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立体定位标尺在经皮激光腰椎间盘减压术穿刺定位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自制立体定位标尺在经皮激光腰椎间盘减压术穿刺定位中的应用

巩晋生

巩晋生(临邑县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山东临邑251514)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激光腰椎间盘减压术(以下简称PLDD)穿刺定位方法的改良及其结果;方法:采用自制立体定位标尺改良穿刺定位方法对4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简称改良组)行PLDD,并与行传统穿刺定位方法的PLDD56例(简称传统组)作比较;结果:改良组较传统组操作精确度高,误差小,病人接受x线次数少,资源耗费少,操作省时省力;结论:应用立体定位标尺的改良式穿刺定位方法在PLDD中值得推广。

【关键词】立体定位标尺经皮激光腰椎间盘减压术穿刺定位

【中图分类号】R6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2-0108-02

经皮激光腰椎间盘减压术(PLDD)是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领域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其主要步骤包括穿刺和激光汽化减压,而穿刺是作为治疗成功的首要条件。穿刺成功顺利与否取决于定位的准确性,并直接影响到下一步的治疗。笔者回顾2009年11月至2011年3月间完成的PLDD105例,用自制的立体定位标尺改良穿刺定位方法49例,较用传统穿刺定位方法的56例PLDD有明显改善,效果令人满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自2009年11月至2011年3月我科共完成PLDD105例(135个椎间盘),其中男65例,女40例;年龄21~69岁,平均41岁;病变为1个间盘者80例,2个间盘者20例,3个间盘者5例;中央型突出25例,一侧突出61例,双侧突出19例;单纯腰痛者23例,合并一侧下肢症状者56例,合并双侧下肢症状者19例,单纯下肢症状而无腰疼者7例;腰2/3间盘发病者3例,腰3/4间盘发病者15例,腰4/5间盘发病者67例,腰5/骶1发病者50例。在穿刺定位方法上采用传统方法的56例,采用改良方法的49例。

1.2设备及材料:①飞利浦东软螺旋CT;②行距为1厘米的金属定位网[1];③自制立体定位标尺

1.3方法:CT引导下穿刺定位(以后外一侧入路为例)

1.3.1确定进针点:患者俯卧位,在病变侧腰部粘贴行距为1厘米的金属定位网[1],对靶椎间盘作2毫米层厚扫描,于显示靶椎间盘最佳层面和侧位Top像上设计最佳穿刺路径(如图1、图2)。G点为椎间盘的穿刺靶点,O点为体表穿刺点,GO为穿刺路线。断层面上测量出GO与身体矢状面的夹角α(如图1)。侧位Top像上测量出GO向头侧或足侧倾斜的角度β(即CT框架倾斜角度)(如图2)。在皮肤上沿最佳定位金属丝线划AB线,沿CT扫描体表定位线划CD线,二线交点为O,即是进针点。(如图3)

1.3.2确定穿刺方向:确定进针点为O,椎间盘靶点为G,则进针直线为GO及其延长线,在GO的空间延长线上只要任取一点F,如连线OF,则沿FO方向穿刺就能准确到达G点。F点如何在三维方向上定位,是我们确定穿刺方向的关键所在。在CD线上取距O点长度为d(设为已知)的一点I。通过I点作CD线垂线与GO的空间延长线在冠状面上的投影线相交,交点为J,把J点看作是F点在冠状面上的投影点,然后通过J点向AB线作一垂线,交点为E。

则F点在三维上的横、高、纵向长度分别为:

OI=d(已知)

JF=h=d/tanα

OE=L=d.tanβ/tanα

F点为空间一点,并非平面一点,为便于测量并准确获得可设计(如图4)立体定位标尺。立体定位标尺具体做法:取一宽为4厘米、长为11厘米的长方形质硬薄钢板(厚度为1毫米),于其两条长边上均刻上刻度(最小单位到毫米),在两条长边上于距两端3厘米与8厘米交界处垂直长边折90度角,标尺即做成。(如图4)注:标尺O′I′线长度4厘米为d值(固定值)。在标尺O′E″线上沿E″O′方向量取距E″点长度为L的一段,截点为O″.

将标尺的O″E″线与体表OE线完全重合并使标尺的O′E″J″I′面成为O点所在的冠状面。在J″J′线上量取长度为h的一段距离,截点便是F点。此时固定好标尺,以穿刺针将F点和O点连接,按此方向进针并直行进行穿刺,便可准确到达G点。

2结果

在整个穿刺过程中,传统组56例全程扫描平均2~3次,其中1次者5例、2次者24例、3次者19例、4次者8例,耗时最短15分钟,最长35分钟,平均26.5分钟;而改良组49例全程扫描1~2次,其中仅有2例因路径中神经根刺激症状较重而改变路径,增加了扫描次数,耗时在10~15分钟之间,平均12分钟。

3讨论

CT导引下的PLDD具有诸多的优点:①有较高的空间和组织分辨率,有利于选择进针点和进针路径;②CT导引可使穿刺针精确到达突出间盘后缘0.5~1.0厘米的理想烧灼部位;③CT导引时体位固定,各种穿刺参数真实准确。根据测量结果可准确地在体表定出穿刺点,为术者进针提供了准确数据[2];④CT导引可及时观察椎间盘烧灼汽化范围和有无并发症发生,做为客观评价术后疗效的参考依据。鉴于上述几点,我们最好选择在CT导引下行PLDD,而我们探讨的也正是CT导引下PLDD穿刺定位方法的改良。

在CT导引下的PLDD中,穿刺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一步。准确无误的穿刺取决于精确的定位。传统的定位方法目测法,是将穿刺针尖放在进针点O点上,然后目测α、β二角度以调整进针路线[1]。此法理论上是可取的,只是α、β二角度在空间上很难测量,而目测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误差往往较大,有时需要多次的CT监测,耗费资源较多,病人接受x线多,操作时间较长。基于这些原因,我们不妨转换一种思路来确定穿刺方向,即将难以测量的角度转化为便于测量的长度和点,便解决了上述难题。

图3所示均是在O点所在的身体冠状面上,而事实上身体腰背部并非一绝对平面,立体定位标尺的应用则解决了这一问题。为保证路径的准确性,我们还应做到如下几点:①CT扫描及穿刺前要在腹部垫枕,尽量将腰部垫平。②备好计算器测量出α、β后,立即计算出tanα、tanβ(精确到千分位),再计算出h=d/tanα、L=d.tanβ/tanα(精确到十分位)。

③据105例PLDD病例统计,α值在40°~60°之间,平均45°左右;β值在0~±30°之间,平均±15°。因此,可将d值设为4厘米,则h值约为4厘米、应<8厘米,L值约在0~±3厘米之间,这样可方便测取。那么,标尺的横向距离可固定为4厘米,纵向距离为3厘米,高度为8厘米。

笔者在49例PLDD中,通过应用自制的立体定位标尺改良穿刺定位方法,并与行传统穿刺定位方法的56例PLDD作比较有明显改善,做到了操作精确度高,误差小,病人接受x线次数少,资源耗费少,操作省时省力,为整个微创手术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在PLDD中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关家文,孙海涛,刘录明,等.149例经皮椎间盘激光减压术的临床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11):872-874.

[2]成明言,周沛林,吴玉玲,等.CT引导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的价值及疗效评价(附142例报告)[J].颈腰痛杂志,1999,20(4):262-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