的一种有益的补充,而且对于中国未来的养老问题将起到不小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以房养老养老模式

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6年2月23日发布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称中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和人口总量过多双重压力。这是中国首次发布关于人口老龄化的报告。报告称,“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化社会,”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中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刚超过1000美元,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然而目前中国应对老龄化在思想、物质、制度等方面的准备严重滞后。所以,积极探索新的有效的养老模式,是每一个人都应该考虑的现实问题。而中国现有的养老模式是以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两种传统的养老模式逐渐显示出了各自的劣势和不足之处。而自主养老模式应该说是对传统养老模式的一个有益的补充。随着中国社会流动频率的加快以及金融体系和信用体系的健全,这种自主养老模式将日益发挥它的巨大的作用。以房养老作为自主养老模式之一已经在我国几个大的城市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种新型的养老模式无疑会给处于困境中的我国养老模式问题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一、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以房养老

目前,一种鼓励老年人把自有住房抵押给银行,以换取每个月养老金安享晚年的:“倒按揭”模式,正在上海、长沙、重庆、北京等大城市引起极大关注,相关城市也正在积极调研,小范围试点悄然试行。“倒按揭”,即“住房方向抵押贷款”,说简单点就是“以房养老”。其放贷对象是有住房的老年人,以其自有住房作抵押,银行定期向借款人放贷。其特点是分期放贷,一次偿还,贷款本金随着分期放贷而上升,负债增加,自有资产减少。由于这种方式与传统的按揭贷款相反,故被称为“倒按揭”。这种模式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新泽西州一家银行创立的。如今,美国模式的“倒按揭”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日趋兴旺。此外,倒按揭还有一种新加坡模式,即60岁以上的老年人把房子抵押给由政府背景的公益性机构,由公益性机构一次或分期支付养老金,老人去世后房产全由这些机构处理,“剩余价值”(房价减去已支付的养老金总额)交给其继承人。

二、我国现有的社会养老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关于养老的主要内容是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按这三个标准可以粗略的划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家庭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依赖的是亲子关系,即子代依赖父代建家,父代依赖子代养老的模式。梯型的家庭人口结构是这种双向依赖的亲子关系模式的人口基础,靠儿养老、多子多福、早生儿子早得济是这种双向依赖的亲子关系模式的养老观念。这种双向依赖亲子关系模式在我国广大农村普遍存在,但是这种养老模式存在的基础是农业经济而且是多子女家庭。而我国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所占比重很大,一对年轻人要赡养四个甚至更多的老人,这就意味着子女的养老负担不断增加。

第二种是社会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依赖的是政府、社会团体、单位和企业。社会养老模式是指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经济来源和生活服务是由社会提供,如老年人的退休金、医疗费、福利费、救助费、生活照料等方面由社会保障机构、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提供,而不是由家庭提供。居住形式有养老院、敬老院、托老所等。它的特征是集中养老。从家庭养老发展到社会养老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但是当人口老龄化社会来到,并且社会老龄化日益严重时,社会养老又暴露出许多矛盾,如:社会养老服务设施的数量少,增长缓慢;老年人分布中心和养老设施分布不均衡;社会养老服务设施收费高等。

第三种是自我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依赖的是老人本人。自我供养是老年人依靠自己的经济收入、以前的积蓄和现有的固定财产,为日常生活提供必要的保障的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目前在我国还不够普及,即使有,也仅限于无儿女以及不愿意依靠政府或给儿女增加负担的老年人。因为传统的以儿养老观念在我国已经根深蒂固,所以绝大多数老人即使有积蓄和固有房产也希望留给子女。但是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速和社会流动结构的变化,所以,传统的养老模式逐渐显示出了它的弱势来,探索新的养老模式,大力发展老年的自主养老变得很有必要。

三、以房养老的优势

家庭养老模式和社会养老模式本质上都是依赖型的养老模式。而随着家庭结构的日益核心化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依赖型的养老模式让子代和社会承受越来越重的负担。

