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的街道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7-17
/ 2

城市中的街道区

解婧

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310012

摘要: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不单单需要高尚舒适的住宅方便快捷也是人们向往的。在现代主义城市发展逐步回归到人们的过程中,街道区重新成为承载城市生活的重要场所。文章以海岛中国丝绸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例,阐述了街道区在城市综合开发项目中应用的可能途径,以及由此带来的丰富的设计内涵。

关键词:街道区、城市生活;

一、城市生活的形式和载体

城市生活日益成为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随着工程技术的进步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现代城市的基本组织形式几经嬗变。早期现代主义城市基于汽车交通的发展,主张取消街道区,用车行代替步行,用纪念碑式的建筑体量置换传统细密的城市肌理。其结果是产生了一批视觉上雄美壮丽但尺度上过于巨大以致于空旷冷漠的城市空间,如昌迪加尔的市政广场。近几十年来,随着交通、设备和结构技术的发展,超大型包罗万象的建筑单体成为可能。美国郊区的购物中心即是这种“大”建筑的代表。基于汽车交通的购物中心可以完全脱离邻里关系而存在,在多数时候都孤零零的伫立在城市之中。尽管购物中心内部集约丰富,但往往与周边城市生活缺乏互动,建筑内外如同两个完全隔绝的世界。

针对现代城市设计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基于步行交通的城市街道区提供了组织城市的另外一种途径。简?雅各布斯(JaneJacobs)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提出了重返街道区的主张,并且强调较高的密度、适当的尺度、功能混合和新老建筑的结合是形成一个成功街道区的关键。罗伯?克里尔(RobKrier)在《城镇空间》中指出,“从纯粹地理学的角度来看,街道区是所有城市设计结构的原始细胞”。街道区并非是一个现代概念。我们从吉安巴提斯塔?诺里(GiambattistaNolli)于1748年绘制的罗马地图中可以重新发现城市街道区的理想形式。在这张地图中,街道、广场和公共建筑的室内空间相互串接形成整体,共同构成层次丰富的街道区形态。

二、城市综合体的危机

近10年来,国内城市综合体数量迅猛增长,极大改变了城市的空间格局,并影响了诸如购物、居住、工作、娱乐等一系列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综合体发源于美国郊区购物中心。在美国郊区,几乎所有顾客都是驱车前往购物中心,因此在购物中心周边有着规模巨大的停车场。这种类型的购物中心移植到中国后,通常以体量巨大的单体建筑形态出现,以底层购物中心结合上层办公、公寓和酒店塔楼构成,并常常选址于交通便捷、人流集中的市中心。尽管主要顾客已经不是郊区居民而是市内居民,顾客来往的交通方式也不仅是私人小汽车,还可选择地铁、轻轨、公共汽车等多种公共交通工具,城市综合体依然延续了郊区购物中心的封闭特征,往往对城市流动性、空间体验以及场所连接等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2.1流动性

城市活力依赖于城市的流动性。良好的流动性要求车行畅通高效,人行舒适便捷。常见的购物中心规模庞大,占据整个街道区甚至绵延几个街道区。由于体量集中,边界封闭,周边的城市道路到此会被切断,人流则须绕道而行。大盒子对周边若干街道区的交通带来不利影响。特别是对路网稠密的市中心而言,这种不利影响更大。

2.2场所连接

多层次的场所连接有利于加强流动性、实现功能互补和空间协调,提升土地综合利用价值。绝大多数综合体采用简单叠加的方式,即以购物中心整体承托其上住宅、公寓、酒店、办公等各种功能。各功能板块除了在形态上简单拼合在一起之外,缺乏在交通、功能以及空间上的有机联系,与城市往往也并不相关。

