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

/ 1

肝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

赵文兵

赵文兵(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龙南医院163453)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6-0274-01

【关键词】护理肝病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传染病。其流行范围之广、发病率之高、传染性之强、危害性之大、罹患人数之高,是其它传染病所不能比拟的。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肝炎患者的病程、复发频率及预后与其性格及心理状态有很大关系。护士的伦理素养在护患关系中起着广泛的深刻的调节作用。因此,研究慢性肝炎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其护理伦理,不仅是治疗的需要,而且对肝炎患者的心理保健及行为指导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本人十余年临床护理经验,现总结如下:

1患者所存心理状态

1.1焦虑、急躁由于肝炎普遍存在明显消化道症状,患者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有的患者病情重,害怕疾病恶化,表现出急躁情绪,患者对反复检查及治疗缺乏耐心,有时对医护人员的态度表现为生硬、粗暴。

1.2恐惧及忧虑肝科疾病种类多病情复杂,疗效也不如常见疾病那么容易见效,有些还会增痛苦,常导致患者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部分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肝炎患者,由于经济费用问题,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问题而产生种种忧虑。

1.3丧失信心肝炎病病程长常迁延不愈反复发作,药物治疗效果差,患者通过各种渠道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往往对疾病的康复缺乏信心,甚至产生厌世轻生念头。

2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及伦理干预重视患者心理状态,提高其心理素质是护理道德的重要课题

肝炎特别是慢性肝炎发病机理揭示:慢性肝炎的愈后与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很大关系。特别是T细胞功能紊乱,Ts功能降低可导致慢性肝炎病情加重,而患者的情绪状态与自身的免疫功能又有很大关系。因此,让病人保持健康心理的取向,充满信心地投人到治疗之中,使其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得以矫正,是护士的伦理责任。我们在医生的配合下,通过以下方面法进行患者的心理治疗。

2.1定期与患者个别交谈,每次30—60分钟,富有同情心,安静地倾听,谨慎地询问,不急于安慰,让患者尽量地将自己的心态展示出来。

2.2对肝脏的解剖、生理、病理特点及目前治疗的现状和愈后作简单明了的介绍,特别指出心理状态与愈后的关系,态度明确而肯定。

2.3做好患者支持系统的工作,要求来探视的家属、朋友、同事不在病人的面前谈论病情的严重性,不与患者谈论经济及工作问题、使患者有一个平静的心情。

2.4每日定时播放中华医学会音像出版社发行的”山水情”及一些中外轻松、舒情音乐磁带,每次30—45分钟,帮助患者克服自卑、多疑、消极、焦虑、恐惧等情绪,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3强化对护理人员的管理

3.1重视护理伦理知识的培训近年来,随着人们道德观念与道德意识及对医务人员道德要求的不断变化,由伦理知识缺乏所诱发的医疗纠纷的不断发生,使各级领导和医务人员看到了伦理知识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指导意义。伦理学的不断发展,护理伦理学已从遵循守侯病人的行动规则演化到生命伦理学内一个确定的探究领域。越来越多的伦理问题在护理工作中暴露出来。医院应有计划、有针对性、有重点的进行伦理知识讲座培训,使护士系统了解并掌握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明确自己的职责与义务,才能熟练运用伦理推理与判断解决临床护理中的困惑。

3.2强化护理活动过程的道德管理护士素质的培养中我们往往强调专业素质,其实不然,隐藏在专业之后的护士伦理素养至关重要。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伦理水准体现在护理活动过程的一言一行中,而护理操作的性质绝大部分靠护士独立完成,护士是否自觉执行无菌技术原则、药物是否按质按量按要求配制、是否始终如一的认真进行了床头交接、是否耐心细致的为病人做好每一次讲解、是否有人无人生人熟人清醒昏迷一个样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士的工作责任感与”慎独”的意识。建立健全有效的过程管理措施,增强护士”慎独”的意识,是使护理行为道德规范化的必要保证。

3.3必要的硬件配置与政策支持传染科病房有其严格的消毒隔离要求与程序,其投入和消耗远远大于一般病房,医院在经济核算中如果不考虑此类因素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势必给病房为了完成经济指标而藐视消毒隔离及有利不伤害等原则提供恶性土壤。病区的规划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院的硬件环境,各级领导应重视传染病病区的规划建设,完善必要的配套设施,才能使消毒隔离措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汪永凤,吴保屏.肝硬化患者不良心态分析及心理护理探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2]沈雪妹,汪敏.医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3]陈利群,顾亚芳.住院乙肝病人领悟社会支持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04.

[4]刘晓红.护理心理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