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2
/ 2

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初探

于权

吉林省集安市头道镇米架子村小学134211

摘要:我们要善于找出学困生的成因,积极探索学困生的转化策略,用爱打开他们的心扉,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帮助其尽快摘掉“学困生”的帽子,让他们在爱中自尊,在爱中自信,在爱中自强,实现健康发展,创作出人生自立自强的奋进之歌。

关键词:学困生家庭教育兴趣

学困生,顾名思义,就是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下面我就从学困生的表现、学困生的成因和学困生的转化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学困生的表现

1.学业不良。学业不良是指学习成绩经常明显低于同龄学生的一般水平。由于跟不上学习进度,不能按时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任务,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家长的责备。

因此极容易产生自卑、自暴自弃、逆反、厌学的心理,甚至出现逃学打架等极端行为。

2.厌学。所谓厌学,就是学生不愿意学习、厌恶学习的一种不良心态和消极行为。有厌学心理的学生表现为对学习缺乏兴趣与好奇心,总以为自己不是读书的那块料,视学习为折磨,失去了自主学习的原动力。

二、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1.学校教育。(1)以升学为目标搞学科应试精英教育。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只关注少数学科成绩优秀的学生,对学困生缺少满腔热忱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的上进心、进取心受挫。(2)教师实施手段单一,教法呆板。目前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班额过大现象,对其生要求整齐划一,没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日积月累,使他们负债累累,出现学习倦怠,最后彻底丧失了学习的信心。

2.家庭教育影响。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是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之一,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1)父母及长辈的溺爱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2)现在有些家长把自己未实现的人生理想或臆想的更高愿望寄托在自己孩子身上,从而忽视了子女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渐渐地孩子就形成了厌烦、抵触甚至叛逆心理,结果“欲速则不达”。(3)还有一些父母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不管不问,放任自流,长期放任下去,学习自然搞不上去。

3.社会文化环境。一方面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影视作品、网络游戏,他们鱼龙混杂、良莠不分,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和冲击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另一方面受社会上“金钱至上”的影响,他们认为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学习不好照样可以赚大钱。

4.学生自身发展因素。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不良是导致学习困难的内在因素。例如学生学习无目标无理想、学习积极性不高等,这些因素让他们对学习丧失了兴趣。另外,在自我认识方面,学习困难的学生总是以为自己“不行”,在这种心理暗示的作用下,学生成绩会越来越差。

三、学困生的转化

1.社会教育。教师应抓住当前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有利时机,紧紧依靠各种传媒和舆论的力量,精心选择一些宣传“真、善、美”的影视娱乐作品,弘扬社会正气,对这些学生给予正面的积极影响,使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2.学校教育。(1)开展新课程指导下的教育评价体系改革,优化、美化育人环境。关注学困生的成长,积极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困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为学困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2)深化考试改革,促进学困生发展。考试方式应灵活多样,考试导向应重视考查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后应杜绝排名公布,以减轻学困生的学习压力。

3.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我们教育学困生可依靠的积极力量。因此,教师要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互通讯息,全面了解和掌握学困生的校内外表现,因人而异制定合理的教育方案。

4.教师是转化学困生的中流砥柱。(1)转化学困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细致而又曲折的过程。全面深入了解学困生是转化的第一步。老师应该千方百计深入了解学困生所面临的困难。因人而异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有的放矢地进行转化工作。(2)“师爱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用自己赤诚的心,融化学困生心灵的坚冰;要用爱心的火把,点亮学生黯淡的心灵,使其走出沮丧、失落的心境。(3)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开展理想教育。教师可通过分类分层作业、个人才艺展示等多样的手段,使学困生获得成功的愉悦感。(4)实施挫折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毅力。教师要细心呵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积极通过认知矫正、愉悦教育等方法进行干预,使学生明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道理。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增强主动性,积极完成基础教育的各项目标;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尊重每一个学困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困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努力实现学困生学习的个体化,提高教师指导的针对性,培养学困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愿望,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应积极倡导学困生进行自我反省,通过行为训练,反复强化,达到“播种行为,收获习惯”的目的。

6.重视学困生自我激励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导向和激励作用,激发学困生的上进心、进取心,促使其不断进步。同时我们还要及时肯定和赞赏每一位学困生所付出的努力和对自我的超越。

7.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对学困生进行鼓励性评价。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避免用一把尺子衡量,只从分数高低对所有学生进行分等。对学困生,应按他们的实际,进行激励性评价,使评价有利于他们的发展进步,有利于发展学困生的某些长处。

8.抓好学困生的课外个别辅导。课外辅导是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学困生的课外辅导,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解决他们在课堂上存在的困难。常用的辅导方法有:(1)目的辅导。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强烈愿望,推动他们积极学习,为下一步的辅导打好基础;(2)学法辅导。(3)书面辅导。书面作业与试卷,最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4)及时跟踪检查。

9.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应持之以恒。反反复复是学困生思想转变过程中常有的现象。即便是转变较好的,有时也会出现一些故态复萌现象。在做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中,班主任要有思想准备,不怕反复,即使出现了反复,也要及时了解其原因,分析他们的变化情况,进一步做细致的工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持之以恒地关心教育学困生,他们总会真心实意地改变自己。

综上所述,对于学困生,我们只有密切关注其行为表现,及时帮助其认清学困原因,采取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唤起学困生学习的热情,使其积极投身于学习活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