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不同药物治疗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探讨不同药物治疗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刘仁发

望奎县人民医院1521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药物治疗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0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组30例患儿的治疗有效率达到100%,B组30例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86.67%,C组30例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73.33%,D组30例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80.00%。通过采用不同的用药治疗,4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均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患儿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患儿、C组患儿、D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肌内注射维生素D效果明显高于口服维生素D,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维生素D3;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clinicaleffectofdifferentdrugsinthetreatmentofchildrenwithvitaminDdeficiencyrickets.Methods120casesofvitaminDfromOctober2011toDecember2012inourhospitalwerelackofricketsininfants,theretrospectiveanalysisoftheclinicaldata.Resultstheeffectiverateoftreatmentwas100%ingroupA,30ingroupBand30ingroup,theeffectiveratewas73.33%ingroupCand80%ingroupD,30ingroup.Throughtheuseofdifferenttreatment,treatmenteffectsweredifferentin4groups,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thetreatmentgroupAeffectiverate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Bgroup,Cgroup,patientsinDgroup,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intramuscularinjectionofvitaminDi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eoralvitaminD,itisworthclinicalapplication.

[Keywords]vitaminD3;rickets;vitaminDdeficiencyrickets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指婴幼儿、儿童、青少年体内缺少维生素D,导致钙、磷代谢紊乱,造成以骨骼病变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慢性疾病,临床主要病状为生长最快的部位的骨骼改变,严重易导致骨骼畸形[1],对小儿的生长发育有直接影响,并且由于小儿缺少维生素D,易降低机体抵抗力,减少免疫球蛋白,引发各种感染,加速病情恶化,延长患病时间[2],所以针对小儿维生素D缺乏应加强预防,并积极治疗,减少佝偻病的发生率,为小儿的生长发育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本文主要通过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观察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0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120例患儿均根据卫生部颁发的全国统一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诊断标准确诊[3]。120例选择标准为患有肝、肾、内分泌代谢以及其他先天性疾病的患儿排除在外,有家族遗传史的排除外。120例患儿其中包括75例男性患儿,45例女性患儿。患儿年龄在0~5岁,平均年龄(3.2±0.4)岁。随机将120例患儿分成4组,A组30例、B组30例、C组30例、D组30例。4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A组30例患儿给予肌内注射维生素D3,1次/d,从肌内注射治疗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50μg/次。B组30例患儿者给予口服维生素D3,300mg/d,C组30例患儿给予伊可新结合鱼肝油丸治疗。伊可新用量:1次/d,1丸/次,鱼肝油丸1次/d,0.5丸/次,D组30例患儿给予英康利治疗,观察4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以及治疗情况。

1.3疗效判定标准根据《儿科诊断治疗学》[4]标准判断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治疗效果。治愈是指通过治疗患儿的临床症状(烦躁不安、夜惊、多汗等)消失,患儿的生活质量提高。好转是指通过治疗患儿的颅骨弯硬、枕秃、肋串珠、手镯等有明显改善或者消失。无效是指通过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烦躁不安、夜惊、多汗等症状)、枕秃、肋串珠、手镯等症状无明显改变。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2软件对数据进行计算,采用(x-±s)表示结果,采用t检验数据变化。4组数据差异采用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治疗,A组30例患儿的治疗有效率达到100%,B组30例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86.67%,C组30例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73.33%,D组30例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80.00%。通过采用不同的用药治疗,4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均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患儿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患儿、C组患儿、D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主要以小儿发病率较高,其对小儿的生长发育有直接影响,严重易导致患儿骨骼畸形。给患儿生活以及心理带来严重影响。对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临床治疗常采用口服维生素D3补充维生D,每日口服4000~1000IU的剂量。但是针对小儿维生素D缺乏严重的情况,临床医生一般采用大剂量的维生素D通过肌内注射进入患儿体内,一般每次采用维生素D350万IU,3~5周后再重复使用一次,以后3~5个月可以不必再进行预防了。临床医生一般不建议家长给患儿口服维生素D。主要是由于维生素D易贮存在脂肪、肌肉等组织中,其减弱性较长,并且其存在激素作用,如果长期连续服用,易导致患儿出现维生素D中毒现象。临床主要表现为高血钙、恶心、呕吐、体质减轻等现象[5],加重病情的恶化。而通过肌内注射,虽然一次性注射的剂量较大,但是其相隔时间较长,所以不易引发维生素D中毒现象。

针对维生素D的不同的两种给药方式,有临床医生做过比较,通过肌内注射维生素D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口服维生素D治疗效果。一般主要原因有通过肌内注射给药剂量准确,药物可以直接从组织进入血液,达到治疗效果。而口服给药,服药人群基本以小儿为主,小儿在服药时经常不配合,哭闹、呕吐等原因,易导致药物不能全部进入体内,药物在对比经过胃肠道时,胃肠道在进行消化时易吸收一部份,导致药效所存有限,在治疗时不能完全达到治疗效果。如果患儿在治疗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腹泻、呕吐等情况时,对维生素D的吸收也有直接影响。通过本文研究也可以发现通过肌内注射维生素D效果明显高于口服维生素D。

参考文献:

[1]何晓芸,余静,吴晓季.绵阳市城区0~6岁儿童佝偻病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11,18(8):245-246.

[2]焦富勇,莫于枫,梁淑芳.香港华裔婴幼儿佝偻病79例调查报告.陕西医学杂志,2012,26(12):750-751.

[3]HalTermansJS,SmithSA.HypocalcemiaandStridor:anunusualpresentationofvitaminDdeficientrickets.JEmergMed,2011,16(1):41-42.

[4]黄放如.维生素D不同途径给药治疗活动期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疗效观察.海峡药学,2012,12(3):89-90.

[5]黄波,李青.不同给药途径治疗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疗效观察.遵义医学院学报,2011,23(1):59-60.

[6]俞笑玲.英康利治疗小儿佝偻病疗效观察.河北医学,2002,8(4):38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