首先,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制约,即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流动频率的增加。一方面,家庭养老模式的存在基础——传统的农业经济下家庭多子女的现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我国现在还处于转型时期,但是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现有的家庭结构日趋核心化和小型化。现在很多家庭多是独生子女,一个家庭通常要赡养双方四个老人甚至更多,子女的压力非常大,纠纷也时常产生,养儿防老的难度已经越来越大。家庭结构的变化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而变化的。可以预见,在我国未来的社会里,由于人口总量的压力,依然要控制人口数量的增加。那么这种核心型和小型化家庭的数量会处于主体地位。传统的以儿养老模式势必更加突出它的缺陷,而以房养老——倒按揭模式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挑战,房产可能是很多老年人最大的一笔财产,他们习惯于将财产留给子女。但这笔财产交给子女却得不到他们的照顾时,那么老人的生活将面临很大的风险,利用“倒按揭”从相关机构每月领取一定数额的生活费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而且依然可以住自己的房子,这样更加稳定,也会减轻子女的负担。

另一方面,养老模式也与我国的社会流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老龄化的程度越来越严重,这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社会事实,家庭养老主要依靠的是子辈的物质支持。然而我国的社会流动日趋频繁,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社会横向流动频率越来越高。由于求学或者外出打工等原因,很多年轻人与其父母不在同一个城市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这样的情况不仅存在于大城市,同样也存在于农村。很多老年人的传统观念是将自己的储蓄和房产留给子孙后代,但是现有的社会流动如此频繁,很多子女与其父母生活在异地,而中国人安土重迁的想法限制了父母迁出生活已久的故地与子女生活在一起,所以固有房产可以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而且可以减轻子女的负担。从长远来看,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数是按揭买房,那么这些年轻人年老以后可以采取倒按揭,他们的房产可以作为自我养老的工具。

其次,社会养老的压力也日趋加大。中国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社会养老模式的压力也非常大,特别是一些大城市,60岁以上的老人已占到总人口的20%左右,养老问题亟待解决。由于负担太重,国内很多城市的养老金帐户每年都处在赤字的状态。虽然目前的养老问题政府要起主要作用,然而,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人口不断增多的事实,仅仅依靠政府解决养老问题,那么政府需要在养老这方面投入很大的资金。这样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从理论上看“倒按揭”模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也是解决养老问题的一个重要思路,它既能盘活房屋存量,又解决了社会保障问题。“倒按揭”模式不失为一种社会保障的新方式,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一些孤寡老人实现老有所养,而且也为未来的养老模式开拓了新的思路。“以房养老”可以提前改善居住条件,同时预留老年收入渠道,一举两得。

目前,我国的养老金主要来源于养老保险,而我国的养老保险以待遇型和储蓄型为主,待遇型的养老保险虽然可以解决这一代的养老问题,但是在未来社会里,老龄人口的增多,年轻人口的相对减少,年轻人要缴纳更多的养老保险来养活数量远多于现在的老年人,那么年轻人的压力会更大。而储蓄型的养老保险虽然在心理面满足了人们养老的需要,但是同时它抑制了消费需求的增长,而且大部分的货币存入金融机构也带来了通货膨胀的风险。而倒按揭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金融经济活动,其实是政府对社会保障体系的一种补充。

四、总结

笔者认为“以房养老”确实是对养儿防老、存钱罐养老的有益补充,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国外已经成为一种相当成熟的养老模式。按照所谓“后发优势”,将别人的好东西拿来为我所用,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当然,很多人认为,以房养老在国内实施的难度远比国外大。一是传统观念的影响,另外一个原因是国外的评估体系和诚信体系比中国的完备,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社会公共的信用体系。三是,中国的房地产业还不是很成熟。

虽然我国现在的信用体系和金融体系还不健全,但是以房养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同时还能解决青年人养老的负担,值得尝试。就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以房养老还只是现行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模式的有益补充,而且要普及这种养老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以房养老虽然还不能成为一种主流的养老模式,但是它可以作为一种旨在提高养老质量的民间私人规划,来补充旨在提供基本养老保障的公共服务存在的缺陷。从长远来看,推行倒按揭符合成熟的市场规则,也符合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有利于完善养老体系。从社会的可持续性来看,可以进一步激发子女自我拼搏,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没有坏处。鉴于我国老龄人口规模庞大,单靠政府财政来解决养老问题是不现实的,应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市场以及个人等多方面的功能作用,形成一个多元化、多层次化的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http://www.cnca.org.cn/include/content5.asp?thing_id=10996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06-02-24)

[2]寿莉莉.世纪之交的养老模式选择[J].社会科学,1996,(6)45-48

[3]杨宗传.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J].经济评论,2000,(3)

[4]傅桦.社会养老模式及其服务设施[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2000,21(2):72-79

[5]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6]丁文著家庭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作者:

朱丽娜(女,1981年1月)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2005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地址: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2005级研究生

邮编:430079联系电话:13476110295027-8785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