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支护方式下井点降水设计计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不同支护方式下井点降水设计计算

薛睿琦代一吴远存李靖杨丽军

中国建筑土木建设有限公司北京100070

摘要:对于不同开挖深度的基槽,结合不同的基坑支护方式,分别进行降水井的布置,并进行相应的降水设计计算,以确保基坑支护的稳定与基槽开挖面的无水环境,保证作业面的安全施工。

关键词:不同深度;井点降水;对应;基坑支护

1、工程地质情况

依据勘察单位提供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选取一个区段进行设计计算,该地区的工程地质情况如下:

1层:素填土,层厚为0.7m;2层:粉土,层厚3.1米,渗透系数为0.2m/d;3层:粉细砂,层厚7.5米,渗透系数为1m/d;4层:粉土,层厚2.5米,渗透系数为0.2m/d;5层:粉细砂,层厚0.5米,渗透系数为1m/d;6层:粉土,层厚5.7米,渗透系数为0.2m/d。

2、基槽开挖及支护方式选择

本工程为市政道路工程,道路左幅下设雨污水排水管道,道路右幅下设排水雨水方涵与污水主管道,其中需要开挖的为左幅雨污水管道,拟建地区最大开挖深度为3.43米,由于开挖深度较浅,考虑到降水作用,工作面达到干槽的情况,故左幅雨污水管道采用放坡开挖的方式;右幅雨水方涵,拟建地区最小开挖深度为5.12米,最大开挖深度为6.07米,针对拟建场地为富水地区,考虑两种支护方式,在基坑深度较浅,且降水情况良好的地区,采用工字钢支护方式,在基坑深度较深的地区,采用拉森钢板桩加围檩横撑的方式;

3、降水设计计算

对应不同的基槽支护方式,分别对降水井进行设计计算。

3.1左幅雨污水管道采用放坡方式开挖,二者中心间距为8.81m,沟槽开挖宽度分别为7.14m、6.38m,中间为2.05m不开挖段,故考虑布置一排降水井,布置在雨污水沟槽中部不开挖段。

3.1.1计算参数

线性布置的降水井,以50米一个断面考虑,基坑深度为3.43m,基坑宽度为15.21m,含水层厚度为H=20m,地下水位在地面以下0.7米处,丰水期上浮0.5m,枯水期下浮0.5m,基坑的假想半径

拟建地区渗透系数

3.1.2井管点的埋置深度

3.1.3有效含水层厚度

根据拟建场地的地质情况,确定拟建场地降水井为无压非完整井,其降水井的含水层厚度H需换为有效深度H0,

故降水井有效深度公式为:

3.1.4抽水影响半径

3.1.5基坑总涌水量

根据拟建场地的地质情况,确定拟建场地降水井为无压非完整井,井点系统井群涌水量为:

3.1.6单井出水量

3.1.7井点布置

由于拟建工程为线性工程,井管点布置考虑间距,故每20m布置一口降水井,降水井位置布置在雨污水沟槽中心不开挖段。

3.1.8校核水位降低值

实际可降低水位满足需要降低水位要求,故布置可行。

3.2对于开挖深度较浅、采用工字钢支护方式的雨水方涵,考虑到工字钢的不闭水性,以及减少土方开挖对降水井的影响,便于降水井的日常维护,保证降水井大部分时间的正常运行,故将降水井布置在基坑两侧,并采用梅花型布置方式。

3.2.1计算参数

由于拟建场地为线性基坑,故取50米一个标准段进行设计计算,综合考虑降水井的影响范围与降水井的日常维护,将降水井布置在基坑边缘1米处,基坑宽度为13.1米,基坑开挖深度为5.12米,采用机械开挖方式开挖,含水层厚度为H=20m,地下水位在地面以下0.7米处,丰水期上浮0.5m,枯水期下浮0.5m,基坑的假想半径

拟建地区渗透系数

3.2.2井管点的埋置深度

3.2.3有效含水层深度

根据拟建场地的地质情况,确定拟建场地降水井为无压非完整井,其降水井的含水层厚度H需换为有效深度H0,

故降水井有效深度公式为:

3.2.4抽水影响半径

3.2.5基坑总涌水量

根据拟建场地的地质情况,确定拟建场地降水井为无压非完整井,井点系统井群涌水量为:

3.2.6单井出水量

3.2.7井点布置

由于拟建工程为线性工程,井管点布置考虑间距,故每20m布置一口降水井,降水井位置布置在基坑边缘1米处,采用梅花型布置。

3.2.8校核水位降低值

实际可降低水位

满足需要降低水位要求,故重新可行。

3.3对于开挖深度较深、采用拉森钢板桩结合横撑支护方式的雨水方涵,考虑到拉伸钢板桩的闭水性,其咬合的拉森钢板桩会人为的降低土体的渗透系数,故将降水井布置在基坑中部,单排布置。

3.3.1计算参数

线性布置的降水井,以50米一个断面考虑,基坑深度为6.07m,基坑宽度为13m,含水层厚度为H=20m,地下水位在地面以下0.7米处,丰水期上浮0.5m,枯水期下浮0.5m,基坑的假想半径

拟建地区渗透系数

3.3.2井管点的埋置深度

3.3.3有效含水层厚度

根据拟建场地的地质情况,确定拟建场地降水井为无压非完整井,其降水井的含水层厚度H需换为有效深度H0,

故降水井有效深度公式为:

3.3.4抽水影响半径

3.3.5基坑总涌水量

根据拟建场地的地质情况,确定拟建场地降水井为无压非完整井,井点系统井群涌水量为:

3.3.6单井出水量

3.3.7井点布置

由于拟建工程为线性工程,井管点布置考虑间距,故每20m布置一口降水井,降水井位置布置在基坑中部。

3.1.8校核水位降低值

实际可降低水位满足需要降低水位要求,故布置可行。

考虑到实际降低水位较深,故将降水井间距适当性的扩大为22m,再次进行校核:

实际可降低水位满足需要降低水位要求,故布置可行。

4、结语

拟建场地在实际开挖过程中,三种不同支护方式下,基坑开挖后的工作面均保持干槽,实际降水深度在基坑以下0.5米范围内。

在实际设计施工中,基坑支护对于原有地下水的渗透性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的支护方式下,降水井的布置方式也不尽相同。不同布置方式下,所需降水的基坑面积大小不同,总涌水量有一定的差异,其降水井的间距就相应的改变。综合考虑地质情况与基坑支护方式,合理的选择降水井的布置方式,才能满足现场施工要求的简易性、操作性与节约性。

参考文献:

[1]江正荣编著.《建筑施工计算手册(第二版)》[k].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7年7月.

[2]某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z].太原.太原市市政设计研究院.201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