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特性的高中生物学教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2

基于思维特性的高中生物学教学策略

叶志娟

(平南县中学,广西贵港537300)

摘要:本文以高中生物学教材中适合培养学生思维特性的实际教学内容为例,从学生思维流畅性的培养、学生思维变通性以及独特性的层面进行探究和讨论,最后提出了在高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思维特性培养的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教学;思维特性;教学策略

引言:

思维主要是建立在人脑的基础上对于相关客观事物的实质性特点以及相关规律的一种间接性的反馈。思维的特性也主要是建立在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等相关基础上进行探究。笔者也主要是在对生物课堂的基础上进行的实录和现象观察,进而能够在帮助学生进行课后作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全面、自主思考能力较弱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着重了解学生的思维特性。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的进行综合培训和锻炼,以此来逐渐提升学生的生物成绩。

一、学生思维流畅性的培养

思维的流畅性体现在学生课堂提问的过程中,通过教师对于学生进行具体为的提问,能够及时表达出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以及现有知识的创新发展。而在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思维流畅性就主要体现在对于某一生物现象的联想能力,并通过生活辅助现象的举例,以此来实现问题的解答。

(一)生活举例策略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进而就某一生物现象以及情境进行具体举例,从而在提问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思维流畅性。

例如在学习生物体中的有机化合物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分组谈论的形式对教师给出的各种形式的各种糖类的名称进行总结,在学生学习“脂质”知识内容之后,就会集中讨论“人体脏器周围的脂肪具有何种利弊?”让学生能够通过这种形式列举出脂肪的利弊,并在思维碰撞和互相启迪的过程中得到良好的思维发散,进而能够使得不愿意参加谈论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的过程中。

(二)支架辅助策略

支架主要是用来比喻对于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思路以及实际意义的构建起到相关的辅助性作用的知识框架内容。在生物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支架的实际表现形式可以理解为对于范例、问题、建议以及图表的点拨等。采用不同模式的教学方式能够达到不同程度上的表达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思维阻碍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相应的引导促进学生的思维拓展[1]。

例如,“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应用”这部分内容是以减数分裂为基础的,如果学生遗忘减数分裂知识,或者当时学得不好,在这部分教学时就难以理解后续内容。学生观看“精子的形成”的动态视频后,尝试梳理减数分裂过程中各种形态细胞的基因型,理解精子在形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彼此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学生的思维得以打开,这也为后面讨论配子种类埋下伏笔。

二、学生思维变通性的培养

思维变通主要是就是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客服头脑中出现的各种僵化问题,并按照一定的方向和思考能力,使得思想能够向着不同方向实现扩散与类比。并通过灵活的方式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逆向思维策略

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逆向思维的例子有很多,其中对于部分特殊问题的求解也是当前较为热门的思维特性形式之一。这种逆向思维主要是从结论向着问题处进行推导,并在此过程中能够逐渐理顺思路,使得当前问题趋于简单化[2]。

(二)借题发挥策略

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式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培养其“借题发挥”的能力,学生要在问题提出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思维能力的拓展与变化,同时还要进行适当的引申,以此来更好的实现思路的拓宽与深入研究。例如在探究水稻的高和矮一对相对性状的表现过程中,其糯性与非糯性也是一对相对性状。在对于两队相对性状的问题进行探究时,其解题出发点就是对于9:3:3:1这一比例的熟练运用和掌握。但是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对此提出异议:水稻的这两对相对性状只有糯性和非糯性能确定显隐性,而高秆和矮秆则不确定,答案是假设高秆是显性性状、矮秆是隐性性状的前提下得出的。但是,如果高秆为隐性性状时,答案为0。因此,答案应该是1/3或0。可见,教师有时候也容易被固有思维框住,要善于倾听和鼓励学生的不同看法,而不是简单的告知答案[3]。

三、学生思维独特性的培养

思维方式的独立性主要是指个体在发展与建设的过程中,基于客观认知的基础上实现对于部分事物的处理方式的创新和发展。

自主设计实验主要是在实验设计的安排基础上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进而能够保障现代化的实验方式来进行相关实验主题的确定。例如,在探究性实验的设计过程中,要不断锻炼学生的独特性思维能力的建设,以此规范现代化的实验设计思路,并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确定学生的独特性思维的建设。

例如,以“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的实验设计课程为例:

首先要求学生能够复习并回顾光合作用的总反应方程式,并尝试从中寻找各种能够影响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在实验的过程中,还要以“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为例,来展示实验设计的流程,同时还要让学生回顾和实验设计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疑问“二氧化碳的浓度对于光合作用是否会产生影响?”。

实验步骤如下,取五个烧杯,并分别向其中加入清水以及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同时还要利用溶解氧传感器的测量舒适溶解氧,并分别加入等量海绵,并加其放置于光照条件之下,在相等时间的范围之内,进行氧气含量的溶解,进而能够计算出每只烧杯的溶解氧的变化趋势[4]。

四、结束语

基于思维特性的高中生物学教学策略的研究,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在吸引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来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继而从整体上提升教学目标的实行。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和发展,就能够促进高中生物教学方式的改革,进而能够从根本上探究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梅晖.基于创新思维的高中生物学教学方法探讨[J].中学生物教学,2018(4).

[2]陶红.基于高中生思维特性的生物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7(77):141-141.

[3]俞莉丹,应超,王丽君.基于思维特性的高中生物学教学策略[J].生物学教学,2017,42(1):25-27.

[4]魏杨,王杨科.高中生物教学创造性思维引导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36)..

作者简介:叶志娟(1982.05-),女,广西省贵港市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生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