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众科学素养之化学素养的形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5-15
/ 2

浅析公众科学素养之化学素养的形成

孔华敏

关键词:科学素养;化学素养;反哺教育

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与欧美和日韩相比,总体比较低下,与民生关系最密切的化学素养,在日常生活中又体现得尤为明显。目前网络媒体舆论力量更注重关注公民道德素养,而作为教育工作者都会认为,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与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同样重要,并且相互关联。很多时候,道德的低下和人文的缺乏都源于对科学的无知。

一、公民科学素养正在逐渐提高

据2015年9月19日中国科协发布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总体水平大幅提升,2015年我国基本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了6.20%,比2010年的中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的3.27%提高了近90%,进一步缩小了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从年龄分类来看,中青年群体的科学素养水平较高,18-29岁和30-39岁年龄段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分别达到11.59%和7.16%。但这两个群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80后、90后独生子女这一辈在整个国民群体中所占比例很低,因而造成我们的整体科学素养水平不高。

二、移动网络时代公民被动接受错误信息

让笔者来简单的举一些例子:

几年前在收看某电视节目时,听到主持人说“我们都知道,摄入过量的铝元素,容易造成重金属中毒”,那么学过高一化学的学生都已经知道铝不是重金而是轻金属,铝中毒不是重金属中毒,而是过量摄入累积可能引起老年痴呆。

还有最近微信里疯传“顶戴黄花身带刺黄瓜看起来新鲜却不安全”,理由是菜农为了黄瓜卖相好而喷了避孕药。动物激素怎么会对植物产生作用呢?而且大部分植物激素对动物体或者人体没那么大影响的,大可不必谈激素而色变。还有人为了说明洋快餐的危害,编造某某基某某劳的鸡翅鸡腿来自特别的秘密养殖场,用大量图片“曝光”了全身无毛,身长六只翅膀和四条腿的肉鸡。如果真的养出了这样的鸡,那将是生物界基因改造的一大成果啊,早获得诺贝尔生物学奖了!再细数这几年从地沟油到到人造假鸡蛋,从非典到禽流感,老百姓一片恐慌,蒜你狠狠狠的敲了恐慌的人们一把,板蓝根,绿豆也都被买的脱销,价格随之猛涨。日本地震造成核泄漏,随着谣言“食盐受到核污染”的传播,全国很多地方的食盐被抢购一空,一些家庭把这一辈子要吃的盐都储备了。当然,中国人民抢盐,韩国人民抢泡菜,美国人民抢碘片,都是五十步笑百步。

中国民众受网络谣言蛊惑深重,无独有偶,美国伊格洛克中学的一名学生的在他的研究实验中呼吁人们对一种名为“一氧化二氢”的化学物质进行严格控制,甚至完全予以抵制。理由非常充足,因为:这种物质有可能引发过多出汗和呕吐;它是酸雨的主要成分,在不可救治的癌症病人肿瘤中已经发现该物质……他一共调查50个人,想了解他们是否支持禁止使用这种化学物质,其中43人说支持;6人说尚不能确定;只有1人准确回答出这种化学物质是什么。这位中学生,他赢得了大爱达荷瀑布市科学大会的一等奖的论文题目是:《我们到底有多蠢?》。如果这项调查发生的中国农村,或发生在60岁以上人群,结果可想而知是令人啼笑皆非的。

所以,从移动互联网上被动接受的很多所谓科学信息都是有误导作用的。系统的学校教育和相关的科普推广还是很有必要的。

三、教育是影响我国公民化学素养的主要因素。

1.社会全民科普教育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科普教育作为全民终身科学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其大力发展,使其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互相衔接,是持续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然而,中国科普方面的基础设施如科技场馆的总量少、分布不均,公民总体受科普教育的自觉性还比较低,这些都影响了全民科普教育的开展,使科普工作的困难重重。再加上,即便是做科普工作的,也很少有人懂得他的受众和对象想要什么。比如有一次,有几位环保专家到一所初级中学做讲座,那本是一个讲解“水”和“环保”的讲座,结果,当生物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这4个专业术语一出,“讲座就提前结束了”。原因是他的受体认知能力和趣味点都和专家不在一个水平面上。所以,专家们还应该用外行能够听得懂的话形象地解释专业名词,比如说:啥叫第一产业?养牛呗;啥叫第二产业?杀牛呗;啥叫第三产业?吃牛呗;啥叫文化产业?吹牛呗。

