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杰老师腹四针配合头四针治疗胃肠疾病的经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周志杰老师腹四针配合头四针治疗胃肠疾病的经验

张燕平周志杰

西安桃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饮食变的逐渐多样化,近年来,国内外的胃肠疾病急剧增多,许多报道针对胃肠疾病提出多种治疗以及解决方案。我国自古至今就一直推崇中医诊疗,胃肠疾病,多数胃肠不适会出现各类症状,如腹痛腹泻、消化不良、嗳气积食等,此均为胃肠虚弱的表现,需要进行内外调理,而由周志杰老师应用的腹四针即为,将腹部中脘、关元、天枢四大穴位组合在一起,联合头部百会穴、上星穴、百会与上星连线的中点旁开1.5寸和旁开3寸处四个穴位共同应用,通过对腹部和头部穴位的刺激,能够使体内多处神经产生作用,继而改善病情状态,减轻胃肠带来的的不适。本文针对腹四针及头四针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解释,了解病症的发生与穴位的联系,从而改善病治疗患者胃肠疾病,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腹四针;头四针;胃肠疾病

周志杰教授,西安市中心医院主任医师,。陕西省名中医。周志杰老师腹四针配合头四针在临床上治疗胃肠疾病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腹四针和头四针是周老师在临床上常用的组穴。“腹四针”是将腹部的中脘、关元、天枢(双)四个穴位组合在一起,联合应用,广泛治疗多种疾病,疗效确切可靠,我们在临床上称之为腹四针[1]。腹四针中,胃的募穴中脘穴,又为腑会穴,,是胃气的集结之处,为人体的水谷之海,可起到调节六腑的功能的作用,可以调理中焦,和脾胃。比如胃脘痛、腹胀腹痛、恶心呕逆、反酸、消化不良、肠鸣、腹泻、便秘等,以及现代医学中常见的胃溃疡、慢性胃炎、胃扩张、胃下垂、子宫脱垂等各种与脾胃相关的疾病均具备良好的疗效。“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指的就是中脘穴。针刺或艾灸中脘穴可以调理治疗有关胃肠消化系统方面的多种疾病。手阳明大肠经的募穴天枢穴有散结、导气、通肠腑的功效。《针灸大成》一书中记载着:天枢穴可以治疗泄泻、奔豚气、腹胀、肠鸣、水肿等病症。关元穴又名大中极,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也,是我们人体的一个重要的保健大穴。张景岳认为关元穴“主治积冷,诸虚百损,但是积冷虚乏皆宜灸。”可见,关元穴有固本培元、调气回阳、补益虚损、强壮全身元气等功效。

腹部的中脘、关元、天枢这四个穴位配合应用治疗胃肠疾病,当治疗虚症疾病时,应当采用补法,促进脾胃,肾气运化,起到健脾和胃,补肾益气的功用[2]。我们身体的正气得到补养,正气充足,滋养脾土,充盈肾水;当治疗实症疾病时,应当采用泻法,通利三焦、清泻腑实,润肠清热,使气机畅达。“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大肠、小肠皆属于胃”,脾胃与肠腑的关系是非常密切。如果脾升胃降自如,脾胃健运,脾胃功能正常,那么小肠泌别清浊,大肠排泄糟粕的功能也会正常运作。如果脾胃功能发生紊乱,那么也会导致肠腑传化功能失去正常,脾胃或肠腑的疾病就难以避免了。治疗肠腑疾病的同时,对脾胃功能的调理也有帮助;治疗脾胃疾病时,亦有益于肠腹功能的恢复。手太阳小肠经功能为消化和吸收营养成分,主下降,;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属足三阴经功能为储藏营养物质,主上升[3]。胃气以降为顺,肠气以通为安。如若上下通畅、左右调和、运化正常,则不治胀而胀自消,不止痛而痛自除。比如,治疗寒湿泄泻可艾灸中脘穴以温化寒湿。针刺补法或艾灸关元穴,可起到温肾健脾、涩肠止泻的作用,用于治疗肾虚泄泻。治疗热结便秘,可用泻法针刺胃、大小肠之募穴,有攻下热结、清肠通便之功。治疗阳虚便秘宜温通开秘通便治疗。天枢穴可以通利腑实,升清降浊,调畅三焦气机,。中脘穴可以调节升降、和胃健脾、滋养中焦;关元穴为“肾间动气”之所在,任脉、督脉、冲脉,一源三岐之源,又是足三阴经肝经、脾经、肾经与任脉之交会穴,为全身气之要穴。所以中脘、天枢、关元四穴和用可以用于治疗有关一切脾胃肠腑的各种病证。治疗胃肠疾病首取腹部穴位,胃肠道消化系统位于腹部,直接针刺腹部穴位,可使针刺对穴位的刺激作用直接到达病变部位,遵照了“近部选穴”的原则。同时,选用中脘、关元、天枢此四穴一起联合应用,组成了“引气归元”,也包含有“以后天滋养先天”之蕴意,共同可起到调畅三焦气机、温阳益气的功效。如果配合以灸法施治,使温经通络、益气助阳的功效更加显著,那么经络得通,气血调和,疾病则自然消除。

