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弛缓瘫和痉挛瘫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0-20
/ 2

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弛缓瘫和痉挛瘫的临床分析

马天

荆州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434020

【摘要】目的探究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弛缓瘫和痉挛瘫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患者,其中39例患者接受针灸治疗,作为对照组,39例患者接受针灸联合康复治疗,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运动功能评分(FMA)、日常生活能力评分(MBI)。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4.8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FMA评分、MBI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接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MA评分、M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弛缓瘫和痉挛瘫,临床效果良好,能够有效调节患者肢体运动状况,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针灸;康复治疗;中风;缓瘫;痉挛瘫

中风属于临床常见神经疾病,集中发病于中老年人群中。致病因素复杂,多是由于气血逆乱、脑脉痹阻、脑部溢血所致[1]。患者临床主要表现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肢体麻木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若未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后期极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偏瘫属于其中典型症状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结构的改变以及生活压力的增大,中风发病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严重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本文主要探究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弛缓瘫和痉挛瘫的临床应用效果,现做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患者,其中39例患者接受针灸治疗,作为对照组,39例患者接受针灸联合康复治疗,作为观察组。对照组39例,男11例,女28例,年龄34-75岁,平均年龄(54.17±6.32)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3.52±1.13)年。观察组39例,男21例,女18例,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54.08±6.11)岁,病程2-4年,平均病程(3.20±1.24)年。所欲患者经临床诊断均符合《中风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中中风标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经统计学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单纯实施针灸治疗,具体方法为:对于迟缓瘫治疗采取两步施针,第一步为头针合体针,于穴顶颞前斜线取头针,于穴外关、气冲、合谷、委中、尺泽、阴陵泉、足三里、配内关、肩髃、伏兔位置施体针。第二步在背俞穴合督脉腧穴处施针,背腧穴从项部朝下至腰骶部为,督脉穴从大椎至肠腔督脉,每隔两个椎体,取一腧穴。痉挛瘫同样采取两步治疗,第一步施用头针合体针,在取穴运动区与血管舒缩区取头针,在足三里、丘墟、环跳、肩髃、外关、手三里、合谷、悬钟、后溪、配肩三针、膝眼、条口处取体针,第二步为华佗夹脊穴和督脉穴,华佗夹脊穴从项部到腰骶部每隔2椎体取一穴位。督脉取穴穴位与迟缓瘫取穴相同。施针工具为0.35*25.00mm一次性针灸针,做好消毒工作后,选取穴位快速施针,施针深度约达30mm,得气后维持2小时,体针选择内关直刺,结合捻转手法,维持深度约为0.50-2.00寸,得气后保留施针30分钟-1个小时。观察组实施针灸联合康复治疗措施,具体方法为:(1)保持患者取拮抗痉挛体位,在患肢下方放置垫枕起支撑作用。(2)指导患者进行被动运动,腕部、手指、髋部、肩部等重要关节反复多次进行屈伸、外翻运动,按照由近及远顺序。(3)主动训练。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开始尝试进行床上运动,例如翻身、握手等,逐渐过度到起坐训练,锻炼患者身体平衡与肌张力。

1.3观察指标

(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中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能够自主活动;有效:中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能够进行短距离自主活动;无效:中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恶化。(2)两组患者临床康复指标。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改良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法)(MBI)对患者临床恢复情况进行评分。FMA评定量表包括上肢、下肢两大方面,0为无主动活动,1为能够进行部分活动,2为能够完全自主活动;MBI评定量表包括患者进食、洗澡、个人卫生、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如厕、转移、轮椅操作10项,每项各10分,采取满分制,得分越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对以上所得数据进行统计秀处理、分析,计量资料(±s)以t检验对比;计数资料以x2检验对比。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为显效25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37例(94.87),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为显效13例,有效17例,无效9例,治疗总有效率为30例(76.92),两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x2=5.186,p=0.023)

2.2两组患者康复指标

在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FMA评分、MBI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接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MA评分、M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康复指标(±s,分)

3讨论

中风患者主要表现在患肢出现感觉与运动障碍,无法正常进行日常活动与工作,肌肉萎缩以及病理反射阳性,给患者生理、心理剧带来了严重创伤[2]。因此,临床应积极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针灸治疗在我国发展源远流长,操作方便,安全性高。针灸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根据患者具体偏瘫类型选择合适穴位进行治疗。对于迟缓瘫患者,以通督振萎、通经活络为基础施针方案,头针取穴能够善气补血、通经络去淤血,体针施针能够祛风利节、调和气血[3]。对于痉挛瘫患者,提倡以通督解痉、通经活络为基础治疗原则,选取特定穴位施头针能够改善患者伴随的脑血管病情,例如精神障碍、血管性头痛等,体针施针能够活动经脉、强壮肌力。淡出施用针灸,效果难以巩固,在实施针灸治疗的同时,应结合相应康复训练措施加强肢体运动,锻炼肌张力,加快患者康复进程。

在本文中,采取针灸联合康复治疗措施给予中风患者治疗措施,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临床临床总有效率为94.8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FMA评分、MBI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接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MA评分、M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可以看出,采取康复训练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病情,同时提高患者肢体运动能力与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采取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弛缓瘫和痉挛瘫,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星.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弛缓瘫和痉挛瘫的临床研究[J].系统医学,2017,2(2):107-108.

[2]付露,潘文宇.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针灸推拿及康复治疗现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10):1137-1140.

[3]马家英.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8):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