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输液外渗的护理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1

新生儿输液外渗的护理对策

张伟华朱守容蒋燕红

张伟华朱守容蒋燕红

(深圳市宝安区龙华人民医院广东深圳518000)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输液外渗的护理对策。方法选择39例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并与常规护理方法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

对照组(P<0.05),对照组无效率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发生输液外渗的患儿,避免了皮肤组织坏死的发生,补救了因输

液不慎引起的不良后果,值得临床重视。

【关键词】新生儿输液外渗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3-0396-01

外渗局部皮肤表现为颜色苍白或者红晕,继之肿胀,以静脉血管周边为主,头皮静脉输液外渗一般局部鼓起肿块,易早发现,四肢静脉呈弥散性肿胀,外渗面积以针尖为中心向四周均匀扩散,不易觉察,护士在巡视中应左右肢对比粗细程度、皮肤弹性及皮肤色泽,以便及时发现异常[1]。本组主要总结我院对新生儿发生输液外渗后的护理处理经验,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我科新生儿输液发生外渗的患儿78例,外渗时间均在24h之内,随机将患儿均分为两组,观察组39例:男23例,女16例,体重2500~4500kg,外渗部位:上肢11例、下肢8例、头皮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者39例:男20例,女19例,体重2500~4000kg,外渗部位:上肢10例、下肢9例、头皮2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外渗部位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观察组护理方法

1.2.1输液外渗的预防观察护理人员在操作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操作责任心,对于输液中通常情况要进行密切的观察,尤其是对于患有水肿的新生儿,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而且在选择穿刺路径时,要注意选择血管较直且较粗大的静脉,尤其是对于注入刺激性药物时,局部涂擦2%山莨菪碱,以扩张血管,增加局部血流,减少发生渗液的机会,还要注意防止同一部位多次长时间的进行输液。发生外渗时应立即停止给药,在停止给药后,应立即抽吸针头及血管内药液后拔针,压迫针眼3-5分钟,外渗早期应抬高患肢,以利减轻肿胀和疼痛[2]。

1.2.2机械性损伤的护理为避免反复穿刺造成血管损伤,首先要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针头,进针要充分,中途要抽回血,证明针头确实完全在血管内,再将针头固定妥当,选择针头应光滑、粗细适合,这样能降低血管损伤利于保护血管。提倡使用静脉留置针、留置针对血管壁刺激性小、易固定、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减轻了对患者浅表静脉的破坏,从而减少了静脉渗漏和静脉炎的发生[3]。

1.2.3外渗后的补救轻轻对肿胀部位进行挤压,先将穿刺部位的液体挤出,然后将穿刺点周围的液体逐步推向穿刺点排出体外,直到没有药液挤出为止,注意挤压时不要用力过大,以免造成皮下毛细血管破裂而形成皮下瘀斑,注意患儿肢端血液循环情况,避免挤压时用力不当或长时间阻断血流而造成肢端血液流通不畅[4]。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治愈率为79.5%,而对照组仅为48.7%,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6.741,P=0.009),观察组无效例数为1例,占2.6%,对照组无效率为28.2%,而对照组无效率高于观察组(χ2=9.848,P=0.002)。

附表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例)

治愈显效有效

观察组3171

对照组19911

3讨论

新生儿输液通路的通畅程度与穿刺部位血管的粗细弯直、固定的方法以及所输入药物的渗透压和刺激性有关。在临床治疗上因为新生儿体重轻,体表静脉显露欠佳,一旦发生输液外渗,可能引起局部肿胀甚至皮肤组织坏死,本研究发现使用我们的护理干预措施后,发生的39例患儿中,有31例经过处理得到痊愈,治愈率为7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7%,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发生输液外渗的患儿,避免了皮肤组织坏死的发生,补救了因输液不慎引起的不良后果,值得临床重视。

参考文献

[1]陶鑫,李静,孙建伟,等.新生儿输液外渗皮肤的用药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05,20(9):843-844.

[2]吕改玲,师红玲,田秀芹.新生儿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医学信息,2006,19(8):1445-1446.

[3]章玲.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和防治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0):4859-4860.

[4]陈正珊,郭晓萍.局部减压加湿敷与按摩处理新生儿严重输液外渗的临床应用.广东医学,2010,31(14):1894-1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