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的局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9-19
/ 2

如何突破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的局限

熊勤朴

熊勤朴(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白市一校四川广安638013)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1)09-024-02

"习作没东西写,怕习作,不想上习作课,作文水平两极分化严重"等等问题,已经困扰习作教学多年了,它直接影响着习作教学质量,动摇着习作教学"军心"。是什么原因所致?是时代的进步抹煞了学生的习作兴趣,还是教学方法滞后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或者是没有遵循习作教学的本身规律?这个历经多年的老问题想要一时理清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习作教学本身是存在问题的。习作是一种用书面语言进行交际的方式方法,习作教学要求教师置作文于交际活动中,使学生能体会到书面语言的现实意义,并自觉构想文章内容和表达的思想。习作教学要有所突破必须高度重视、深入研究习作教学过程中的三个转换。

一、思维向表达的转换

有了思维(或观点、想法等,以下简称为思维)才会产生表达的欲望。人们的思维活动与语言表达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之间有着不完全相同的组织结构和运作规律。

在思维向表达转换过程中,教师要做哪些方面的指导,学生要做哪些方面的训练呢?

首先,要设法把脑海中立体型的思维逐一分解,形成便于表达的线性结构。即将思维中需要表达的部分挑选、固定下来,并进行一定的组合与排列。从而形成一个便于语言表达的时间顺序。

其次,对思维表达必须经过一个按照逻辑规程规定的逻辑顺序进行加工、整理和规范的转换过程。

再次,经过上述两个步骤的整理加工,要把思维内容置于交际情境中,如习作的交流对象(读者)是谁,怎样说才最恰如其分,然后用语句法则将非线性、无逻辑与自足的思维转换为线性、有逻辑且具有交际性的表达。在这个转换过程中,首要的是教师要认识到位,行动到位,指导到位,评价到位。不能流于形式,要做到面向全体,这样才能保证习作教学的底线,有效解决两极分化的问题。同时又解决了不知从哪里开始写、写些什么、怎样写等等在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的基本问题。

思维是内隐的,语言是外显的。语言表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准确、有效和恰当地把内隐的思维表达出来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和问题。所以,在实现思维向表达的转换过程中,在战略上要藐视它,在战术上要重视它。针对多年被忽视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在明白道理的前提下,做一些具体策略的建设性研究。

二、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转换

思维向表达的转换,有一个不可回避的中间环节,就是思维向内部语言阶段的过渡,因为思维的产生与表达是借助于语言的,这个语言就是通常说的内部言语。而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表达主要分为口头表达(口头语言)和书面表达(书面语表达)两种。

习作教学必须千方百计地促使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转换,否则习作教学的目标就难以达成。现今小学生作文强调"先说后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口头语言毕竟同书面语言有本质的差别,两者不可能自然地发生转化,要促使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必须创造专门的条件,进行专门的训练。

第一步,走出"情景性"表达的阴影

从思维到书面语言(作文)的表达,要经历思维向内部语言阶段转化和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阶段转化两个过程。这两个过程事实上也是为书面言语表达做准备的,没有这个准备过程,作文中的书面表达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二步,落实书面语言的规范。

作文教学除了思想健康和情感真挚外。准确、流畅、亲切、规范的书面语言表达是衡量作文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作文教学追求的终结目标之一。同时,在作文教学中,要重点训练上下文的一致性和句子之间的连贯性。让学生掌握句子之间可能存在的各种关系(如并列、递进、因果、假设等关系),教会他们寻找两个相邻句子的衔接点,并判断它们之间的语气是否连贯。另外,还要教会学生掌握克服文章中上下文不一致和语气不连贯的具体方法。

第三步,找准阻碍转换的缘由。

书面语言经常在两种情况下运用:一种是需要将现有的文字信息、图画信息和感官信息等变成富有表达力的书面语言;第二种是将自己头脑中笼统的构思扩展为同样需要用书面语言表达的思想内容。前者指的是叙述,后者指的是习作。第二种类型关键是梳理构思、文章表达的结构和具体语句的安排相结合。重点训练学生观点的正确性、内容的丰富性、结构的完整性、条理的清晰性、句子的连贯性、表达的准确性和说理的深刻性。这是消除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转换的障碍的重要举措之一。书面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针对性和规范性受交流对象模糊的影响。

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转变不仅仅在表达结构、表达内容和书面语言形式上要求转换,更要在表达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准确性上下硬功夫,使学生书面表达更加娴熟、清晰、流畅和自然,以备受读者欢迎。

三、思维向书面语言的转换

思维向表达的转化,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表达的转换,是书面表达能力形成、发展和走向成熟的两个必经过程与环节。违反了这个规律,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将会成为一句空话。但也要看到事物的另一方面,很多事物在铺垫和娴熟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质的飞跃与升华,书面表达也是如此。思维向书面语言表达的转换要经历"思维--内部语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三次转换。那么,具体又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呢?

1.积累有效性训练。有人反对或怀疑"读写结合"在作文教学中的有效作用,是有一定道理的。在"读写结合"方面,许多教师过于死板,一味模仿,在书面表达的积累上不够大气,不利于学生吸取精华和激发自创的热情。因此,在平时阅读教学和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中,要有明确的书面表达有效积累目标。

2.思维灵敏性训练。思维的灵敏性需要有意识的训练,否则提升很慢。"磨刀不误砍柴工",事实上思维是学生习作中的一种高层次能力要求和习作的首要元素。所以,平时要经常提供一些敏感话题、热门话题作为学生快速反应的思维训练,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灵敏度。

3.表达速度性训练。训练学生作文的速度很重要。习作教学一定要有目的地安排一定的时机训练学生的速度。如,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范围、规定体裁、规定字数和规定书写要求的习作。也可以有计划地安排现场习作。速度是需要强化的,正因为这样,教师要制订比较完整、系统、科学的快速习作训练计划,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快速习作活动。

4.作品完美性训练。积累再丰富,思维再敏捷,表达再快速,然而"作品"(习作)粗制滥造,移花接术,语句不通,错别字连篇,书写潦草,"丰富、敏捷、快速"还有什么意义。不注意这点会从小在学生心灵深处埋下浮躁的祸根,贻害终身。尽管学生作文只是相对"完美",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追求不能放弃。一是要经常自己与自己比,即纵向比。通过纵向比,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的长处,进一步树立起努力的信心。通过横向比,让学生开阔视野,发现自己的不足,主动吸取他人精华,进一步激发起崇高的理想。但要注重发挥比较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要比出志气,比出信心,比出理想,比出动力。作文教学要充分利用好人类对完美追求的积极作用,让作文教学"从不完美走向完美"。

随着学生写字和阅读自动化技巧的形成、作文教学长期的有效训练,书面语言逐渐地从口头语言中解脱出来,思维向内部语言和口头语言过渡的环节开始消失,在判断所有的事物时,书面语言成为直接的符号体系。实现从思维向书面语言表达的直接转换是作文教学走向成功与成熟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