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东亚1000i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新生儿静脉血和末梢血常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应用东亚1000i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新生儿静脉血和末梢血常规

梁志洪1邓家德2陈结贞1古文鑫1

梁志洪1邓家德2陈结贞1古文鑫1

(1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医院511400;2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510180)

【摘要】目的比较五分类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新生儿静脉血与末梢血常规的结果。方法选择本院新生儿病房的新生儿70例,年龄为3-5天,应用东亚1000i五分类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每一个新生儿进行静脉血和末梢血检测,检测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例,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静脉血检测的白细胞及分类、红细胞低于末梢血测定值,血小板高于末梢血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脉血测得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低于末梢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新生儿来讲末梢血采集方便,血常规与静脉血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但是能否完全取代静脉血还需要更多数据研究

【关键词】新生儿静脉血末梢血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5-0074-02

五分类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是临床上进行血常规检测最重要的仪器,主要是进行全血细胞及其参数的检测和计算,大大便捷了对血常规的检测,并且在使用静脉血检测时,其结果及重复性等方面明显优于末梢血[1],但是由于新生儿的生理条件与成人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对新生儿静脉采血难度高于末梢采血,因此有必要对新生儿的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进行比较,研究其结果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1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和仪器选择本院新生儿病房的70例新生儿,年龄为3-5天。均排除血液系统疾病。血细胞分析仪为东亚1000i五分类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以及原厂配套的溶血素、稀释液、清洁液等试剂。

1.2方法由熟练护士对每一个新生儿进行静脉血和末梢血采集,静脉血为股静脉采集大约0.5ml,置于0.5%EDTA-K2的紫帽采血管中;末梢血为足跟血采集约50ul,置于用EDTA-K2抗凝的EP管内。采血管颠倒混匀,于室温下1小时内完成检测,检测白细胞总数(whitebloodcells–WBC,leukocyte)、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淋巴细胞(lymphocytes)、单核细胞(monocytes)比例,红细胞(redbloodcell-RBC,erythrocyte)、血红蛋白(hemoglobin)、血小板(platelet)计数等相关内容。

1.3统计学方法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检测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70例新生儿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参数的比较见表2.1,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静脉血测得的白细胞总数、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总数均低于末梢血相应的测定值,血小板计数高于末梢血血小板测定值。

表2.170例新生儿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参数比较

3讨论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检验科在仪器检测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可以用更快捷的速度、更低廉的检测费用进行更多的诊断项目检测,在门急诊运用快速、便捷、重复性好、科技含量高的血细胞分析仪日渐常态化[2]。而具有白细胞五分类或更多分析参数的仪器也普遍应用于国内各级医院实验室中,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服务,并且也已经普及进入到基层医院和社区医疗中心。

具有白细胞五分类功能的血细胞分析仪器是指通过各种物理和化学技术对白细胞进行分析,以获得外周血液中白细胞的五种常见类型即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百分率和绝对值的测定结果,此外还应该具有对出现异常白细胞的提示或初步分类功能[3]。我单位应用的东亚1000i五分类血细胞自动分析仪,具有多参数、操作简单、高度自动化、精密度高、速度快、注重环保、较强的质控功能、智能化、有效的筛查正常人群的功能等特点[2]。无论静脉血模式还是末梢血模式都只需要20微升微量血,从而满足儿童,肿瘤化疗病人等采血困难病人的特殊采血要求。沿用经典的核酸荧光染色技术能对幼稚细胞进行高敏感性的定量报告,能有效识别末梢血采集中抗凝和摇匀不良带来的血块凝集对细胞计数的干扰。采用了稳定、经济的半导体激光作为流式细胞系统的光源。半导体激光具有寿命长、损耗小,最大程度降低客户的运行成本。

该系列分析仪的检测原理在白细胞分类方面采用半导体激光流式细胞技术结合核酸荧光染色技术进行计数和分类。半导体激光照射在通过鞘流技术处理的细胞上,可根据每个细胞所产生的三种信号来鉴别细胞类别。前向散射光(FSC)信号能够反应细胞体积的大小;侧向散射光(SSC)信号能够反应出细胞的颗粒以及细胞核等内含物的信息;侧向荧光(SFL)强度信号可以分析细胞内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的含量。在白细胞分析上主要采用两个通道进行细胞计数和分类,两通道均采用鞘流进样方式和激光测定。仪器在幼稚粒细胞分析上有特殊的IMI通道,在IMI检测通道中主要应用射频(RF)技术和电阻抗法(DC)。该仪器在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计数和分析上仍然沿用了经典的电阻抗方法,但也可以选择光学血小板检测方法,可以测定某些特殊的标本,例如血小板含量较低的标本、大血小板比率高的标本、存在小红细胞干扰的标本等,可以提高测定的准确性,但对测定速度会有所影响。在血红蛋白测定上采用了SLS溶血剂比色法,该试剂无剧毒,可以减小对操作人员的损害[3]。

