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产术后骶髂关节错位12例分析报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2-02-12
/ 1

剖腹产术后骶髂关节错位12例分析报告

丁思萍1邹民2

(1江西省万载县人民医院江西万载336900;2江西省宜春市中医院江西宜春336000)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2-0102-02【摘要】目的探讨剖腹产术后骶髂关节错位的临床特点和发生原因,评价手法复位的效果。方法对剖腹产术后骶髂关节错位12例患者的产生原因、手术方法、手术后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病因采用手法复位可取得满意效果。

【关键词】剖腹产术后骶髂关节错位

骶髂关节是微动关节,有六组韧带维系其稳定,一般没有强大的外力是不会错位的。妊娠和分娩期妇女由于内分泌改变,骨盆韧带松弛,特别是剖腹产后卧床后下床活动较易发生此病。现就1998年1月至今诊断为剖腹产术后骶髂关节错位的12例病人以及手法治疗的体会初步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2例均为剖腹产后发病,年龄为20~36岁间产妇,初产妇8例,经产妇4例,产后无明确外伤史,产后2天至10天内发病。

1.2诊断要点剖腹产后一侧下腰部无力,转动困难,患肢不能负重,跛行。髂后上棘处压痛阳性。髂后上棘位置及凹凸发生改变。盖氏试验,“4”字试验及单侧负重试验均阳性。X线及CT检查排除肿瘤、骨质增生及破坏。

2治疗方法

2.1过伸压推法患者健侧卧位,术者立于其背侧,一手掌向前扶按于髂后上脊,另一手握拿踝部或大腿前侧,施推拉相反之力使髋关节过伸并逐渐用力,然后按扶髂后脊之手用力向前下方推顶。

2.2腰后伸法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立于一侧,一手按压骶骨,另一手托双膝上端,两手相反用力,使双髋关节过伸并逐渐用力。

3治疗结果

经手法整复后12例均获痊愈。其中1次复位有6例感疼痛症状明显减轻以至消失,2次复位成功者4例,3次以上者伴物理治疗2例。治疗时间最短2天,最长4个月。

4讨论

4.1应用解剖及发生机制骶髂关节是骶骨和髂骨耳状面相互交错嵌插的滑膜关节,关节面为软骨遮盖,较为光滑,但有不规则的突起和凹部,借以稳定关节;关节周围有长短不等的坚强韧带保护,以加强关节的稳定性。此关节在生理上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属微动关节,它的易动性在妊娠和分娩时起相当作用。当骶髂关节有损伤或劳损,特别是妊娠后期和产后妇女,由于内分泌等因素,骶髂关节周围韧带松弛,关节韧带对骶骨往下移,髂骨往外分开的对合力减弱时,在产前胎儿重力作用下,在暴力及不协调外力(分娩等因素)或产后过早负重等情况下,可导致骶髂关节相互嵌插之关节面错开移位,一旦滑膜嵌入关节间隙或关节韧带严重创伤使错开移位的关节不能自行复位,刺激相邻于骶髂关节下1/3的坐骨神经,即可产生相应临床症状。骶髂关节是连接躯干和下肢的桥梁,在剖腹产后早期,由于松弛的韧带未完全恢复,故其处于不稳定状态。总之,过早下床,剖腹产后骶髂关节韧带劳损松弛是造成剖腹产后骶髂关节半脱位的主要原因。

4.2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为骶髂关节部位痛和坐骨神经痛。病人多主诉腰骶部,特别是骶髂关节部位疼痛,疼痛可沿下肢放射至小腿、踝、足部并伴有不同程度感觉、运动和反射改变,类似于神经根受压表现。因组成坐骨神经的神经束紧贴骶髂关节前面通过,当骶髂关节错位时,关节和其周围韧带炎症刺激附近的坐骨神经出现相应症状。临床上极易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相混淆。

4.3治疗我们采用过伸压推法和腰后伸法,目的是恢复骶骨与骨间相互嵌插的咬合关系。采用手法整复治疗,对产后骶髂关节错位有时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还要特别注意除外骶髂关节部位炎症、增生、外伤、肿瘤等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