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下肢疲劳骨折延迟诊断原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军人下肢疲劳骨折延迟诊断原因分析

刘素清1廖军2(通讯作者)张运福3丰惠4

(1解放军第四十二医院医学影像科四川乐山614100)(2四川省夹江县解放军第42医院特诊科四川乐山614100)(3解放军第四十二医院医学影像科四川乐山614100)(4解放军第四十二医院医学影像科四川乐山614100)

【摘要】目的:通过对军人下肢疲劳骨折延迟诊断原因分析,从而引起各级组织对疲劳骨折早期诊断的高度重视,提出预防及重视方法。方法:收集2011-2013年间延迟诊断的疲劳骨折病例26例,对其原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延迟诊断原因较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训练任务重;就诊困难;基层卫生人员诊断水平较低;早期X表现阴性;新兵刚入伍,心理素质差,不敢言语;自身不够重视等。结论:军人疲劳骨折发生率较高,延迟诊断对后期治疗及恢复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影响战士身心健康和部队战斗力,应引起高度重视,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延迟诊断发生率。

【关键词】军人;下肢;疲劳骨折;延迟诊断;原因

【中图分类号】R683.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7-00-02

疲劳骨折又称应力骨折,是指骨骼在具有正常抵抗力的情况下受到异常疲劳而发生的骨折。常发生于部队行军训练及新兵集训过程中。然而因疲劳骨折早期X线表现不典型,以及其它各种原因致使疲劳骨折延迟诊断的病例在不断增加,这对战士身心健康、部队训练及战斗力有着极大的负面均为作用。因此,对疲劳骨折延迟诊断原因进行分析,对优化训练,减少漏诊及延迟诊断率,提高部队战斗力有着重要的军事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集2011—2013年间延迟诊断的疲劳骨折病例26例。年龄17~28岁,平均年龄20.5岁,全部为男性。

1.2诊断及病史采集

由3名医学影像科高年资医生对其DR正侧位片、CT片、MRI片进行观察分析,判断有无疲劳骨折,采集病史,并对其延迟诊断原因进行收集及分析。

1.3临床症状

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军事训练史;部分患者训练后局部疼痛,休息后能缓解,活动后加重;早期局部肿胀。

1.4检查方法

所有病例均摄DR正侧位片,部分患者行CT薄层扫描及MRI检查。

2.结果

2.1检查结果

所有病例均通过摄DR正侧位片,部分行CT、MRI检查明确诊断为疲劳骨折。

2.226例患者均因不同原因而延迟诊断,延迟诊断时间长短不一。本组病例延迟诊断时间约1周~6个月。

2.3延迟诊断原因

(1)5例(5.2%)因训练任务重延迟诊断,其中主要是连排级领导干部占多数,5例中有3例为干部,战士2例。

(2)6例(23%)因就诊困难延迟诊断。6例患者均因在部队请假审批程序繁琐,或因部队离就诊医院较远,而未及时到医院就诊而延迟诊断。

(3)8例(30.8%)因基层卫生队人员诊断水平较低延迟诊断。

(4)12例(46.2%)因基层卫生队设备较差延迟断,摄片不清晰

(5)9例(34.6%)因早期X表现阴性而延迟诊断。其中1例因X光片质量差,2例因侧位重叠造成胫腓骨骨皮质被遮挡所致;4例局部单纯软组织密度影;2例因骨皮质稍变薄,边缘稍显模糊。

(6)7例(26.9%)因新兵刚入伍,介于心理、环境因素,不敢言语,延迟诊断。

(7)4例(15.4%)因自身不重视延迟诊断。

3.讨论

3.1疲劳骨折发生机理

疲劳骨折亦称应力性骨折,是由Breighaup在1866年最初记述[1]。疲劳骨折为骨骼轻度损伤积累所致。骨骼在持续局部应力和肌肉的作用下,产生的部分骨小梁破坏吸收大于骨改建时就会产生疲劳骨折。新兵训练期间在持续超负荷力的作用下,易引起受力部位的累积应力增加和生物力学改变,而发生疲劳骨折。

3.2疲劳骨折的不良影响

疲劳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微损伤[2],是一种累积应力性损伤,其病理特征是骨破坏与修复同时进行。其预后很大程度取决于诊断的早晚。在长期持续超负荷应力作用下导致骨小梁断裂,形成微小骨折,又称骨性微损伤,如果早期诊断明确,只需保守治疗,做好相应的休息,减少运动量,石膏外固定、物理治疗等,微损伤是可以恢复的。如果早期未引起重视,继续处于超负荷应力作用下或运动状态,将会有以下不良后果:(1)会导致严重完全性骨折。(2)影响部队训练及战斗力。(3)对部队官兵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影响。

3.3疲劳骨折延迟诊断原因分析

3.3.1早期X线阴性

由于应力性骨折是异常外力作用于骨骼所致[3],是反复微损伤的一个积累过程,X线检查对早期应力骨折的检出率较低。一是早期应力骨折X线表现不明显,二是诊断医师经验不足,三是X片质量或侧位片重叠,对骨皮质增厚及骨膜反应显示不佳所致。如果因早期X线阴性,未引起重视,回到部队继续训练,可能导致严重完全骨折。如果早期X线阴性,引起临床重视,继续进行MRI检查,有可能做出早期诊断,患者回到部队休息一段时间后或减少运动量就可以恢复了,不会继续损伤而导致严重的后果。本组26例中有9例(34.6%),延迟诊断时间约1~3周。发生比例较高,延迟诊断时间较长,不容忽视。

