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徐自云

徐自云(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横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横泾卫生院江苏苏州215103)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为其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年2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组法将60例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和实验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方法,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心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治愈效果及焦虑抑郁自评上的差异。结果经过比较发现,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干预前后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临床中应用心理干预应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障碍等情况,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理干预糖尿病焦虑抑郁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5-0045-01

2型糖尿病,属于慢性的、全身性的、代谢性疾病,病因主要是因为胰岛素作用不足或抵抗,造成了人体内蛋白质、糖类以及脂类的代谢障碍。由于病情历时长久,常久治不愈,且容易造成并发症,且经常反复发作,久而久之,常会造成对身体其他器官的损害,使患者的一些器官功能受到影响,导致功能丧失,严重者甚至因此导致死亡。糖尿病患者通常以中老年患者为主,慢性疾病使用药物治疗,起效慢且一般需长期服药,药物的不良反应加上病情的反复发作和长期疼痛,治愈率较低,一旦发病常出现紧张、焦虑、失眠、食欲不振等,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轻者情绪出现波动,重者导致抑郁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障碍[1]。笔者经过长时间的观察,结合我院6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实际状况,对心理干预在2型糖尿病护理上的效果进行观察,并总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我院2008年2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计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龄49.2±2.6岁,30岁以下患者1例,31-60岁患者40例,60岁以上患者19例,患病时间4个月~13年,全部患者均符合2009年美国及欧洲风湿学会共同颁布的最新诊断标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学历、病程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全部患者均给予药物治疗并进行健康教育。药物治疗主要给予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治疗并给予常规护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糖尿病的相关疾病知识(尤其要针对2型糖尿病)、药物使用及其效用和不良反应、自我调理等。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心理干预,主要包括认知行为干预、放松训练以及家庭和社会支持治疗。

1.2.1认知行为干预:主要是要调整患者认知。多角度全方位地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针对不同患者实际情况,编制成健康教育手册发放给患者。指导患者了解相关知识,同时识别和发现患者的负性想法并引导患者重新考虑自己想法的正确性,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改变其负性想法[3]。

1.2.2放松训练:首先应当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医护人员应耐心听取患者的倾诉,患者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解答或解决,利用放松训练:最好采用一对一的指导方式,于安静环境中,患者采取坐位或卧位,保持在5-7s/次的深呼吸,渐进性地从头开始,对各组肌群进行放松训练,每天两次收缩5-10s,再放松30-40s,每次进行30分钟,直至患者全身放松为止[2]。放松完毕后进行自我调理教育:主要与患者沟通,制定契约对患者行为进行干预,树立明确目标,加强自我管理。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恢复较好或恢复快的患者向恢复慢的患者传授经验,相互加强沟通,相互勉励,增强彼此战胜疾病的信心。

1.2.3家庭支持干预:要为患者及其家属耐心详细地讲解相关的疾病和用药知识,让其随时了解到自身病情的变化以及治疗的进展情况和恢复情况。对于其家属,让家属懂得应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给予患者倾诉的机会,了解并体谅患者内心感受,让其随时都能感受到来自家人的关爱和重视、呵护,让亲情感染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念,如此一来,患者一方面真实地表达除了内心感受,释放了不良情绪,另一方面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恢复和情绪的稳定[4]。

1.3评价标准:应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第2周和干预后第8周进行评定。SAS标准分<50分时意味着无焦虑症状,>50分时意味着有焦虑症状;SDS标准分>53分表明有抑郁症状。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全部的观察数据均使用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方差处理,通过X2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当P<0.05时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2.1干预前后SAS评分比较:经过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评分无明显差异性(P>0.05);干预后的SAS评分,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实验组SAS评分组内比较,干预前后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SAS评分干预前后的比较(x±s,分)

2.2干预前后SDS评分比较:经过比较,干预后的SDS评分,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前后实验组SD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细见表2。

表2两组患者SAS评分干预前后的比较(x±s,分)

3讨论

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炎,会给患者的身心都带来很大影响,其发生、发展与转归除了生物学的因素外,与心理社会因素更是密切相关。因为心理因素的变化可以激活肾上腺素髓质,导致升高人体中血浆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心率加快,血压及血糖同时可能会升高,引起抑郁、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加之2型糖尿病一般疗程持久,终身用药,更加容易给患者带来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而这些坏情绪会使病情加重,给患者带来长期的疼痛和折磨,据报道称,35%~40%的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后SAS、SDS评分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实施干预后,实验组的焦虑抑郁程度均低于对照组,表明心理干预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改善负性情绪。

参考文献

[1]黎琴,黄如娇.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10A):41-42.

[2]刘启华,王玉玲,孙美红,等1手关节功能操减轻糖尿病局部症状的观察[J]1中华护理杂志,2004,39(7):5081.

[3]袁侩,汲泓.浅谈糖尿病患者心理因素对治疗的影响及对策[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7(7):58-59.

[4]杨大梅,魏秋菊,刘红霞,等.放松训练辅助治疗焦虑症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6,21(7):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