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柱子的装饰演变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2
/ 2

中国古代建筑柱子的装饰演变研究

辛雅楠

辛雅楠

身份证号:3702121994****1029

摘要:柱子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中柱梁结构的受力构件,其发展演变贯穿整个建筑发展历史时期,图案装饰纹样和色彩在柱子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不同朝代的柱子在装饰手法表达上也形式各异,其中题材的选择大致与整个时代的历史背景相关。本文将中国建筑中不同朝代柱子的装饰进行粗略的对比研究,一方面来引导初学者如何从柱子出发分辨不同朝代的古建筑;另一方面通过总结古代建筑立柱的装饰手法来给设计师提供借鉴,提高设计水平,推动建筑行业蓬勃发展。

关键词:柱、图案、装饰、彩绘、雕刻

1.中国古代建筑柱子的定义及作用

1.1柱子的定义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柱、梁、枋、斗拱、檩、椽等木构件均属于大木。柱子是建筑的承重部分,作为垂直主结构件承载着上方物件传来的力量。此外还有一些置于梁架之上不是置于地基之上的短柱,这些较小的柱子主要承载上方物件的力量并将其传递到主柱之上,例如蜀柱。柱子分类方法很多,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类。①按截面形状可分为:方柱、圆柱、八菱形柱、六菱形柱等。②按柱子的材质可分为:木柱、石柱、砖柱等。③按柱的外形可分为:直柱、梭柱。直柱即无卷杀的柱,此外还有人像柱、束竹柱等。④按长细比可分为:长柱、短柱、中长柱等。⑤按位置和功能主要可分为:内柱和外柱。

1.2柱子的作用

柱子按照不同的使用需求一般分为两大类作用,一种为支撑建筑结构体系的承重作用,一种则是运用重要的装饰性元素起到点缀空间的作用。大多数情况下,柱子的承重作用都居于首要考虑的地位,装饰作用则作为辅助存在。柱子的装饰作用通过柱子的造型、色彩、雕饰纹样体现,不同时期的柱子在装饰手法上都存在差异。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由于封建思想的影响和礼制的束缚,在柱子装饰上也体现出了礼制的影子。佛教和外来文化的传入渗透到了建筑上来,柱子作为建筑的主要构件之一,在保持基本的承重作用以外通过柱子的装饰纹样来体现象征寓意。

2.中国古代建筑柱子的装饰演变过程

我国古代大型宫殿、墓室、园林建筑中柱子的种类繁多,不同使用部位的柱子有不同的功用且装饰造型设计上各异,令人瞩目。古建中的柱子早期以圆柱为主,后来逐渐出现了方柱。

2.1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柱子的图案装饰相对简单,基本上以表面无装饰的圆柱为主。原始社会北方以穴居为主,穴的围合靠的是紧密而整齐的柱子。在柱子的选用上主要以支撑作用为主,不追求视觉上的装饰效果。柱子本身都是未经加工的粗木,有的则直接使用树干作为围合构件。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居住环境也随之改变。夏商西周时期中国古代建筑形式发生巨大改变,人们开始追求更加私密的、个性化的空间,柱子作为房屋建造的主要构件之一,在造型上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单一的木柱而是添加了更加精细的构件组合成立柱,如柱头(最简单的柱头形式出现在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和柱础。根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柱子上开始用色彩涂刷,但大多以单色为主如丹、黑、青、黄且涂刷的色彩有明确的等级限制,这是早期的柱子彩画。

2.2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的统一促进了中原与吴楚建筑文化的交流,建筑规模更为宏大,组合更为多样。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此时的都城、宫殿建筑开始追求华丽的装饰效果。根据资料记载,汉代建筑的柱子主要有以下装饰特点:首先是在颜色涂刷基础上增加了雕刻,且雕刻技术已趋于成熟,在图案的选择上则以波浪纹和几何纹为主。其次,雕刻的形式有浮雕和线雕两种,有部分柱子会将雕刻和施彩结合,在雕饰之上施朱色或铜漆。再次,重要的立柱在装饰上更为讲究,其雕饰的图案题材与时代所流行的装饰纹样一致,大多以植物纹中的花卉、动物纹中的祥禽瑞兽为主。最后,一些王公贵族为了彰显地位,会将金玉、锦绣等包裹在立柱上。以上几个装饰特点可以看出,秦汉时期柱子的装饰方法比先秦时期的更加丰富,装饰方法较之前简单的颜色涂刷又多了雕饰这种手法。