3.3.2训练任务重,延迟就诊

部分官兵,在部队训练任务重的情况下,为了不影响训练任务或为了个人前途利益不受影响,自己忍耐坚持,未到医院就诊,待训练任务完成后或确实不坚持才来院就诊。本组26例中有5例(5.2%),延迟时间约2周~6个月,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延迟时间较长。

3.3.3就诊困难,延迟诊断

部分官兵要到上级医院就诊,在基层部队管理较严格,请假审批程序繁琐,审批困难,因此放弃到上级医院就诊;另一部分官兵则因驻地距上级医院路程较远,到医院就诊时间较长,基层部队审批就诊有严格时间限制,因此放弃到上级医院就诊。本组有6例(23%)因就诊困难延迟诊断,延迟诊断时间约3~5周,延迟诊断时间较长。

3.3.3基层卫生人员诊断水平参差不齐

基层卫生人员经验相对缺乏,基础知识相对欠缺。新兵基础训练及官兵集训后感小腿疼痛,到卫生队就诊,一般给予简单的消炎止痛处理,局部贴膏药。不进行进一步的医技检查,患者短暂休息或仍继续参加训练,导致最后发生不可逆性骨折,到上级医院就诊。本组26例中有8例(30.8%),延迟时间约1~2周,发生率较高,延迟时间较短。

3.3.4基层卫生队设备较差

基层卫生队大多摄片机较落后,摄片质量较差,对早期疲劳骨折的显示不佳,再加上诊断经验不足,造成部分患者未及时得到正确的诊断及治疗。本组26例中有12例(46.2%),延迟时间约1~2周,发生率较高,延迟时间较短。

3.3.5不适应新环境

因新兵刚入伍,对环境不熟悉,心理素质差,遇事不敢言语,怕给自己的军旅生涯抹黑,即使有伤痛,自已忍耐,不告知上级领导及战友,坚持训练,直至最后导致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26例中有7例(26.9%),延迟时间约3~6个月,发生率相对较高,延迟时间长。

3.3.6自身不重视

有部分官兵认为训练中受点小伤很正常,休息后能缓解,甚至在疲劳骨折早期坚持训练仍能耐受,因此未就医,亦未进行任何检查,延迟诊断。26例中有4例(15%),延迟时间2周~1个月。

3.4疲劳骨折延迟诊断的预防及措施

3.4.1训练方式改进

疲劳骨折是一种应力骨折,新兵基础训练及部队集训时容易发生。尤其是训练强度较大、训练频率高、训练项目多的情况下,加上新兵入伍前身体素质、生活水平、生活习惯、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训练时容易发生疲劳骨折。因此认为新兵基础训练及部队集训时强度应循序渐进,训练频率应降低,每一次训练间应间隔一段时间,训练项目应合理穿插,尤其集中于身体某部位的训练应间隔穿插,不能集中某一部位的训练。另外应分别对待不同个体,对不同个体训练要求、训练强度应区别对待。

3.4.2训练前期心理教育

低落及亢奋情绪对训练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做好训前思想工作,让每一名官兵对训练的意义、作用、结果有所了解,解除恐惧心理,以正常心态参加训练。

3.4.3训练伤基础知识教育及自我保护教育

训练前应对各种训练伤发生机理等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对各种训练要领的进行讲解,对训练伤的防范及处理进行讲解。这样可以在集训时,克服一些恐惧心理等不利因素,训练中注意自我保护,减少训练伤的发生。训练过程中,不可避免发生了疲劳骨折,官兵也会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也会及时到医院就诊,降低延迟诊断率。

3.4.4训练伤发生后

当发生疲劳骨折先兆时,应及时调整训练内容、时间、强度。如已发生疲劳骨折,应停止训练,休息、物理治疗或石膏外固定,避免应力性骨折发生为完全性骨折。

部队训练伤发生率较高,疲劳骨折发生率所占比例较高,疲劳骨折延迟诊断原因较多,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对部队官兵身心健康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协弱了部队战斗力。因此,科学训练;普及训练伤基础知识教育;优化基层官兵就诊程序;改善就诊方式;加强基层卫生人员培训,提高基层卫生人员诊疗水平;注重官兵心理健康教育等,才能有效的减少疲劳骨折延迟诊断发生率,提高部队整体素质及战斗力,才能真正实现强军梦。

【参考文献】

[1]曹增忠.疲劳骨折临床X线表现3例报告[J].青海医药杂志,1990,(2):38.

[2]尹怡红,孙银忠,卢红旗,等.新兵训练致疲劳骨折36例分析[J].武警医院学报,2000,9(4):306-307.

[3]徐文娟.应力骨折影像诊断[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杂志,2007,5(3):319-321.

通讯作者:廖军(1968年8-),男,汉族,大学本科,四川省南江县,解放军第42医院特诊科,副主任技师,zhyxbj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