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长白山人参文化中特殊词汇语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0-20
/ 3

试论长白山人参文化中特殊词汇语境

魏薇王洪杰赵润

魏薇王洪杰赵润

提要|语言有着丰富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本身的具备的沟通交流作用,更主要的是它具备传播文化的作用。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它在字里行间体现出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点。而不同的语言在除了其本身的固有属性之外,还能够体现出不同的特殊含义,尤其是在不同语境情况下具备着独特的艺术内涵。文章主要从与长白山人参相关的特殊语境中的词汇所表达的特殊文化内涵,从而探索人参文化的特殊词汇语境,促进长白山人参品牌建设。

关键词|长白山人参文化词汇语境

中图分类号|H0-06

作者信息|魏薇(1980—),女,汉族,文学博士,通化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134000;

王洪杰(1970—),女,汉族,文学硕士,通化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134000;

赵润(1979—),女,汉族,教育学硕士,通化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134000。

引言

文化与语言与语言的联系千丝万缕,尤其是在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层面上。语言中一些与民俗有关的词汇承载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民族由于文化的不同,所指事物的词汇的内涵未必相同,这也体现了民俗词汇的重要特点。语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不同的语境下的词汇,由于其文化背景的不同可能会表达出不同的含义。词汇是组成语言不可缺少的建筑材料,语言所传达的内容与精神都是通过对词汇的灵活运用。通过对语言中的特殊词汇的把握来理解文章的主旨、内涵、情感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吉林省的长白山区盛产人参,该地域人参资源极其丰富,采参习俗一直是长白山特有的民俗文化,对这种民俗文化的传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长白山也因为其人参的出产而极富盛名、享誉世界,同时,了解采参过程中的民俗词汇对人参文化的发扬有巨大的作用。文章主要从长白山人参的相关历史、故事、传说以及诗词中的特殊词汇来探索长白山独特的人参文化的魅力,通过将人参文化与人参的品牌效益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一、语言文化以及特殊词汇语境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它是人类经过了几千年的繁衍生息而沉淀的产物。语言是一种符号,不同的语言表达了不同的事物,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不同民族的文化。文化通过语言传播,语言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语言的魅力体现在它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表达出不同的含义,这是由于不同的地域环境、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导致其反应出不同的文化内涵。在语义学上,将词汇的意思分为文化意义和概念意义,所谓概念意义就是指语言词汇的本身含义,而文化意义则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特殊词汇所表达出来的感情意义和比喻意义。正是因为语言是经历了长达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才得以形成,所以语言才能够蕴涵丰富的文化、历史意义,而民俗词汇正是记载了民俗现象的符号。

民俗词汇的出现满足了民众对民俗现象的描绘,而其文化的内容又是通过词汇来表达的,所以为了理解特殊词汇的意思,就需要将词汇放入特殊的语境中综合起来考虑,并且准确地把握好词汇与现象整体之间的联系,真正的了解语境中词汇的本质含义。以民俗词汇在语境中的情况来做切入口来感受语言中的民俗形象,领悟文化积淀下来的情感,准确把握民俗的精髓,这更加有利于传播中华的文化。

二、长白山人参文化民俗内涵

人参原产于辽东一带,随着长白山人参逐渐被大众所了解,以及人参本身具有的神奇医用功效,渐渐的成为地道的药材而被人们所喜爱,并且赋予了它一些神奇的色彩,人参有许多别名,诸如人衔、黄参、地精、神草、血参、土精、玉精、土参、鬼盖等,亦被称之为百草之王。《神农本草经》作为中国药物学的第一部著作将人参收录,并且认为人参具有养命的神奇功效。《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的著作,在中国药学著作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李时珍同样对人参这一药物推崇备至,将其看作“能治男女一切虚证”的药物。也正是得到了中国医药学上的认可与肯定,人参的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了解。现如今,中原地带的人参早已经被挖参人挖的绝种了,目前只有东北的长白山这样的深山老林里才能找的到,因此长白山也渐渐因为人参而广为流传。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采参这种民俗也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传统的人参专著中记录了丰富的关于人参文化内涵。自古以来,关于人参的研究主要是其在医药方面的应用,比如《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此类医药圣典,然而关于人参文化的书籍少之又少。通过对清代以来的几部专著中关于特殊的采参文化的记载进行研究,发现词汇在特殊语境下的使用情况,并分析所代表的意义,从而促进长白山人参的品牌建设。清代黄叔灿著有《参谱》一书,他以吉林的人参为根本对人参文化进行具体而详细的介绍。此外,清代唐秉钧撰写的《人参考》则较为详细的对人参的各个品种、产地和鉴别,甚至包括采集和收藏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三、长白山人参文化中的特殊词汇语境研究

人参是长白山地区的代名词,它渗透在长白山地区的各种民风民俗中。长白山是人参的故乡,有着几千年挖参、用参的历史,同时形成了许多与人参相关的民风民俗。关于长白山人参中的诸多特殊词汇均具有特殊的语境含义,下面将做详细的介绍。

