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像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7-17
/ 2

音像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刘书河

刘书河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山头中心学校255200

音像资料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传播信息的一座桥梁。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合理地运用音像资料,会起到扩大学生知识面、渲染课堂气氛、振奋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能够使学生的学、老师的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音像资料的运用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孤立地存在。音像资料能不能恰到好处地发挥作用,要看你运用的资料是否与历史的学科特点、学生的心理特点相符合。运用音像资料一定要从学生、学校以及课本的实际出发,防止走入教学误区。

一、恰当运用音像资料,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

前不久,我主讲了一堂区级历史示范课,讲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内战烽火》这一课。因为是区级示范课,所以备课比平时更加认真。经过精心准备,我写出了一个很详细的教案,同事们也说我设计的PPT很不错,但是我试讲了一遍,感觉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课堂气氛也不够活跃,就像是缺少点什么似的。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不是十分到位。有一些问题,诸如“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虽然能找出答案——“为了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但总觉得这个答案是强加给学生的,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为什么要“赢得内战的时间”。再如“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集中兵力围歼敌人”,究竟什么是“蘑菇战术”,课本上没有做出解释,虽然我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口头描述,最终学生还是一知半解,不知所以然。

正式讲课的时候,为了弥补试讲时的缺憾,我试着为同学们增加了一首歌曲和两段视频。我是这样安排的:课前三分钟,同学们坐定之后,先播放一首刘欢的歌曲,歌曲的名字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歌唱家那雄浑、高亢的歌声把同学们的思绪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悠远、沧桑的历史境界中,同学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细雨润物般地领会了“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歌词的意境为学习这节课的内容奠定了贯穿始终的情感基础。在学习“重庆谈判”这一条目的时候,我采用了一段带有配音的视频资料,视频的内容是:蒋介石为准备内战,一面假意邀请毛泽东谈判,一面急急忙忙借用美国的军用飞机大规模调兵遣将。视频一播放,画外音一解释,蒋介石假和平、真备战的真实面目就昭然若揭了。在学习“转战陕北”一目时,我截取了电影《转战陕北》里的一个片段:我人民解放军利用黄土高原的有利地形,与敌人展开周旋,在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里迂回运动、声东击西,把敌人拖得精疲力竭,然后瞅准机会、集中化优势兵力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这一个电影片段为同学们形象展示了“蘑菇战术”的含义,同学们在欣赏视频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对“难点”知识的理解,而且情感上也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

这样,我截取的每段音像资料大约三分钟左右,时间虽然不多,但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深刻理解学习内容,课堂气氛也变得多姿多彩。

二、运用音像资料必须适度,不能喧宾夺主。

网络上为我们准备了足够的、必要的音像资料,我们在选用这些资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一方面,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音像资料必须是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的,从而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学习和记忆。如果播放了与所学知识联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另一方面,所播放的音像资料必须是经过精心剪接的,既要有相对完整的情节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要扣紧教材内容,能够而且只能够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目标服务。

另外还要注意,音像资料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一个辅助手段,不能过分依赖。恰当运用生动、有趣、惟妙惟肖的音像资料,可以使学生的大脑兴奋起来,进而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深刻印象,可是,如果片面追求这种效果,采用一些和所学内容并不十分相关的资料来展示给学生,这样,繁多的视频片段令学生应接不暇、眼花缭乱,多余的情节势必转移学生的注意力,繁杂的声音震得学生脑袋发疼,结果往往是:学生观看完相关视频后,不知道用意何在,只是觉得挺乐呵而已,一节课的时间在过多的视频欣赏中白白流失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得不到解决和落实,最终造成喧宾夺主,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因此,在音像资料的展示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选准材料,在量上也要把握好尺度。

三、运用音像资料,不能动摇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活动归根到底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将两者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才能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要做到这一点,既要看老师怎么引导,也要看学生怎么学习,那些既传统又富有新意的“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都是一些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如果老师完全抛弃了这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过分依赖音像资料等多媒体手段,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再是课堂的主人,而变成了置身课堂之外的观赏者,停留在对精彩画面的欣赏上,而对课本上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不去留心、记忆,时间一长就会不自觉地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这当然与我们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同时,教师如果把一大堆与所学知识相关的音像资料一股脑搬上课堂,教师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无法实行,这样教师就失去了在课堂上应起的引导作用,学生也会陷入迷茫之中。

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科学、合理地运用音像资料,使多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使学生学习更积极,理解更充分,在课堂上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发挥出教师必要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