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的内在联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3

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的内在联系

彭亮

彭亮黄冈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摘要】中国模式与中国崛起的争论在国际上已经白热化,分析二者内在的联系十分必要。中国模式决定了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崛起的长期性又决定了中国模式的不断调整性,中国崛起是中国模式运行的目的但非最终目的,中国模式优越与否决定了中国在崛起后能否不至于迅速衰落。本文从四个方面为我们揭示了二者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中国模式中国崛起决定国内发展国际责任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13-0087-02

中国崛起的争论始于“中国威胁论”。中国威胁论源于日本学者寸井友秀1990年发表的《论中国这个潜在的威胁》。此后近十年间,中国威胁论在美国渐成体系,经济威胁、军事威胁等大量出现于西方报刊。“中国威胁论”一出,全球学界哗然,随后开始了有关中国崛起的全球大讨论,时至今日,国内学界给中国崛起下的定义是:“中国和平崛起”。尽管“中国崩溃论”与“中国威胁论”、“中国霸权论”之声此起彼伏,但主流声音是“中国和平崛起论”。中国模式的争论始于2004年美国学者乔舒亚•库珀•雷默的“北京共识”之说,随后围绕中国模式是否成型,中国模式内在涵义、特点、优劣等问题全球理论界又开始了一场大讨论。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这种讨论达到了白热化。为了更好地探讨中国模式和中国崛起,文章通过深刻剖析二者的内在联系使我们放开眼界去看中国模式和中国崛起。

一中国模式的性质决定了中国崛起的性质

理论界关于中国模式的开始时间有两种:第一种认为始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第二种认为始于改革开放。无论哪种观点都有一个共同点:从新中国发展轨迹里发掘中国模式的方方面面,目前学界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方面来讨论,极少数也从对外、生态等方面去讨论。综合各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从建国到改革开放,从改革开放到今天这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道路里没有两个东西:对外侵略和同世界“领导国家”结盟,而这两个东西恰恰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上大国崛起的必要因素,英国、美国、日本等都是围绕这两个因素构造起自己的强国梦,在这两个因素的指导下构建自己的模式。中国没有走这两条路中的任何一条而是走了第三条:追求和平且独立自主,不侵犯他国、不结盟。

在中国模式里和平的种子早已种下,并将随着中国慢慢的强大而开花结果。世人看中国模式时似乎总是站在已有的大国模式角度,忽视了两点:第一,中国人的民族特性,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和为贵”、“不战而屈人之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我们的传统。第二,现在的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发展模式必定带有社会主义特色。无论是从对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来看还是从对外的国际交往来看我们都始终把国内和谐、人民富足、世界和平、世界和谐作为己任。中国的发展首先是为了中国的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第三,在中国有余力后帮助世界人民过上好日子,追求世界的和平、团结和进步。这一点我们从亚丁湾护航、对外维和、对外救援可以看出来。尽管目前中国模式还处于摸索阶段并且主要在国内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国模式从他开始的那天起就注入了和平的因子,在中国模式的指引下中国的崛起必定是和平的。

二中国崛起的长期性决定了中国模式的不断调整性

正因为中国是和平崛起的,所以不会像西方大国那样靠战争或结盟在短期内崛起,英国经过一百多年的准备,通过三次英荷海上战争在17世纪晚期取代荷兰成为海上霸主,建立日不落帝国。美国利用两次世界大战大发横财,在二十世纪下半叶与苏联比肩,苏联解体后跃居世界霸主地位,时间也不过一百年。日本靠同美国结盟在战后迅速发展,用了不到五十年的时间成为经济上的大国。按照中国的方针我们到21世纪中叶才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虽有发展但还远远不够,充其量我们只能说恢复了国力,弥补了过去的错误,一些基本问题都没解决法制问题、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体制、环境问题、教育问题、政治改革问题等。中国在一段时期内是不会全面崛起的,中国的影响力远不及美国,综合国力同美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中国的崛起是个长期的过程,至于这个长期有多长那要看今后的发展是否顺利,是否能抓住机遇。当有一天我们能真正把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出来了,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际外交等方面独树一帜了,能够引领世界向着和平和谐发展了我们才算真正崛起。现在我们的发展模式还远远不能适应这个目标,我们的模式还欠缺很多东西,尤其是大国外交方面,我们目前还是奉行传统的不干预、不发言式消极外交,随着中国在海外的利益比重逐渐增加,再奉行这样的外交原则是无法保障国家的海外利益和海外华人、侨胞的生命财产安全的。

中国崛起的过程不断丰富中国模式,中国模式也因中国崛起中遇到的新情况而不断调整。就像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开放的、包容的、发展的学说一样,中国模式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与其他模式不同,它也应是开放的、包容的、发展的。每个大国的崛起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美国面临了国家分裂的危险,英国面临了国内革命的危险,苏联是一个夭折的大国。所以中国也不会例外,尽管我们制度优越,但危局、困难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出现的。所以中国模式必须是灵活的、开放的、发展的,必须根据国情、世情不断调整。中国模式应迎合中国崛起,如果走上了僵化的道路后果不堪设想。