第一,美丽的传说。长白山上的人参有诸如人衔、黄参、地精、神草、血参、土精、玉精、土参、鬼盖等别称,亦被称之为百草之王,更甚有些神话故事里生长长达千年、万年之久的人参可以成精,进而具有非凡的本领,并且人参本身就代表着一种祥瑞之物。它在满语里称“奥尔厚达”,是“百草之王”的意思。也就是说“人参”一词更多的具有让人觉得是良好保健药物的代名词。

在东北,人们常说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人参是在三宝中居首位,而这正是长白山的代名词。由于人参极具药用价值,且不容易采挖,所以很多人千辛万苦进入长白山深山老林中挖取人参,以谋生路。清朝虽然严令禁止人们私自进山挖参,但是特别是到了康熙年代,更多的穷苦农民为了谋求生计,大都选择进入长白山中偷挖人参,这就是俗称的“放山”。在这一段时期,长白山人参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美丽传说,比如老把头的传说,红线系参等,赋予了人参祥瑞、美好的传说,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挖参人的勤劳、勇敢和善良的品质,反应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这些传说代代相传,有些成为人们口中的美丽传说,有些则被记录下来,分散在文学作品之中。

第二,衍生出诸多广为流传的谚语。在劳动人民挖参、养参的生产活动过程中,逐渐总结形成了许多广为流传的谚语。这是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的文学创作,不仅仅反映出劳动人们的勇敢、勤劳、善良的思想品质,也包含了劳动人民的处事哲学和智慧,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比如长白山人“放山挖参”十分辛苦且冒着极大的风险,所以就有了“不踏破铁鞋,挖不到棒槌;林中挖参,沙里淘金”这一句谚语,它形象的表达了挖参人的辛苦。人们通过总结挖参的谚语体现出各种风俗习惯,反应了长白山地区劳动人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挖参经验。这些词汇所体现的内涵,只有放在特殊语境下再跳出特定语境,才能更好的理解。

为了探索长白山人参文化底蕴,著名吉林民俗学家汪玢玲在曾与学生在长白山下采风,并对长白山的人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她主要将人参文化故事归纳为几个方面:长白山人参的故事反应了很多东西,比如反映人参来源和向自然作斗争的;反映爱情生活的;反映情感和友爱的;反映好人与坏人两种不同结局的;反映集体力量大及破除迷信等思想的;反映家乡观念和父子情感的;等。在各种广为流传的人参故事里,不同的故事情节和故事主题都直接地表达了长白山挖参人辛勤劳作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期盼,这是对长白山地域的人参故事的全面概括和总结。在故事中对民俗词汇做了通俗的运用,使词汇的意义得到准确的表过。

第三,托物言志的诗歌百花齐放。长白山人参不仅仅具备极高的药用价值,同时还有很强的观赏价值。因此,自古至今有许多关于人参吟咏的诗歌为人们所熟知。《高丽人作人参赞》是目前为止已知的最早的一首关于人参的诗歌,该诗是由南朝梁代著名医学家陶弘景创作的,作者在诗中简明扼要的解释了人参的主要特征、生存环境等,表达了对人参的赞美之情。另外一首《三宝》是来自于清代王雪庵,这首诗是现存的最长的一篇歌颂人参的诗歌。除此之外,在别的文学作品中,谱写人参的诗词数见不鲜,比如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里写到宝玉胡诌了“人形带叶参”的处方,都表达了对人参的赞美。《参道》文集中通过对“长白山人参文化”的阐释,不仅仅表现了“参道”中富含的哲理文化,同时也将这棵孕育在长白山的神草赋予了人性化的特点,传达了长白山人参的人文情怀。

总之,长白山人参文化富含丰富的文化基础,自古以来,关于长白山人参文化的各种语言、词汇描写数不胜数,字里行间不仅仅表达了人参极高的药用价值、观赏价值,还赋予了人参更多的人性化的、祥瑞的特殊内涵,同时也反应了挖参人勤劳勇敢、正直善良的优秀品质。“老把头”的形象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故事传说已经深入人心,帝王吟诗食参等文化也已经逐渐的耳熟能详。通过对特殊语境下的长白山人参民俗词汇的了解,进一步了解长白山人参民俗词汇所蕴含的文化,将“人生文化”的概念经过引导和宣传,创造独特的长白山人参文化品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白山人参文化中的放山习俗中的崇拜信仰、思想品质、道德规范、环境意识、价值认同和传统技能,极大地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理念,并升华为一种独特的人参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展现了中华民族杰出的文化创造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理念的遗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结束语:

总而言之,文章主要从与长白山人参相关的特殊语境中的词汇所表达的特殊文化内涵,从而探索人参文化的特殊词汇语境,促进长白山人参品牌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姝琛,崔为.试论人参文化与长白山人参的品牌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06:24-25.

[2]杨晓丽.长白山地区区域品牌形成路径及策略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2.

[3]冯莫涵.吉林省“长白山人参”区域品牌创建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研究,2013,09:54-56.

[4]王麒.“长白山历史文化”校本教材开发[D].东北师范大学,2012.

*本文系通化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科研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名称:长白山人参文化行话研究,项目编号:201423。

(责任编辑:张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