2.3空间体验

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到购物中心中购物、娱乐、运动的最大理由已经不是单纯消费,而是希望亲身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并从此生活体验中获得身心陶冶。从长期的发展趋势来看,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的购物体验,才能具备持久的吸引力。对日常生活的激发依赖于建筑与周边社区的连接渗透,以及相对灵活和较长的营业时段。尽管大型购物中心是实地购物体验的重要场所,但是,无论在空间还是时间上,均难以与日常城市生活密切结合起来。在空间上,购物中心的选址常根据商业服务半径、人口辐射规模等因素,进行宏观上的地理定位,往往忽视了在微观层面与周边社区的结合。在时间上,购物中心的营业时间是有限制的。在不营业的清晨或深夜,购物中心与城市生活几乎是完全隔离的。

三、城市街道区的复兴

在海口海岛中国丝绸文化创意产业园(海岛中丝园)这个项目中,我们有机会反思城市综合体的设计模式,并探索城市街道区实践的可能途径。

3.1项目背景

海岛中丝园位于海口市长流起步区,西临中央公园,东接海口市政府,南、北面为规划中的商务办公用地。从现状条件看,项目所在区域的产业聚集度不高,由商务活动直接带来的对办公、酒店的需求不大。传统封闭式的购物中心模式,因为缺乏差异性,在人口规模不大的长流起步区,前景黯淡。那么,必须借助差异化设计,为项目注入丰富的层次感和多样性,不仅是在功能配置上,更是在场所体验上,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市民和旅游者前来逗留,为项目成功创造条件。项目伊始即确定下三个主要目标:其一,与城市连接。项目必须与城市相互渗透,保持城市空间的流动性,引导人群自由出入场地。其二,传递项目自身的文化价值内涵。海岛中丝园的核心是丝绸文化产业,即丝绸博览馆和会展中心、丝绸精品酒店以及与丝绸产业链相关的文化精品商业街。以此核心功能为纽带,带动办公、酒店、居住、商业等城市功能的综合发展,激发并培育城市文化生活。文化是抽象的,但文化的载体却是具体可触的。通过对文化载体的设计能够加强生活其中的人的体验感,将抽象的文化概念转变为日常生活的所见所感,提升项目的文化氛围,更好的表达项目的价值内涵和人文关怀。在这一点上,一个闹中取静、内外渗透、可游可居的城市街道区,相较于单一集中体量的城市综合体而言,因其具有更加丰富的空间层次和更加多元的场所体验,更能够实现这方面的目标。其三,适应海口当地的气候特点和行为习惯。将室外的街、巷、广场和内院与室内空间结合起来,创造内外兼备的生活空间。在具体操作上,为达到城市连接的目标,我们采取的是小尺度地块划分以及多层次交通组织的方式。在表达项目文化内涵方面,我们更多的是将此价值目标浓缩为一个整体的氛围,并包含在一系列情景交融的空间体验中。为适应海口气候特点,我们尤其注意创造一些适合室外活动的有遮阳和自然通风的室外空间,将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连贯起来,从而创造处内外兼备的生活空间。

3.2小尺度街道区

理想的城市街道区应该基于人性化的尺度划分。首先,应该适合步行。经验表明,绝大多数适合步行的人车混行的街道区,其尺度范围是80~120m。以步行优先闻名的SanDiego,其街道区尺度为80×80m左右。在中国当代的城市规划实践中,车行道路围合的街块尺度巨大,多至800~1000m。行人在此街块间穿行是极其不舒适的。这是典型的汽车优先的城市设计,与步行主导的小尺度街道区完全背道而驰。海岛中丝园用地东西向长约250m,南北向长约110m,必须经过适当的划分才能满足步行化街道区的需要。

在对中外著名小镇进行比较研究后,我们发现,平均40m的街道间距能带来舒适的步行体验,并且能适应多种功能业态。40×40m的街道区划分确定了本项目基本的尺度标准。在此基础上,局部调整,就能容纳下所有的功能。在2、3层以上,对网格尺度进行进一步细分,确定了以20m为单位的建筑尺度标准,以保证大量低矮建筑尺度的合理性。高密度的街道如同毛细血管能够轻易渗透到达所有建筑以及建筑之间的空间。这保证了底层空间的流动性,并且扩大了开放空间的延展面,为多样性城市生活的引入创造了条件。

