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和常规护理对急诊心肌梗死患者效果对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心理和常规护理对急诊心肌梗死患者效果对比

凌琴

凌琴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上海201700)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研究了心理护理和常规护理对急诊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1月~2013年6月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于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再加心理护理,最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死亡患者例数和复发患者例数,通过对比,评价两种护理方式的效果。结果:经过以上方式的护理,观察组患者共有1例患者复发,无患者死亡,复发率为3.33%,死亡率为0.0%;对照组患者共有4例患者复发,有2例患者死亡,复发率为13.33%,死亡率为6.67%。经过比较可知,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诊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理护理;常规护理;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4-0258-02

心肌梗死又叫心肌梗塞,心肌梗塞(myocardialinfarction)是冠状动脉闭塞[1],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2]。在临床上,该病表现为剧烈而较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热、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血清心肌酶活力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3]。患者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由于某些诱因致使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中的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块表面聚集,形成血块(血栓),突然阻塞冠状动脉管腔,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另外,心肌耗氧量剧烈增加或冠状动脉痉挛也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4]。本文对所选取的患者进行了不同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探究其效果的不同,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2年1月~2013年6月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其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介于34~80岁,平均年龄为(57.6±1.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9例,女性11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57.4±1.1)岁;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0例,女性10例,年龄34~80岁,平均年龄(57.8±1.3)岁。关于患者的心梗部位:下壁梗死共计8例(26.67%),前壁梗死共计18例(60.00%),广泛前壁梗死共计9例(15.00%)。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对于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再加心理护理,最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死亡患者例数和复发患者例数,通过对比,评价两种护理方式的效果。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护理手段(一般护理、建立静脉通道、生命体征监护、用药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心理护理。

常规护理。常规护理首先是一般护理,患者在入院后,一旦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应该立即对其取平卧位,并与此同时给与患者高浓度鼻导管氧气吸入。一般来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伴有突发疾病或者疼痛,如果患者疼痛难耐,护理人员应该给予患者5~10g吗啡进行皮下注射,或者使用50~100mg哌替啶进行肌肉注射;如果患者的疼痛感较轻,应该给与其消心痛10mg,采用口服的方式。其次,还应该对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在接诊患者后,护理人员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静脉通道,同时遵医嘱并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给予硝普钠或者硝酸甘油进行患者的血管扩张,此外还应该给予多巴胺,确保患者全身以及脑组织的供血。如有需要减轻患者的心脏负担,应该给予利尿剂,在24h内,总液体量≤1500ml,静脉滴速应该小于30滴/min,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应该备齐起搏器和除颤仪,并做好气管插管。在进行一般护理并建立静脉通道后,还应该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护,即在患者入院48h内,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对患者的心电监护和生命体征的监护,一般来说,护理人员应该对于患者的心率、脉搏、呼吸等指标进行频率较高的监护,一般为每半小时一次,对于患者的体温,一般为每4小时监测一次。如果在监护的过程中一旦发现患者的心率有变化,应该立即向医生报告。除此之外,常规护理还包括用药护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抗凝治疗,一般采用尿激酶和降纤酶进行治疗,但是这种治疗方法会引起患者的出血反应,所以,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凝血时间进行严密的观察,此外还应该观察患者的尿的颜色和皮肤黏膜出血点等,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应该立即报告。如果有患者通过使用硝酸甘油进行扩血管的治疗,护理人员也应该加强观察,一旦患者出现心率加快或者低血压的情况,为了使得输液和药物更加准确,可以采用微量泵泵入。

心理护理。一般来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较快,患者在发病后容易出现恐慌以及惊吓等不良情绪,再加之对病情的担心和恐惧,使得患者的心理负担较为严重。所以应该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首先,护理人员应该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减小与患者的距离,与患者交流时应该用热情的态度,温和的语气和恰当的措辞。患者在入院后,护理人员应该及时了解患者的情况,如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文化程度等,获取患者对疾病的看法,对患者的心里状态要有恰当的评估,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根据患者实际的心理状态进行个性化的心理护理。与此同时还应该向患者介绍该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并向患者说明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以及治疗手段的先进性和安全性,令患者的心理压力减小,此外还应该向患者说明治疗该病的注意事项以及该病的禁忌。向患者介绍成功治疗的病例,增强患者接受治疗的信心。为了调整患者的情绪,还应该与患者进行聊天,令其听音乐等不同方式缓解其心理压力,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

2.结果

经过以上方式的护理,观察组的焦虑评分为(54.37±6.41),抢救时间为(22.47±5.38)min,对照组为分别为(67.85±5.07)、(30.04±6.18)min。相比之下,观察组明显要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最后,观察组患者共有1例患者复发,无患者死亡,复发率为3.33%,死亡率为0.0%;对照组患者共有4例患者复发,有2例患者死亡,复发率为13.33%,死亡率为6.67%。经过比较可知,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地心脏疾病[5],在短时间内可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所以在对该病进行治疗时,应该争分夺秒,给予有效的急救措施[6]。而作为护理人员,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应该积极配合医生,备齐各种抢救器材和设备,加强对患者各项体征的观察,对于患者进行准确的护理。以患者为中心,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令患者的心理压力减少,使其治疗信心增加。

经过护理,观察组患者共有1例患者复发,无患者死亡,复发率为3.33%,死亡率为0.0%;对照组患者共有4例患者复发,有2例患者死亡,复发率为13.33%,死亡率为6.67%。经过比较可知,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对急诊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董书领,董灵芝,任志艳,等.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对比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4):4-6.

[2]肖映芝.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专用的效果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4,16(12):61-62.

[3]韩洪兰.人性化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心理状态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24):3792-3793.

[4]李卓.全程优化护理在救治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实施价值[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8):132.

[5]杨丽,杨跃进.心理护理在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4):136-137.

[6]韩丽.心理干预对急诊心肌梗死介入手术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2,12(26):40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