三中国崛起是中国模式运行的目的但非最终目的

从传统理论视角来看任何一种模式运行的目的都是让使用这个模式的国家成功,并能保持持续繁荣,但因为中国的国情和国家追求不同,所以注定我们的模式不单是追求本国崛起。

有两个先天因素决定:一个是中国从远古开始追求天人合一、天下大同、世界太平。历代王朝建立后总是首先安抚四夷,让周边太平,中国人骨子里也融进了这种思想。

另一个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使命是使广大人民做主人,让剥削和压迫从全世界消失,最高追求是达到自由联合的共产主义社会。为了实现这个使命,中国不会在富了之后独享成果,其必然结果是影响世界,让公平与正义作为世界法则,让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奋斗的目标。所以中国崛起是中国模式运行的目的但并非是最终目的。

中国模式被中国崛起丰富后必然会植入国际因素,当前我们的模式只是一种局限于本国的低级模式,我们的模式是最终要向世界模式发展的高级模式,但这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在21世纪美国的决定性影响还不会消失,中国当前只是恢复了该恢复的国力,打下了基础,还谈不上在基础上建“高楼大厦”。相比之下美国各方面的根基都比中国稳,虽然经历金融风暴但并不足以撼动其根基,至少他的航母还可以在世界各地肆无忌惮的航行,至少他进我经济专属区如进自家后院,至少他可以无视国际道德随意在一个主权国家发动战争。当我们的眼光触及到这些时我们就不能为当前这点成绩骄傲了,中国永远不能夜郎自大,否则将是下一个清政府。

四中国模式优越与否决定了中国在崛起后能否不至于迅速衰落

英国是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二战后一蹶不振,到了21世纪因一场金融危机国力衰退到连一首航母都负担不起的地步。日本二战后因同美国结盟在美国的帮助下国力迅速恢复,经济快速发展,甚至一度超过美国。但日本的发展是畸形的,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慢慢衰落,时至今日仍处于低迷状态。苏联在斯大林模式指引下国力提升,迅速迈向现代化,但那种靠个人意志建立起来的模式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会失败,后续领导人虽几经修补但都无济于事,最终在同美国的畸形比拼下被逼下去,瓦解了。这些例子是我们构建中国模式活生生的教训。他们无不验证了中国一句古话“其兴也勃,其亡也忽”那么中国模式在形成过程中是否注意了这些呢?我们深刻分析就会发现中国模式从一开始就注意了这些。我们从“文化大革命”的桎梏中跳出来搞改革开放,改变过去又乱又僵化的发展方式,并纠正了苏联那种以领导人意志为纲的做法。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下开始了大力发展经济,干部年轻化、集体领导、裁军减包袱等。这就避免了苏亡的危险。在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中国加快了经济建设的步伐、政治改革的步伐,同时积极同世界接轨,进一步开放。我们没有走战争崛起或结盟崛起的道路,这就避免了像英国一样衰落的危险。在第四代领导集体领导下中国开始关注社会、文化等方面,加大力度推动中国全面发展,同时抓住各种机会让中国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并承担了更多的国际责任,同时经济开始求稳求好,政治上将依法治国落实到实处,防治腐败,提高党的先进性。这些做法为中国模式增添了更多的成功概率,从而也就让中国模式比其他国家模式更优越。但目前的事实是中国尚未真正崛起,且只是在缓缓的、和平的崛起,并且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开始惯性地遏制中国,这是帝国主义时期留下的通病,也是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下的产物。国际环境逼迫中国模式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只能比已有的任何模式都优越才行。说到底只有中国模式优越了才不会在崛起的途中夭折或崛起后迅速衰落。

从中国崛起的前景看,崛起后中国模式将更多的关注两点,一是在国内要根据生产力状况,人民要求不断调整;二是在国际上怎样同世界打交道,怎样构建国际正义与公平新秩序,怎样利用中国的影响力感召世界。只要中国模式以一种开放、包容、发展的方式成型就一定会是优越的,就可以避免中国崛起后不会迅速衰落。站在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崛起只是我们社会主义奋斗的一部分,崛起之后我们还需要担负起更多的国际责任,还需要推动全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至少周边地区要安宁,这个任务异常艰巨,但我们的汉唐帝国已为我们做出表率。中国模式便是这一系列宏伟目标实现的方式方法,而当前中国模式局限于国内发展也是由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决定的。在一段时期内中国崛起还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所以中国崛起必然会推动中国模式的不断丰富完善。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历史使命的紧迫感又让我们不得不高瞻远瞩,仅局限于被动地构建模式是没有出路的,因此中国模式自身应具备预见性、目标性、引领性和调整性。把以上两方面结合起来中国崛起指日可待,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会全面实现,下一个盛唐离我们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辛向阳.中国模式内涵探析[J].理论探讨,2010(05)

[2]戴秉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中共十三大报告,1987.10.25

[4]赵杰、申妙.中国外交:需要新方针?[J].中国新闻周刊,2011(4)

[5]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五

[6]郑永年.中国如何实现战略“走出去”[N].联合早报网,2010.12.7

〔责任编辑: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