针刺头皮上特定区域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叫头针疗法,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这些年来,头针也发展迅速,在治疗多种疾病方面也体现出了明显优势。头四针是周老师在临床上常用的穴位,由百会穴、上星穴、百会与上星连线的中点旁开1.5寸和旁开3寸处的四个穴位组合而成的。百会穴、上星穴都是督脉上的经穴。百会与上星连线的中点各旁开1.5寸处的第三穴在头皮表面的投影线位于大脑中央前回,百会与上星连线的中点各旁开3寸处的第四穴在头皮表面的投影线位于大脑中央后回上,这是我们在临床中采用头四针治疗各种相关脏腑疾病的重要的理论依据。在治疗时我们可选用28号、1寸毫针,首先常规消毒头皮穴区皮肤,进针时将针与皮肤呈15°夹角,然后由前向后平刺,进针深度5-8分,实施捻转手法。

古人有头病取足,足病取头部穴,脾胃病症亦是如此。以下治上,以上治下,通过针刺调整,脏腑间气血的平衡而治本。头者,精明之府,与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的关系都非常有密切。头部是各条阳经交汇集中的地方,所以有“头为诸阳之会”的说法。“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头面而走空窍”。其中,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督脉的循行路线皆通过头部。头部统领了全身十二经脉,联系全身各个脏腑器官。十二经别中的阳经经别和阴经经别也通过表里关系汇聚于头面部。在标本根节及气街理论中,头部是气街所在部位,头皮与脑髓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另外,脑为元神之腑,髓之海,“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上属于脑”,五脏六腑精气皆汇聚在头脑这个重要的部位[4]。所以,通过针刺头部络腧穴,可起到疏通头部气血、通经活络、调和阴阳、调节脑功能、促进神经机能恢复,以及对全身肢体及内脏均有调节作用。通过多项研究表明,对头部腧穴进行针刺刺激对皮层功能有调节作用,可改善脑功能,促进脑血流量的增加,收缩舒张全身血管,改善血管弹性,降低血液的粘稠度、调节血脂等作用,可使人体神经调节功能和反馈机制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改善和纠正因神经血管相互作用失调而导致的恶性循环以及出现的相应症状,得到促进对偏胜偏衰现象进行良性调节,实现良性转归。

多年来,周志杰老师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根据中医经络理论,运用腹四针配合头四针通调一身阳气,调动五脏六腑精气,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临床上治疗胃肠疾病患者数千例,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安全可靠。认真总结老师的治疗经验,对于客观评价针灸对胃肠疾病的治疗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卜凡优,魏峰,代雪双,等.针灸调节胃肠系统功能与中枢核团关系的研究进展[J].针刺研究,2017,42(4):363-366.

[2]潘诗敏,李金香,张曦,等.五经配伍调气法针刺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17,37(12):1255-1260.

[3]高璐佼,白兴华.针刺督脉背段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J].针刺研究,2016,41(2):150-153.

[4]任国强,任媛媛,周志杰.周志杰老师“治神”学术思想探析[J].陕西中医,2015,36(5):589,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