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环境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9-19
/ 2

浅谈环境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吴海军

◆吴海军黑龙江省大庆市外事服务职业高级中学163414

摘要:上个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迅猛发展,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由地域性向全球性转变。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加强学校环境教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根本性的措施。全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规定课改的目标是从“应试教育”全面向“素质教育”转变,环境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成为我国教育的目标之一,开展环境教育是21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环境教育地理教学实施途径

环境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学生全面看待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环境素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环境教育的实质是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养成有益于环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决策与行动,成为有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的公民。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学校教育中如何实施环境教育。

一、宏观教育——在学校管理中开展环境教育

无论是绿色学校的创建还是《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精神的落实,都需要把学校作为整体纳入到健康学校环境管理和保护之中,通过学校团委、政教处、总务处的宣传、协调、合作,制定相应校规校纪,从宏观上进行宣传、监督、管理。如对生活物品和学习物品合理使用的监督、资源节约及再次利用的相应管理等。

二、中观教育——在课堂及综合实践中开展环境教育

1、独立设课及在学科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

前者从各学科领域中选取有关环境科学的相关知识,通过教师整合形成一门独立的选修课程教授给学生,其具体模式如下。(见图1)后者将环境教育的内容通过渗透整合的方式,在开展单科教学过程中实施环境教育。(见图2)

图1、环境科学作为独立选修课的课程模式

2、综合实践中开展环境教育

2001年6月,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要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并可通过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实施环境教育。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地理环境教育,使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运用地理知识的技能有了明显的增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提升。既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学生对河流污染源的调查,发现问题,并且能够结合实际提出有益的改进方案;又有益于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发展,如认识到气候直接影响着房屋的形态和结构,通过探究学习,可以分析不同地区人们居住场所的形态特点,就是对地理知识和技能和迁移;也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养成依靠自己的头脑和身体,自主地思考和行动,这就养成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活动以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要比课堂上充分,即使是个人活动,也需要学生不断同他人进行交流,综合活动实践使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高。

图2、环境科学作为渗透结合课程的模式

三、微观教育——在活动中开展环境教育

把环境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以班、团、队为主要形式,如可通过参观、访问、考察、春游、夏令营等活动,进行环境知识教育,也可利用环境知识竞赛、黑板报、办展览、讲座等形式向学生宣传环境保护知识。

通过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教学目标达成高较高,实现了最终设计的情感与态度教育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学校环境教育存在不足,环境教育的实施存在遗憾

目前,我国高中阶段的环境教育正常开展具有很大难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

素质教育从提出到实施已有多年时间,但高考指挥棒使应试教育仍占有主要地位。高考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有些学校和老师担心学生的升学率影响学校声誉,不支持或表面支持当作“形象工程”加以实施,只在环境教育工程如绿色学校的申报、考核工作中下力气做表面文章,甚至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得高一学生即使对环境保护感兴趣,在学校的大环境下,也改变了想法,高二高三学生更不愿甚至不敢花费时间来参加环境教育活动。

2、环境教育缺乏教材指导,教师缺乏统一培训

虽然教育部颁布了环境教育的纲领文件,虽然环境教育必须与各地实际相结合确实需要,但因缺乏权威统一的教材进行指导而显得无的放矢。有的省市教材也是内容陈旧、种类缺乏、数量不足,不容易被学生接受。

3、教学途径单一,方法陈旧,与实践脱节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学生和教师的现实情况,灵活选择多种教学途径与方法,例如户外教学、社区服务、实地考察、模拟游戏、个案研究等。从环境教育的特点即综合性与实践性来看,环境教育强调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发现和创造知识;在解决现实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创新能力及批判与反思能力;在参与中增进交流与理解,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但实际上环境教育大多在课堂中讲授,与实践不能进行良好的对接。

4、学生主动性没能得到充分发挥

师生角色关系的传统认识未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环境教育的教学过程既要鼓励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又要为学生提供机会,互相分享和交流,使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5、重视传授知识,忽视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培养

环境教育的传统模式仍未脱离一味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对社会对环境的责任感。环境教育的关键是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及生态道德观念,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应该弥补不足,改善环境教育的实施途径。因为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加强学校环境教育,是贯彻落实我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奠基工程。在地理教学中,认真研究环境教育的途径,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为我国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实施可持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一项根本性的措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教基[2000]3号。

2、徐辉祝怀新等著《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会,1996、2。

3、田青著《中小学环境教育概论》.华夏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