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方程式的教与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2

化学方程式的教与学

郑浩然

西工大启迪中学郑浩然(712000)

摘要:化学知识教学中有不少内容需要运用方程式才能很好的学习,因而在化学方程式教与学中就需要针对方程式特性:工具性、选择多样性、思维的立体性等展开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基本理论和实验原理为基础,分析知识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研究、对比、归纳的能力,优化其思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化学方程式教学实验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学习高中化学方程式,更为了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统一,本文将结合目前比较流行的方程式教学方法进行阐述。

1实验带方程式的以教带学

通过化学实验帮助学生构建化学方程式。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化学方程式的本质也能通过反应的现象直观地表现出来。据调查,通过实验反应出来的事实能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方程式的效率。举个例子,在学生学习人教版教材中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等知识时,以实验为基础上的探究中就会获得一种高级的知识。探讨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原理时,改进实验的装置,让学生能更明显看到实验现象:蓝色的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变成蓝色絮状沉淀,证明反应生成Cu(NO3)2;NO的气体吸入空气会变成红色;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达到讨论探究的目的。这门课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学习构建高级知识。演示实验可以适当地改造成“半验证半探究式”;通过实验引导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开发实验教学资源。

2微观解方程式的以教带学

通过微观图结合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利用多媒体等技术呈现”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这一反应本质。国外常用分析数据这一方法来了解被试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过程。如,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画出某化学方程式的微粒图或依照微粒图书写化学方程式。站在微观角度分析化学方程式,是有利于建立学生正确的化学反应本质观,从而理解符号的意义。例如利用Flash动画演示来可逆反应,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到正、逆反应同时进行的微观反应状态,能为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打下基础。这样的方式不仅能给到听觉上的刺激,还能给到视觉冲击,刺激越多越能提高学习效率,引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又如在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电离平衡中,在微观水平上的分析利于发现方程式隐含的信息,更容易理解这些平衡量的关系。

3网络学方程式的以教带学

利用网络引导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知识的结构是有利于知识的建构和迁移的,这种“结构”包括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及知识的内部规律。化学知识的内部规律和内部联系是紧密的,例如,人教版教材中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编排上是“纵横交错”的。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更清晰地从较高的层次和视角审视自己所学的知识,就要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知识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上新课时,拿出物质间相互转化关系网络图学习物质性质、化学方程式;复习时,指导学生归纳网络图,巩固化学方程式。据调查,要提高学生书写化学反应条件和复杂化学反应方程式生成物的水平可以通过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图的方式。但不管怎样,要让知识网络图具有实践意义必须有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

4分类区别方程式的以教带学

根据化学反应的类型进行化学方程式的教学。根据反应的形态特征可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高中重点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是从电子得失的角度深层次的对化学方程式进行分类的。在教学中按类型教学是很重要的。以人教版教材中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知识教学为例:氧化还原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包括守恒律、价态律、强弱律等。所以要注重从物质的结构分析物质拥有的性质;从实验中归纳氧化还原性的强弱。如SO2、H2O2中S和O均处于中间价态,同时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但两种性质的主次问题要采用实验等方法得出结论。氧化还原反应的另一个让学生头疼的就是同一物质还原或氧化产物的不确定性。比如,酸性KMnO4的还原产物为什么一般是+2价的Mn2+而不是+4价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告诉学生Mn2+是酸性溶液中最稳定的氧化态物种,只有在更深入的学习中才能清楚的理解。

5比较记方程式的以教带学

在比较中帮助学生轻松记方程式。比较是求同存异的思维过程,是概括的前提;比较可防止知识的混淆,让知识记得更加牢靠。化学反应的本身是——规律和普遍中存在特殊,所以,比较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如,学习人教版教材中SO2与Na2O2的反应相关知识时,先写出Na2O2+CO2Na2CO3+O2,然后让学生判断反应Na2O2+SO2Na2CO3+O2是否正确,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再从SO2具有还原性的角度提醒学生注意物质性质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物质本身的结构、用途和制备等方面多角度多方位比较,其中常用的方法是比较物质的性质。

6类比促进联系的以教带学

运用类比的方法促进学生对化学方程式之间存在的联系。因为化学物质本身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化学反应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而可以运用类比类比从学生的旧知识体系中构建、完善出新的知识。比如,根据人教版教材中的知识可知SO2和CO2都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所以通过与CO2的类比可以的出碱与SO2、碱性氧化物,水和某些盐的反应,在心理学上,这个过程被称为“同化过程”;还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策略”教学,如SO2+X2+2H2OH2SO4+2HX(X2=Cl2、Br2、I2)方程式的教学时,在Br2水中通入SO2,观察实验现象的变化,再得出反应的原理,得出SO2具有还原性的结论,然后告诉学生I2也可以还原,再提出问题:Cl2水可以和SO2反应吗?最后再整理,完成了此知识点的教学。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与C与浓H2SO4、浓HNO3的反应,NaOH与Al、Si的反应一样的具有很强类比性的例子还有许多。

7练习巩固方程式

巩固记忆的根本方法在于不断运用。授予的知识长期不去练习,不去巩固,不去运用,那么很快我们就会忘记。因此,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少不了练习运用,在练习中感受方程式隐藏的新知识,正所谓“温故而知新”。习题的练习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根据对遗忘规律的研究,将新的知识一遍一遍的回顾、运用就会加深知识的巩固,反之,就会忘得更快。所以要引导学生利用“遗忘曲线”的规律来复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练习的组织方式也是多样的,可以是课堂互动、课后作业,也可以是活动比赛的形式。

结语:理论和实验的结合产生的策略才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由于化学方程式教学是一个整体的策略,不是几种策略的简单运用就能做好的,因为教学或学习如果一成不变,那是教育的失败而非进步。只有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认知、记忆和心理特点,结合实际教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化学方程式教学的质量提升和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协同发展,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鑫瑶.高中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之我见[J].化工设计通讯,2016,42(05):155.

[2]李顺友.“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编写与教学初探[J].化学教育,2014,35(11):27-31.

[3]孙建明.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