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眩晕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王艳马奎军

(亳州市华佗中医院脑病科安徽亳州236800)

【摘要】目的:总结近年来中医药干预眩晕的研究进展,为眩晕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检索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库等,查阅中医药治疗眩晕的相关研究,探讨眩晕的病因病机及治法。结论:近年来中医辨证论治眩晕病,“师古不泥古”,推陈出新,在病因病机和中医药辨证治疗方面都取得较大进步。

【关键词】眩晕;中医药;病因病机;治法;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5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6-0351-01

眩指目眩即视物昏花或眼前发黑,晕指头晕,甚者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同时出现,所以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像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有时伴有恶心、心悸、呕吐、汗出、甚至昏倒等症状。因眩晕就诊的患者占中医脑病就诊患者的大多数,随着人口老龄化,本症发病率日益增高,《医学正传》有言“眩晕者,中风之渐也”。因年四十而阴气自半,内风易动,后世医家通过大量临床观察,逐渐认识到眩晕往往是中风的先兆症状,现总结近10年中医药治疗眩晕的概况。

1.古代中医文献关于眩晕病因病机认识

1.1肝风致眩

眩晕的有关记载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清·叶天士强调“头为六阳之首,肝胆之风阳上导致昏厥跌仆,主张从风论治。

1.2痰饮致眩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基础,《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丹溪心法·头眩》中则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提倡补气降火治痰郁。

1.3因虚致眩

《内经》首开先河,如《灵枢·卫气》说:“上虚则眩”;《灵枢·大惑论》中说:“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人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1.4因瘀致眩

杨仁斋《仁斋直指方》云:“瘀滞不行,皆能眩晕。”明·虞抟在《医学正传》中载:“外有因坠损而眩运者……宜行血清经,以散其瘀结”可谓最早的关于因瘀致眩学说。

综上,民国以前,中医认为眩晕主要病因病机为风、痰、虚、瘀。

2.现代中医关于眩晕病因病机及治法认识

现在中医,对眩晕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周雪明等通过搜集历代医家治疗眩晕病的医案,对搜集到的医案经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对眩晕病核心药物、眩晕病常用治疗药物配伍、眩晕病常用药对组合、眩晕病常用治疗方剂,均进行总结分析。

姬翔等总结杨传华对眩晕病的临床常用方法:升举清阳,化痰息风;濡养清窍;调和肝脾。沈伶萍采用自拟眩晕汤,药用天麻、豨莶草、钩藤、石决明、菊花、牛膝、全蝎、生龙骨、生牡蛎、煅磁石、刺蒺藜、葛根、茯苓、陈皮,临床取得较好效果。常规推拿手法结合其特色治颈思路及独特手法配合中药内调治疗本病症,疗效显著。段海辰教授认为“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治以祛湿化痰、平肝熄风、填精益髓。有研究加减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对痰湿中阻型眩晕效果显著。有学者认为肝失疏泄、肝郁化火、肝阴不足、肝风内动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有研究针对肝阳上亢型眩晕病,辨证论治取得不错效果。

综上,现代中医对眩晕病因病机认识,大致包括气虚血瘀、痰浊蒙窍、中气下陷、气血亏虚、肝阳上亢、肝失疏泄、肝郁化火、肝阴不足、肾精不足等,并进行相应辨证论治,如已故名医岳美中所说:“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清代徐灵胎在其《兰台轨范》中说:“先识疾病之所由生,再辨病状之所有异,治必有定法,法必有定方,方必有主药”。采用多种中医治疗方法,好古而不迷信古人,博学而能取长舍短,根据自己长期大量临床经验,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并且按照统计学方法进行临床试验研究,进一步丰富了眩晕的中医药治疗理论基础。

值得一提的,有研究根据《灵枢·岁露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运用子午流注择时耳穴压豆治疗肝阳上亢型眩病患者,不同时辰,择时取穴,因时制宜,如晚上7点~9点之间,心包经当令。选择此时进行耳穴压丸按摩。症状改善明显,且无副作用,简单方便。

有研究从中医“因地制宜”方面,探讨高湿环境是西南地区7~9月眩晕病发病的主要病机。发现青岛地区眩晕患者中湿热证的比例逐渐增加,而湿热病证能否发生,正气之盛衰和湿热邪气之强弱是关键因素。研究表明,体质是湿热眩晕证发作的基本因素。还有研究还从不同年龄阶段入手,总结病案,把青年人眩晕病分别为瘀血阻络和痰湿中阻两种证型。我市人口基数大,我院脑病科为省级重点专科,门诊及住院患者数量非常多,中药使用率高,安徽亳州为中华药都,老百姓对中药使用信任度高,长期临床实践发现眩晕(后循环缺血)患者一部分患者证型表现为肝阳上亢兼痰湿中阻型,采用天麻钩藤饮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效果良好,已收集近百例临床资料,后期将继续相关研究,这些进一步说明中医药治疗眩晕病取得一定进展,并且研究更为细致、从古代文献及医学理论中,寻找治疗眩晕的灵感思路,加减运用,丰富中医药内涵,促进中医药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97.

[2]杨传华.明清时期眩晕病与肝脾肾关系考略[C].第十届南方中医心血管病研讨会论文集.2014:134-141.

[3]周雪明,姜德友.基于古今医案数据分析眩晕病方药规律研究[N].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7):97-99.

[4]李淑玲,康开彪,叶丙霖.刘国安教授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眩晕病)学术思想总结[J].西部中医药,2018,31(4):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