待测血液标本的取得存在着采血方式的差别,亦即静脉血和末梢血的差别,早前有专家指出末梢血采集存在的缺点,例如会受循环状态、采血技术等影响,血液流动慢容易形成凝块,对机器造成堵塞影响实验结果,增加操作人员与血液接触机会,除婴幼儿或需多次常规检查的患者外,都应使用静脉采血[4]。中华检验学会已推荐采集静脉血做全血细胞分析,尽量避免用皮肤穿刺采集外周血[5]。而且静脉内各种成分不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抽出的血液不混杂组织液各成份与体内血液比例相当,可以反映全身循环血液的真实情况,静脉采集的血液较末梢采集的量大,比较适用于血量较大的血液分析仪,又可重复测定便于复查,重复性好[11]。末梢血的血样实际上是动静脉血、毛细血管血、组织间液和细胞内液组成,不能反映循环血液的真实情况[12]。

末梢血受到外界环境变化、情绪变化、应激反应、局部瘢痕等情况下均造成末梢循环障碍,而且有采血不畅时造成采血时间延长,为获得充足的血液须反复挤压,使组织液稀释血液,加速血小板聚集[13]。但是考虑到新生儿这一特殊群体,末梢血采集比较方便,用血量较少,非常适合新生儿采血。但是又与成人末梢血采集的影响因素不同,比如成人的表皮组织较厚存在过度挤压取血的问题影响等等[10],因此根据本研究中静脉血与末梢血检测项目的对比,新生儿检测的各项目有以下特点:

静脉血白细胞计数低于末梢血白细胞数,可能是因为相对于静脉抽血部位,采足跟血部位温度低,刺破皮肤后,局部反应明显引起WBC升高。采手指血时,混入组织液的可能性很大,混入组织液时会促进血小板凝集,从而使白细胞计数出现假性增高,白细胞的各种类型也各不相同,但是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静脉血的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低于末梢血,考虑是因为采集末梢血时,末梢血流经毛细血管不畅时,遇到外力挤压,会有少部分液体渗入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便造成血液浓缩,造成上述检测指标升高。而且局部血液循环也影响测定结果,另外采血针刺入深度、挤压程度、温度、情绪变化、应激反应、疾病影响等因素均可影响检测结果。根据表2.1中数据,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能这两个项目更容易受血液浓缩影响[7][8]。

末梢血中血小板检测值偏低,考虑其原因可能为:新生儿在出生第1周时周围静脉血处于高凝状态,新生儿采血较困难,末稍刺破处血小板形成红色血栓,血小板活化,血液还未与抗凝剂发生作用已有大部分血小板聚集,血小板消耗相对较多,检测血小板结果偏低[6],也存在上文中论及混入组织液的可能,出现血小板计数假性减低[9],但是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由于新生儿特殊的生理条件,静脉采血有时也存在挤压取血的情况,这样的静脉血的受影响因素与末梢采血相近,对于末梢血液循环差的新生儿予以考虑静脉采血。本研究未对血常规检测的所有项目进行对比分析,静脉血和末梢血的其他参数对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的标本纳入例数较少,不同采血方式对应的各项参数的参考值尚未建立,是否能以末梢血代替静脉血检测,仍然需要大量试验予以研究。

参考文献

[1]卜丽丽,600名新生儿末梢血与静脉血的血象对比。局解手术学杂志2007年第16卷第1期:P45;

[2]张希杰,五分类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静脉血与末梢血结果分析。中国医药导报,2009年4月第6卷第12期:P113;

[3]张时民,五分类法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原理和散点图特征。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8年第14卷第12期:P1-10;

[4]丛玉隆.血液分析仪应用中的几个问题。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4,17(6):325-326;

[5]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临床血液与尿分析专题研讨会纪要。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6,19(2):22-124;

[6]周颖,静脉血与末梢血检测新生儿血小板的结果比较。临床误诊误治2005年11月第18卷第11期:P839;

[7]易兵,张建云,新生儿静脉血与末梢血常规检查结果的比对,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第5期:P44;

[8]赵桂苹,新生儿末梢血常规与静脉血常规分析,基层医学论坛2011年第15卷11月上旬刊,P1043-1044;

[9]梁华英,黄胜,洪流,程洪周,末梢全血和静脉血待测时间对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的影响,吉林医学2009年7月第30卷第13,P1231-1233;

[10]陈雪松,王学哲,末梢血与静脉血血细胞分析计数对比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年3月第10卷第9期,P2050-2051;

[11]常永超,刘好,刘治平等,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的结果对照分析,洛阳医专学报,2000,18(2),P111;

[12]代碧珍,杭永伦,血常规标本的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泸州医学院学报,2000,11(1):P9;

[13]唐菁娟,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结果分析,宜春学院学报,2010年12月第32卷第12期,P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