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发作的临床用药

/ 2

抑郁发作的临床用药

魏文慧

魏文慧(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五医院163714)

【中图分类号】R7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3-0084-02

1治疗药物的选用

1.1抗抑郁药物及其分类:抗抑郁药物是当前治疗各种抑郁障碍的主要药物。

1.2抗抑郁药物的选择:各种抗抑郁药物的疗效大体相当,又各有特点,药物选择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①既往用药史:如有效仍可用原药,除非有禁忌证;②抑郁临床特征:伴有明显激越者可优先选用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剂,如帕罗西汀、氟伏沙明、米氮平、曲唑酮、文拉法辛、阿米替林与氯米帕明;伴有强迫症状者可优先选用SSRIs和氯米帕明;伴有精神病性症状者可优先选用阿莫沙平,不宜使用安非他酮;伴有躯体疾病者可优先选用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和药物相互作用少的抗抑郁药,如SSRIs(但氟伏沙明药物相互作用较多)和SNRIs类药物;非典型抑郁者可选用MAOIs或SSRIs;③药物的药理学特征:如镇静作用较强的药物对明显焦虑激越的患者可能较好;④可能的药物间相互作用:有无药效学或药动学配伍禁忌;⑤患者躯体状况和耐受性;⑥治疗获益及药物的价格。

1.3难治性抑郁症的药物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概念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较严谨的标准是:用现有的2种或2种以上不同化学结构的抗抑郁药,经足够剂量(治疗量上限,必要时测血药浓度)、足够疗程(6周以上)治疗,无效或收效甚微者。难治性抑郁约占抑郁症患者的10%~20%。对难治性抑郁症应采取以下治疗策略:①增加抗抑郁药物剂量至最大治疗剂量的上限。②抗抑郁药物合并锂盐、甲状腺素、丁螺环酮、苯二氮卓类药物、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抗癫痫药等增效剂。③两种不同类型或不同药理作用机制的抗抑郁药物的联合使用。

2不良反应及处理

2.1TCAs:不良反应较多,发生频度及严重程度与剂量和血药浓度呈正相关,严重时影响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有:①抗胆碱能不良反应:最常见,表现为口干、便秘、视物模糊等;处理:减小抗抑郁药物剂量,必要时加拟胆碱能药对抗不良反应;②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包括过度镇静、震颤、诱发癫痫、药源性意识模糊或谵妄等;处理:避免加量过快和用量过大、或换用抗抑郁药物、或合并使用β受体阻断剂等;③心血管不良反应:直立性低血压、心动过速、心律失常、P-R间期和QRS时间延长、心脏传导阻滞等;④性功能障碍:包括阳痿、射精障碍、性兴趣和性快感降低;性功能障碍会随抑郁症状的好转和药量的减少而改善;⑤体重增加;⑥过敏反应:较严重的皮疹应当停药。

2.2SSRIs:不良反应较小,使用安全。不良反应多出现在治疗早期,一般能耐受,继续治疗往往减轻或消失。①消化道: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便秘、味觉改变、胃痉挛、体重下降等,与剂量相关,餐后服药有助减轻胃肠道不良反应;②神经系统:头晕、头痛、焦虑、紧张、失眠、倦怠、口干、多汗、震颤、痉挛发作,可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对症处理;③性功能障碍:阳痿、射精延迟、痛经、性感缺失,可减量或换药;④高5-HT综合征:与其他药物合用或剂量过大时可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5-HT能过度兴奋综合征,表现为神经症状(头疼、肌阵挛、眼球震颤、肌强直、震颤、抽搐发作),精神症状(易激惹、激动、幻觉),发热、心律不齐,甚至死亡;一旦出现高5-HT综合征,应立即停药,采用5-HT拮抗剂治疗。

3药物的相互作用

3.1TCAs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①卡马西平、酒精、吸烟、口服避孕药、苯妥英、苯巴比妥可诱导药物代谢酶,增加TCAs代谢,使其血浆浓度下降;②西咪替丁、哌甲酯(利他林)、氯丙嗪、氟哌利多醇、甲状腺素、雌激素、奎宁等可抑制TCAs的代谢,使其血浆浓度增高;③与SSRIs(特别是氟西汀和氟伏沙明)合用,可增加TCAs血药浓度,产生5-HT综合征;④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或先后用药,可引起高血压等严重不良反应,如两药需换用时,间隔应超过2周;⑤与抗惊厥药合用,可降低癫痫阈值,降低抗惊厥药作用,故需调整抗癫痫药剂量;⑥与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合用,可引起严重高血压与高热;⑦与抗组胺药或抗胆碱药合用,药效相互加强;⑧与甲状腺制剂合用,可互相增效,导致心律失常;⑨与乙醇、安眠药等合用,可使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增强;⑩拮抗胍乙啶、可乐定的抗高血压作用。

3.2SSRIs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①SSRIs类蛋白结合率高,如与其他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联用,可能出现置换作用,使血浆中游离型药浓度升高,药物作用增强,特别是治疗指数低的药物如华法林、洋地黄毒苷,应特别注意;②SSRIs(包括其他新型抗抑郁药物)对CYP(P450)酶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可使由这些酶代谢的其他药物的血浓度升高,导致不良反应。SSRIs以及其他新型抗抑郁药物对P450酶的抑制强弱。

参考文献

[1]刘荣先.抑郁症健康教育处方[J].大众心理学,2004年11期.

[2]许委娟,许毅.抑郁症与神经可塑性[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1年03期.

[3]周爱华.两种艾司西肽普兰对门诊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作用比较[J].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