3.3多层次的场所连接

在海岛中丝园的首层地面上,主次有别的步行路径将场地切开,将城市空间和行人迎纳其中。其中,东西贯通的主街和南北方向的城市通廊形成主要的步行骨架,连接了西侧的城市中央公园,并将来自城市各个方向的行人引导进入街区内。而较低等级的街巷系统与主要街道相互贯穿连接,编织成场地上的经脉网络,使得中丝园完全向城市渗透开放,提升了土地的使用价值,并保证了城市空间的公共性。

除了首层地面的水平联系性外,二层的水平联系以及首层与二层之间的垂直联系也得到加强,实现了水平和垂直联系的立体化。二层步行系统以居于场地中央的LOFT商业院落为中心,向西南与超高层办公楼的底层工艺展示大厅、向西北与丝绸博览馆、向东北与产权式酒店的餐饮会所部分联系起来。这种串接关系一方面有助于实现不同业态间的牵引互动,另一方面能够为游客、居民、工作人员提供连续而多样化的生活体验。

3.4情景交融的空间体验

街道区具有空间上的临近性以及使用时间上的持续性,它保持了城市的流动性,并与周边环境紧密连接在一起,是日常生活的载体。街道、广场和院落是街道区公共空间的主要形态。街道纵横交织,串接所有物业,并连向街道区两端的入口广场和居中的中心广场。步行空间的断面尺寸以人体尺度为基准变化,街巷4~12m,内院9~16m,广场30m左右,有利于创造出在人步行路径上不断变化的戏剧性场景,给人愉悦的视觉心理感受。院落由街道穿越而过,增强了行人体验的丰富性。在街道区中央的四个院落,各有主题,分别与丝绸文化相关的桑、沙、石、竹结合起来,并配合各个院落的消费方式和内容,比如桑之与膳食和饮品,沙之与木艺家什,石之与珠宝工艺,竹之与书画,形成情景交融的院落体验,增加游览参观的人文内涵。

街道区的空间体验也因其丰富的建筑类型得到加强。街道区的建筑类型以合院和简化的坡顶小建筑为主,骑楼、廊桥、亭、塔、戏台,穿插分布在场地中。尽管形态多样,但因为主从有序,并依循类似的形式结构语言,所以仍具有内在的整体性。街道区建筑既有现代气息又能勾连起历史的回响,渲染出街道区缓慢闲适、内敛深蕴的气氛。

3.5内外兼备的生活空间

街道区内的建筑界面不是封闭的。街道区建筑的底层以及面向屋顶露台的界面,除非因为特别的功能要求,都设计为可以完全打开的门扇,由此强调室内室外在视线景观以及功能使用上的互动性。这同时也是源于当地气候的特别设计。海口市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在有通风和遮阳的室外空间,体感非常舒适,所以海口市民偏爱户外生活。在夜幕降临后,室外空间更是成为城市活动的首选。

在海岛中丝园的街道区中,四通八达的街道,相互联通的广场、内院,层层错叠的露台,为游客、居民和办公人员提供了多层次的立体户外活动空间。街道区中相对密集的建筑布局能够获得更多相互遮挡的阴影,并有助于通风,从而能带来更多适宜人室外活动的阴影区。将室内空间向室外延伸渗透,实现了内外交融的空间效果,契合了海口气候条件引导下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创造出有吸引力的、全天候、全时段的市民活动空间,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人面向自然开放融合的态度,在哲理层面折射出深层次的东方文化内涵。

四、结语

街道区作为城市组织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能够最大量的吸收日常城市生活,并成为提升城市生活环境质量的基本方式。相对于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大拆大建,回归人性尺度的街道区,提供了一条激发健康、舒适、有意味的城市生活的积极和正面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加拿大]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2][卢]罗伯?克里尔.城镇空间——传统城市主义的当代诠释[M].金秋野,王又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