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2

浅析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

邢志保

邢志保

(甘泉县第一小学陕西甘泉716100)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很少能够以培养学生数学技能为原则去备课和教学,课堂教学完全以教师的讲述占据了课堂绝大多数、甚至整个课堂教学的时间,学生只好成为被动的听课者和只是接受者,因此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在当今中国小学数学教学存在低效率、高投入的矛盾,这种矛盾的根源何在?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教学理论的探讨与研究以及对当今各类学校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观摩,发现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很少能够以培养学生数学技能为原则去备课和教学,课堂教学完全以教师的讲述占据了课堂绝大多数、甚至整个课堂教学的时间,学生只好成为被动的听课者和只是接受者,因此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如何设计、选择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问题产生于情境,信息技术中形象直观、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等特点为学生创设出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增设疑问,巧设悬念,再现知识发现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效率。

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如果利用平移、重合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先移动、重合,证明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再平行移动邻边,发现没有重合的可能,由此得出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这样利用计算机操作形象、直观的优势,加深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特征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一目了然,对知识的吸收速度更快。

2.给学生提供可探索的材料和可探索的学习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和解决不可能是自觉行为,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教师必须努力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材料和可探索的学习内容,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在课堂上显现。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探索的内容和目标,确定适宜的探究空间,学生探究的知识空间既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如果探究的知识空间过小,答案触手可及,则缺乏探索的意义,也影响学生探究的热情;若探究的知识空间太大,学生感觉无所适从,根本达不到探究的目的,还会挫伤学生探索的信心。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引导学生从日历入手,探究发现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如果对学生提出:“观察你所带的日历,看看一年一共有多少个月?”这样的探究空间显然太小,学生一数即知,毫无意义。如果提出:“观察日历互相说一说你在日历上发现了哪些知识,看谁发现得最多。”这样探究的内容较为适宜。

3.要与生活紧密相连

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课外作业设计的根本是让学生能品尝学习的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一个重要的教育观念,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教师“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数学课作业也应将触角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作业设计可以与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经过多年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以及西方教学理论的吸收和借鉴,中国小学数学教学课程改革逐步向前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要改变教师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构建以“主动、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具体目标。然而,在中国小学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还没有得到普遍落实,小学数学教学水平普遍低下。因此,本文将从中国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出发探讨素质教育与数学语言的结合,以便有利于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发展和普及。

4.利用电教化手段创设应用环境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有效教学成了关注的焦点,有效性永远是教学永恒不变的第一追求。信息技术可以改变以往学生不论什么内容都只能面对黑板的单一、枯燥式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

此外还可以模拟实践活动,实现即学即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所以,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多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

5.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观察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其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指导他们逐渐懂得看问题应该从什么角度看。例如:对立方体(长方体)的认识,教师手里拿着一个长方体教具告诉学生,要求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教师将学生举出的物体画在黑板上,再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认识到虽然这些物体的形态、大小不同,但都是长方体。这时,学生只看到了长方体的表象,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观察长方体的本质特征,要他们从三个方面(面、棱、顶点)观察长方体共有几个面?有几条棱?相对棱的长度怎样?有几个顶点?然后由学生报告观察结果,教师将这些数据分别列出来。据此,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观察长方体有什么特征?这时已有许多学生能够说出长方体的本质特征就是: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的面积相等;都有12条棱,相对棱的长度相等;都有8个顶点。教师在肯定了学生对长方体认识后,把几种长方体斜放在不同的位置,问学生是否还是长方体?通过观察,学生认识到判断长方体要看面、棱和顶点,与放置无关。这种从感性到理性的讲解过程,使学生易于接受,又发展了观察事物的能力,教学效果较好。

6.创设自主探究的时空

探究离不开问题,课堂探究活动主要围绕“问题”进行,达到最终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探究型问题,有时甚至要突破传统课程束缚来设计,这样做的意义不在于寻求完全正确的解答与现成的结论,而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见解,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一位教师是这样组织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①让学生面对问题。揭示课题后首先提问。什么是商不变的性质?在什么情况下,商不变?②收集证据,验证猜想。要求学生以“48&pide;8=6”为例,小组合作学习,举例验证多种猜想(被除数48和除数8同时加、减、乘、除同一个数),看看究竟在什么情况下商是不变的?解释说明。学生解释验证结果,交流评价。通过归纳总结,对验证过程中获得的信息进行组织和整理,并与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对比,得出结论。

7.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一切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同时,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需要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去思考解决。比如,洗衣机按什么程序运行有利于节约用水?渔场主怎样经营既能获得最高产量,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件好的产品设计怎样营销才能快速得到市场认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此数学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某商人将进货单价为8元的商品按每件10元售出时,每天可销售100件,现在他想采取提高售出价的办法来增加利润。已知这种商品每提价1元(每件)日销售量就要减少10件。请问:他的这种想法能否实现?如果能,他把价格定为多少元时,才能使每天的获利量最大?每天的最大利润是多少?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这个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题,通过这个题目的探究,可以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白这个实际问题转化成理论就是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值。这样就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有处可用,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体会到事物之间统一的辩证思想。

8.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多与同学交流、合作,利用同学之间的优势互补,实现共同进步。另一方面,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见解时,要使自己的观点令人信服,让同学减少误解,要求发言者对陈述的内容进行有序、合理、科学的组织,再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实际上还有很多能力的培养,而且各种能力之间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在培养这一种能力的同时也可能会无形地渗透另一种能力的培养,那么,做为老师,我们更应该开拓进取,抢抓机遇,与时俱进,乘着新课改的东风,加强教法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