2.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在这个社会大背景之下,人们的思想理念也发生了变化,玄学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导致儒学的社会地位大为减弱。由于佛教的传入对汉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在建筑装饰上开始采用大量的外来图案和纹饰。彩绘和雕饰因此得到很大的提升,在彩绘方面出现了“叠晕”和“晕染”的技法。汉朝流行的包裹金玉锦绣的方法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通体的彩画纹样。因为宗教文化的引入,柱子上的彩绘题材多为卷草纹、回纹和莲瓣纹。在雕饰方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般采用浅浮雕的手法,雕刻楹柱也是该时期装饰柱子的主要方式。除以上两种装饰手法外,富丽奢华的建筑柱子还会用包裹金银和织物的手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典柱子的形式完全成熟,柱子装饰仍以彩绘和雕饰为主,但是彩绘的地位在逐渐提升,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建筑形象。

2.4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五代是中国古代民族大融合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人们的思想比较开放,隋唐的文化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隋唐对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隋唐建筑艺术也是空前繁荣,创造出了壮阔、雍容、大气、精美的建筑风貌。而五代十国因为经济的低迷,建筑艺术多仿制唐朝且处理粗糙。隋唐五代时期柱子的装饰也体现了整个时代的气息,通过一些现存的石窟、墓葬、壁画中的柱子形象可以总结出如下特点。一是雕刻在柱子装饰中仍使用但已不普遍,用彩画模拟金银、织物包裹柱子的装饰手法取代了传统的包裹手法,彩画成为柱子装饰的主要方法。二是大量外来文化给当时的建筑装饰带来了丰富的色彩和纹样。装饰的纹样主要集中在莲花纹、卷草纹、连珠纹等,这些纹样都是和本土文化结合的产物。其中莲花纹主要用于柱头和柱脚,卷草纹则用于柱身,连珠纹则是用作水平饰带,将柱子分成几段,或作为仰覆莲的束腰。除植物纹外还有少量人物纹出现如天王等形象。

2.5宋元明清时期

宋元明清时期由于文人阶层的社会地位超越了以往各代,在建筑风格上趋向秀美,少了隋唐时期的雍容大气。理学思想的影响致使宋代建筑艺术趋向含蓄严谨,缺少了隋唐五代时期的活力。根据现有实物和《营造法式》,可以看出柱子装饰上也呈现出时代特色,总体上表现出恬静典雅的气息。彩画装饰中以通体刷土朱色为主,柱头上偶有装饰花纹,以仰覆莲花纹为主,柱身则满布植物花纹。

《营造法式》中总结了以下几点彩画的特点:柱子分为四个部分柱头、柱身、柱脚和柱桅每一部分通过线条来分界,彩画在不同的部位表现方式也不一样。柱头的彩画一般选择几何纹,从而达到衬托柱身的作用;柱身则是彩画装饰的主要部分,在花纹上多选择动物纹中的龙凤和人物纹样,植物花纹中的海石榴花纹等多作为辅助花纹起衬托作用。宋代柱子装饰手法以彩画为主,辅以雕饰,包裹金银、织物的手法已经不再用于柱子装饰。元代是宋和明清的衔接点,柱子装饰手法基本承传宋代。通过资料显示元大都大明殿中的柱子在装饰颜色选择上以朱红为主,雕饰题材上则以蟠龙为主。由此可见元代柱子装饰不再追求金银、玉器等奢华材料的装饰,颜色选择上也以朱色为主,不再用青绿等冷色。经过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达到了巅峰时期。柱子以素柱为主在装饰上已不作彩画,只是通刷朱红,彩画只在额枋存在。明清时期柱子追求素雅和力量感无明显的雕饰花纹,原因在于明清时期柱子间距拉大,高度增高,若添加雕饰则会显得繁缛负重,柔弱无力。

3.结语

通过回顾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柱子装饰的演变过程,可以得出在柱子上通刷彩色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到了秦汉时期,柱子雕饰盛行,同时还出现了用金银、锦绣包裹柱子的装饰手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彩绘和雕饰并行,但彩绘的发展正逐渐超过了雕饰,到隋唐五代彩绘的装饰手法已经成为主流且在宋以后取得了统一的地位。古代柱子装饰由早期的质朴发展到了唐宋的富丽,经过明清又逐渐简化,发展历程中朱红色一直是首先颜色。雕饰则是另一种装饰手法,在秦汉时期盛行,后逐渐走进下坡路,但在一些重要的建筑中如皇宫、寺庙等仍有保存。

金银、锦绣等材料装饰柱子的手法不是装饰的主流,也只出现在较为华丽的建筑当中。中国古代柱子装饰在早期总体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但在明清以后完全分离,中国古代柱子装饰手法的老化,并不代表落后而是在另一方面体现出了简洁和纯净。

参考文献:

[1]吴梅.中国古代建筑柱子装饰之历史演变[J].南方建筑,2003(01):86-92.

[2]康云英.中国明清建筑柱饰艺术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