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学习教育与终身学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6-16
/ 2

元学习教育与终身学习

赵汝木刘成福张中英

元学习教育与终身学习*

赵汝木刘成福张中英聊城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摘要】终身学习理念的兴起使元学习教育成为必然。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类的潜能,发展其对自身学习的支持能力,激励他们获得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全部知识。文章在界定了元学习和终身学习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发展自我认知智能、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增进学习品质三方面,提出了通过加强元学习教育促进终身学习能力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元学习教育终身学习元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6-0033-02

【Abstract】Itbecomesanecessityformetalearningeducationwiththeappearanceoflifelonglearningidea.Inordertoexerthumanbeings’potentialtotheutmostextent,improvetheirsupportiveabilitytoself-studyandinspiritthemtogainalltheneededknowledgeforlifelongdevelopment,thispaperexplorestherelationbetweenmetalearningeducationandlifelonglearningonthebasisofdefiningtheconnotationofthem.Atlastweputforwardourstrategiesofdevelopinglifelonglearningabilitybymeansofenhancingmetalearningeducationfromdevelopingself-cognitionintelligence,settingupcorrectlearningmotivationandstrengtheninglearningquality.

【Keywords】MetalearningeducationLifelonglearningMetalearningability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要求,需要人们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相应地现代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现代人的终身学习意识,形成终身学习能力。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研究提高学习者学习能力的策略,对于改善学习者的学习品质,形成终身学习观念,促进学习者真正学会学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元学习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内涵

元学习这一术语由英国学者JohnBiggs最早在1985年提出之后,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的学者专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元学习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行为学意义上认为元学习是学习行为本身的改变;信息学意义上认为元学习是关于“获取知识和经验”的学习;心理学意义上认为元学习不仅包括一般的学习获取、学习记忆、学习理解、学习思维、学习直觉和逻辑方法等学习过程,同时还包括对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意志品质和非认知心理品质的改善,注意力和意志力的训练等。可见,学术界对元学习的理解仍是见仁见智。就学习者个人而言,调查显示,对元学习概念的理解,也因个体学习经历和学习背景,以及经过长期的学习而形成的对学习的观点和信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1]

纵观各种观点,笔者认为,元学习是以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为研究对象,探索学习个体对自身学习过程的意识与控制的有效方法,以达到提高学习能力,优化学习品质,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而所谓元学习教育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它主要围绕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特点、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调节与优化学习心理、进行思维训练四个方面展开。[2]基础教育阶段的元学习教育是学生学习由他主到自主的一个过渡过程,该阶段的顺利进行对于学习者学习方法体系和价值体系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它能为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终身学习,作为当今最为人们所接受的应对未来时代发展的观点之一,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并被世人所认可,到目前为止,关于终身学习的定义有数十种,其中最具权威性、最广泛地被人们所接受的是由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提出,并被1994年11月在罗马举行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所采纳的概念:“终身学习是指,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他们有权力获得其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需要一个有激励功能的、持续的支持过程,并以该过程为支撑来形成人们的智力智能,发展其有效利用知识的能力。落实到教育教学上,这一持续的支持过程就是元学习教育过程。

二、元学习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

1.元学习教育是终身学习有效进行的前提

元学习教育是作为以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为研究对象而展开的教育活动。虽然它的目的在于形成学习者持续的学习能力,但研究的展开必须以学习者现在的学习状态和认知水平为基点来进行,即它是一个面对学习者实然状态,面向所有学习者的横向教育过程。根据维果茨基的著名论题——教学必须先于发展,以及新教育理念所提倡的自主学习思想,元学习教育的进行应该先于学习者现在的学习水平,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同时元学习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习者的自主意识,尊重学习者间的差异,以民主的方式进行沟通与引导,以期通过对学习者自身能动性的激发,使其能够及时反思与总结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的进行做好准备。

2.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是元学习教育的归宿

元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终身学习的品质,如果把针对人生不同阶段的元学习教育看作点的话,那么,终身学习能力就是由这些点有机串联后得到的完美曲线,是元学习教育的最佳归宿。终身学习是以人的纵向全面发展为着眼点而展开的学习活动,在终身学习能力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够弥补元学习教育理论在实践上的某些不足。

三、元学习教育促进终身学习能力发展的策略

综合考虑元学习教育目的性、计划性和指导性的特点,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1.发展自我认知智能,奠定终身学习基础。

恩格斯指出:人是唯一能够主动的动物。自我意识作为个人意识的核心,是以一个有感觉能思维的自我本身作为认识对象的,是主体对于自己心理、思维,以及行动过程、内容、结果所进行的自我体验、自我评价。[3]从动态的角度看,当人进行自我意识时,就在观念上产生分化,把“我”这个统一体分解为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主体的我是认识的主体,客体的我是认识的对象。因此,自我意识是主体和客体的双元结构。主体的我总是按反馈原则持续不断地对客体的我进行探索,不断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分析,并向客体的我不断发出信息,“帮助”和指导客体的我达到自我的和谐。这是自我意识两元素的辩证统一关系,也是自我意识结构的自我组织功能。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这种自我意识结构的自我组织功能,为元学习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以元学习理论为指导,既有助于学习者自身的和谐发展,又能推动学习调控能力的有效生成。同时,由于元学习理论不但涉及元认知的知识,而且十分注意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的相互作用。[4]因此,对学习者进行元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对自己学习进行调控的自觉性,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使其终生都有能力促进自我的成长,奠定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础。

2.树立学习动机,保证终身学习方向。

任何的活动都是以目标为导向的,不同的动机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对个人及社会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根据学生学习的三种社会性需要,将学习动机分为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三种。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学习动机。因此,在进行元学习教育的过程中,应视不同的教育对象来展开。在基础教育阶段,一般应以附属的内驱力为主导,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独立性的增强,到大学教育阶段,元学习教育的目标引导就应转向前两者,但同时应辅以必要的道德教育,避免由此而导致的过分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5]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进而为其终身学习确定一个正确的方向。

3.增进学习品质,提高终身学习水平。

所谓学习品质是指学习中的方法掌握和思维水平,它是以知识内化效果的高低作为衡量标准。良好的学习品质,无疑会对终身学习素质产生直接的影响。为了提升学习者的元学习能力,在进行以增进学习品质为目标的元学习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精神和自主意识,增加学生学习体验的机会。在基础教育阶段,应结合教学实际,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新教育理念渗透到教育实践之中。但由于学生的学习还没有发展到能对知识的特性做出辨别的程度,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在进入具体知识的传授或引导学生进入具体知识的学习之前,就应有一个引导学生元学习活动的设计,以便于在具体知识的学习展开后,使学生能够自觉的进行认知结构的改变和调整,不断优化认知及其结构本身。改善记忆、观察的方法与效果,提高观察与理解的水平,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思维,改善元学习品质,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从而保证终身学习的素质。[6]

四、结论

元学习教育为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提供了全面系统地指导,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总而言之,在元学习教育过程中,主要通过发展学生自我认知智能,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通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保证终身学习方向;通过增进学生学习品质,提高终身学习水平。值得指出的是,有关元学习与终身学习关系的研究还不是很完善,在实践方面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它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教育理论界和一线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NormanJackson(2004).ExploringtheConceptofMetalearning.http://www.lle.mdx.ac.uk/iclml/

2刘宇文.关于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5(12)

3刁培萼、丁沅.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4张庆林、杨东著.高效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5张奇著.学习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6张楚廷著.教学论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