2.高中化学课堂是提高全民化学素养的主战场

培养化学素养从何做起?就从认识生活中容易接触的化学物质开始。

不管是以前的文理分科,还是现在的学考选考,部分高中学生真正可以了解化学基础的机会只有高一必修两本书,所以,作为高中化学教师,应该抓住时机,让学生多接触一些化学科普知识。笔者在近几年的日常的教学中,也积累了不少例子,这些例子,和必修联系紧密,又贴近生活。我想既能丰富我的课堂,又可以给学生实实在在的化学素养的培养。以下是笔者摘录的部分教学实例:

(1)学生总是嫌弃食堂的包子馒头有黄色的色块,那是因为发酵的时候碳酸氢钠放多了,或者没揉匀,对人体没有危害,更不是面粉质量问题。那应该如何判断碳酸氢钠是不是多放了或者少了呢,这里还是一个化学问题。等面膨胀起来,撕开就呈蜂窝状并略有酸味时,这时可把面取出放在面板上加上适量的食用碱边加边揉,等闻不到酸味时,撕一块食指大的面团在炉边烤熟,掰开,如无黄色,鼻闻无酸味即施碱适合,就要制形。如果呈黄色,便是碱多了,可放一会,再发一发,让碳酸氢钠继续与面点中的有机酸反应,然后再蒸。如果闻到酸味,便是碱少了,还需要施一点碱再制形。

同样是利用酸碱反应的原理,食用松花蛋时可能会有一些由碱性物质引起的涩味,还可能会有较重的氨味,蘸些食醋可以去除涩味和氨味。

(2)在讲到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时,不防用学生长辈们可能会听说的植物中的抗氧化剂花青素来做实验。花青素(Anthocyanidin),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天然色素,属类黄酮化合物,水溶性好,能使水果、蔬菜、花卉等呈现五彩缤纷的颜色,是植物花瓣中的主要呈色物质。二氧化硫对花青素具漂白作用,是通过二氧化硫跟水反应生成的亚硫酸与花青素的发色基团中的双键发生加成反应(高一通常讲化合作用)生成无色或白色物质所致。学过必修2的有机物后还可以继续补充说明其加成反应的原理和加热复原的原理。由此可以进一步说明二氧化硫能破坏植物中的有益成分花青素,所以用二氧化硫漂白食品和中药材是被限制的。

(3)味精的主要成分化学名称是“谷氨酸一钠”,是很多食物的增味剂,可以安全食用。味精经常与中餐馆综合症联系在一起。中餐馆综合症是指一系列副作用,例如颈背麻木和身体虚弱,也有的家长会说长期食用味精会引起脱发,不过,通常只有过量摄入味精才会导致这些症状,而一般在平时饮食中稍加以注意完全可以避免。

(4)中国酒的酒度表示方法基本是采用标准酒度法表示,如某白酒的酒度是42度,是指每100毫升酒液中含42毫升纯酒精,而啤酒酒标上常注明“8度”或“6度”,这里的度是指麦芽糖度,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啤酒的酒精度很低,大量饮用同样可引起酒精中毒。

……

在必修2的有机物教学中,还有大量生活中的化学的实例。对于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笔者还在不断的积极探索中。

参考文献:

[1]黄霞.在高中必修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实践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2]朱启亮.寓乐于学——浅谈如何使学生乐于学习化学[J].化学教与学,2013(6).

(作者单位:浙江省磐安中学32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