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临床药物治疗

/ 2

三叉神经痛临床药物治疗

王雁鸿

王雁鸿(黑龙江省庆安县人民医院152400)

【中图分类号】R74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4-0262-02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药物治疗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突发、反复发作的剧烈疼痛,表现为发作性电击样剧烈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间歇期无症状。三叉神经痛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后者是指有明确的原因,如脑桥小脑角肿瘤、三又神经根或半月神经节肿瘤、脑膜瘤,鼻咽癌等。原发性者病因未明,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邻近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使神经纤维发生脱髓鞘性变等,而引起发作性剧烈疼痛。现对2009年收集的临床4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临床2009年诊断收治的4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其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34岁-42岁,平均38岁。

1.2诊断标准根据疼痛的部位、疼痛的发作性、无痛的缓解期和诱发疼痛的因素以及无三叉神经等器质性病变的体征,诊断上通常并无困难。注意在三叉神经痛的早期易误认为牙痛,不少病人有拔牙的病史,甚至将全口牙齿拔除,仍不能解除疼痛,一般牙痛为持续性钝痛,局限于齿龈部,局部检查和X线摄片有助于区别。

1.3治疗一般止痛剂对轻症有效严重者可服卡马西平(酰胺咪嗪)或得理多(tegret01)0.1g,每日2次,以后逐渐加大剂量,直至有效控制症状,最大剂量可增加至0.2g,每日4~5次,疼痛停止后以最小剂量维持。注意其副作用如头晕、口干、恶心、行走不稳、共济失调、肝功能障碍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氯硝西泮1~5mg,每日分3次口服,同样有效。苯妥英钠0.1~0.2g,每日3次,口服,也有疗效。加巴贲丁0.3g/日,逐渐增加至1.2g/日,分3次口服。拉莫三嗪0.4g/日,分次口服,也有较好疗效。封闭疗法用无水酒精封闭疼痛神经或半月神经节,可消除疼痛,但不能持久(对年老体弱无手术条件者适用)。

2结果

所有三叉神经痛经治疗近期显效12例,有效2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

3讨论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突发、反复发作的剧烈疼痛。发病年龄以中老年多见,70%~80%在40岁以上。女性略多于男性。疼痛的分布大多于单侧,以第三支受累最多见,其次是第二支,第一支受累最少见。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突发的、剧烈的放射样、电击样、撕裂样或刀割样疼痛而无任何先兆,突然出现突然停止。口角、鼻翼、颊部和舌等部位最敏感,轻触即可诱发,故成为“触发点”或“扳机点”。疼痛可引起反射性面肌抽搐,称为“痛性抽搐”。严重者洗脸、刷牙、说话、咀嚼等均可诱发,以至不敢做以上动作,导致面部不洁和疼痛侧皮肤粗糙。发作持续时间数秒至2分钟。每天可发作数次,持续数天、数周或数月不等。间歇期完全正常,但很少自愈。

三叉神经分布区内阵发性烧灼、闪电样剧痛,常影响上颌支以及下颌支,很少影响眼支,两侧同时受累属罕见。发作时痛侧有面肌抽搐、流泪等。疼痛持续数秒,甚至1~2分钟。间歇期常无任何不适。疼痛每日发作数次,多至每分钟数次,发作数周或数月后常自行缓解,若再次发作,疼痛较前更为剧烈。疼痛因面部动作或触及面部而诱发;进食、洗脸均可激发疼痛。上下唇、鼻翼、硬腭等处为敏感区,又称扳击点,轻触即可诱发。三叉神经痛需与头面部疼痛如牙痛、鼻窦炎引起的疼痛鉴别;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常累及眼支,疼痛呈持续性。舌咽神经痛,疼痛性质相似,位于扁桃体、咽及舌后部,使用局部麻醉剂可以镇痛。半月神经节或脑桥小脑角肿瘤可有持续性面痛,伴面部感觉缺失、角膜反射消失、咀嚼肌萎缩无力。颞动脉炎有颞部持续性疼痛,颞动脉有压痛。非典型性面痛,疼痛在头面和颈部,持续时间较长。

三叉神经痛的首选药物治疗选择。卡马西平抗惊厥自1960年以来一直使用的,70%~80%有效。初始剂量为0.1g,2次/d,每日增加0.1g,最大剂量不超过1.0g/d。疼痛停止后可逐渐减量,有效维持量一般为0.6~0.8g/d。苯妥英钠0.1g每日3次,可达0.6g/d。主要副作用有牙龈肿胀、皮疹、共济失调及肝功损害等。氯硝西泮4~6mg/d,或按说明服用,注意副作用,停药后副作用消失。其作用机制一是可以增加神经细胞膜的稳定性,抑制神经细胞高频放电,及时认真的,持续的,渐进式三叉神经性疼痛处理,口服药物的使用是困难的。然而,许多静脉注射苯妥英起病急疼痛是可以控制的。注意止痛药物的副作用,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到最小有效剂量。

神经科医师在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时,除了重视减轻患者疼痛等症状,还应关注其心理健康,辅以心理治疗,这样或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患者心理压力大,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命质量。三叉神经痛患者存在着明显的抑郁、焦虑性情绪障碍。这些结果都显示三叉神经痛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障碍。焦虑和恐惧都是由于患者对承受的痛苦失去控制感而产生的情绪反应。临床上有经验的医师常常在治疗疼痛的同时,注意去消除患者的恐惧并同时提供心理支持,这不仅有助于减轻疼痛,而且会大大减少镇痛药的使用量。

参考文献

[1]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98.

[2]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第2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87-188.

[3]杨德泰.三叉神经痛.见:史玉泉,主编.实用神经病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87-191.

[4]刘传玉,梅元武.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实用医学进修杂志,2006,34(3):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