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课的导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1

浅谈物理课的导入

白友建

——以“测量电功率”教学导入为例

白友建山东省莱西市姜山镇中心中学266603

一、案例

方法一:教师演示:示教板上将L1“220V,200W”与L2“220V,100W”两灯并联,接入照明电路中,观察两盏灯的发光亮暗情况。现象:“220V,200W”的灯亮一些。师生共同分析:(1)L1、L2两灯并联,根据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由于并联电路要分流,两灯规格不一样,这样通过两灯的实际电流可能不同,所以猜想灯泡的亮度可能与通过灯泡实际电流的强弱有关。(2)L1与L2规格不一样,L1的额定电功率大,看到现象是L1比L2亮,故猜想灯泡的亮度可能与灯泡的额定电功率大小有关,即可能额定电功率越大,灯泡越亮。紧接着教师继续演示:示教板上将L1“220V,200W”与L2“220V,100W”两灯串联,接入照明电路中,继续观察两盏灯的发光亮暗情况。现象:“220V,100W”的灯亮一些。师生共同分析:两灯串联,根据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串联电路电流强度处处相等,由于串联电路要分压,两灯规格不一样,这样加在两灯两端的实际电压可能不同,所以猜想灯泡的亮度可能与灯泡两端实际电压的大小有关。另外,L1的额定电功率比L2大,两灯并联时L1比L2亮,而两灯串联时L2比L1亮,由此看来,灯泡的亮度与灯泡的额定电功率无关。综上所述,灯泡亮度的影响因素有可能由U实、I实共同决定,又因为P=UI,即灯泡的亮度有可能与灯泡实际消耗的电功率P实有关。接下来的课堂内容就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动手测量小灯泡实际消耗的电功率,并探究灯泡亮度与灯泡实际消耗电功率的关系。

方法二:直接引入课题,师生共同回答:到目前为止,我们所学电学物理量有I、U、R、W、P,关于电路中的电流,怎样直接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怎样直接测量?用电器所做的电功,怎样直接测量?未知导体的电阻值,目前我们还不会直接测量,但我们可根据什么?用什么间接测得?对于小灯泡消耗的电功率又该用什么方法怎样测量呢?依据学生的讨论交流直接得出:利用电压表与电流表,测出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小灯泡的电流,然后根据电功率最常用计算式P=UI求得。接下来我们就利用公式P=UI来设计实验研究电路,并实践测量小灯泡消耗的电功率。

方法三:示教板上课前安装好一个电能表与灯座,然后上课时首先出示示教板,并提问学生:如何测出家用白炽灯泡实际消耗的电功率?学生讨论后会发现:利用电能表与秒表,测出白炽灯泡在一定时间内消耗的电能,然后根据电功率定义式P=W/t,即可求得。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对于实验室所用小灯泡,我们能利用电能表与秒表测量它某段时间内实际消耗的电功率吗?如果不行,是否还有其它测量电功率的方法呢?

二、分析

对于以上三种教学导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过多次比较尝试,结果说明:对于利用方法二进行“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教学导入,这样直接切入主题——如何去测量小灯泡实际消耗的电功率,它既缩短引入新课所花时间,又十分明确地告诉学生这节课所要研究的课题,学生对于小灯泡电功率的测量方法能很好地掌握,但应试教育的味道比较浓,不能贯彻落实新课程的思想和理念,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探索能力的培养。为在课堂教学这个基本环节上贯彻落实新课程的思想和理念,采用方法三进行“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教学导入,承接上一节课的内容,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对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两种方法都能较好地掌握,但没能体现出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新课程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因此,在新课程的导入时,应尽可能选择贴近学生生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新课程强调科学探究,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所以在新课的导入时应改变过去以课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尽可能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供有探究价值的现象、实验及问题,使学生能够积极加入到科学探究中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求知的开始,也是教师开展教学的最好开端。方法一进行“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教学导入,它由串、并联电路中灯泡亮暗的关系,引导学生猜想灯泡亮度的决定因素可能是U实、I实,即P实,继而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探究。其新课导入新颖,通过科学情景的创设,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观察到的现象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作出较为合理的猜想,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进行探究性思维和探究性活动的能力,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三、物理课导入的基本结构

在导入阶段创设情境,提供新颖、奇特、惊险、多变的现象,配合教师生动的语言、抑扬顿错的语调及运用其它对比鲜明的教学媒体,能够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但更重要的是,要依靠所创设的情境的内容和教师的引导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

激发认知冲突,这是保持学生有意注意、激励学习动机最有效的途径。当新奇生动的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好奇的心理驱使他们积极地思索,但不一定能趋向于教学的目标,也不一定会产生剧烈的认知冲突。需要教师精心地引导和组织,及时地抓住学生闪现出来的认知矛盾,掀起思维冲突的狂澜,使学生产生渴望解决问题,又感到仅用自己现有的知识无法解决问题的心理矛盾。这可以说是决定导入阶段成败最关键的一环,特别是那些学生存在顽固的前科学概念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