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改革应用题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7-17
/ 1

运用信息技术改革应用题教学

李兆芝

李兆芝山东省诸城市文化路小学262200

应用题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材中占很大比重。对教师来说应用题难教,对学生来说应用题难学仍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除应用题自身的因素外,其远离生活实际的内容,呆板的面孔,陈旧的教学方法就应是其主要原因。因此,丰富应用题的教学内容,改变应用题的呈现形式,改革应用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利用身边的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味学习应用题的成功与快乐,应是应用题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将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它的基本特点是: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等等。这些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发挥巨大的作用。

一、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学生来说,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发展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而问题的提出往往要借助适宜的环境,反观我们的应用题教学,更多关注的是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很少顾及学生感情投入,偶尔的兴趣激发也只是蜻蜓点水。当然创设情境不是目的,创设情境是为让学生透过生活现象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

再如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用兴趣的地方,就没用智慧和灵感。数学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对本学科兴趣淡薄,加之学生的年龄特征(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单一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造成学生数学创新素质能力难以提高。而多媒体教学技术走进课堂,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困难。它以鲜艳的色彩、优美的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了客观事物,充分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长期的注意力,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达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如:在三角形、四边形、以及圆的教学过程中,用一些动感的“七巧板”拼凑,说明简单的图形可以构成复杂生动的图形;用一些建筑物图片和航空航天设计图等,展现简单图形应用的广泛性。

如教《连乘应用题》,我带领学生走进了学生熟悉的世界,多媒体课件的一个个特写镜头,如,商店里小熊在买热水瓶,大脸猫告诉它,每箱12个,商标显示每个热水瓶11元,小熊一共搬了5箱等等,将问题的各要素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一方面被画面所吸引,另一方面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与加工自然提出了如(1)一共有多少个热水瓶?(2)每箱热水瓶有多少个?等数学问题。问题的提出,不但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现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较之以前在由教师提出问题的课堂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应用题来自于生活,再回归于生活

新的小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应用题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增强情趣性、现实性。也就是说应用题的内容应是学生的熟悉的,感兴趣的。而许多应用题的内容,要么学生对题中描述的事情不熟悉,要么“人为”加工的成分太浓,使原本来自于生活的真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情节边的虚假、呆板,加之部分教师教法不得法,使应用题更加封闭,远离生活,从而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我在教学应用题时,由学生提出生活中的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再回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巩固教学,实现了应用题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跨越。

如在教学《圆锥的认识》时:

(1)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将一支圆柱形铅笔,放入修笔器中,旋转后拿出截下圆锥形的笔尖部分。提问:这是什么样的几何体?

(2)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轴旋转一周(然后快速旋转),教师提问:形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几何体?上面的两个几何体是什么体?这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圆锥。(板书:圆锥)

三、深化课堂训练,巩固新知识,反馈信息,发展思维

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发展智力的活动,利用计算机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还反馈了信息,并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并从中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例如:在《分数的意义》学习中,有按指定分数给图形填色的练习。这样的练习答案是不唯一的,利用计算机就可以允许学生自由发挥,填完一种后计算机再鼓励学生想出别的填法,只要学生填的分数正确,计算机就会给学生肯定的反馈,错了就给学生鼓励。这样,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很好地进行因材施教,这光靠教师很难做到。

在练习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以调节学生大脑兴奋,减少疲劳,焕发精神,让他们利用自己的无意注意愉快地接受知识。计算机的反馈再次激发他们的学习精神,保持其良好的学习心态,达到了扩展思维,提高练习效率的目的。利用计算机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和不同量的训练,而且可以让学生自我控制练习进度,做到每类同学都达到各自的教学目标。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练习与计算机的表扬和鼓励中不断进步。利用计算机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得到发挥,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饱”、“吃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