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行为方式干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行为方式干预效果分析

何柏梁

(绍兴市柯桥区夏履镇卫生院浙江绍兴312026)

【摘要】目的:探讨生活行为方式干预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门诊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62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31例。干预组患者除常规药物治疗外,强化饮食营养干预、运动及精神调节、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合理用药、强化血糖监测及糖尿病知识健康教育等综合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不强化综合干预措施。6个月后开展效果评价。结果:通过常规药物治疗强化综合干预,干预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体重控制达标率均有良好效果,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常规药物治疗加生活行为方式综合干预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2型糖尿病;生活行为方式干预;效果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8-0325-02

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种以糖代谢紊乱以及影响全身各个脏器与组织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行为方式的变化,发病年龄提前,2型糖尿病患病率明显提高,在患者的病因分析及个人生活行为史调查中,多有2型糖尿病常见危险因素:超重与肥胖,高糖高盐重口味饮食习惯,酗酒吸烟史、久坐少体力活动、精神紧张状态等生活方式,本研究结合基层慢性病管理工作,在常规降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针对2型糖尿病常见危险因素强化生活行为方式干预,效果明显。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本院门诊治疗的62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9例,女33例,年龄30~72岁,平均年龄(50.6±3.5)岁,病程2~19年,平均病程(5.7±1.6)年,排除继发性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急症或次急症等特殊状况,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血糖、体重指数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片250mg,3次/天,口服治疗,瑞格列奈片0.5mg,3次/天,口服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活行为方式干预。生活行为方式干预包括饮食营养干预、运动及精神调节、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合理用药、强化血糖监测及糖尿病知识健康教育等综合干预措施。

1.2.1饮食营养干预以低糖、低脂、低盐饮食为主,控制总热量,提供均衡营养膳食,合理搭配营养素,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50%~60%,脂肪提供的能量不超过饮食总能量的30%,根据体力活动轻重计算每日所需热量,合理分配各餐次,可采用少量多餐,体力活动多时适当加餐,控制动物脂肪摄入。食盐每天摄入量低于6g。不食蜜饯果脯、含糖饮料,不在日常烹调时加糖。同时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提倡干饭或面食,不喝稀粥或泡饭。

1.2.2运动及精神调节提倡进行快走、慢跑、打太极、游泳、骑车、乒乓球等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以上,每次30分钟左右,运动要循序渐进,有规律,注意体力、营养、精神状态等协调,有医生指导,要避免低血糖发生。生活有规律,不熬夜,保持乐观心态,减轻心理负担、缓解心理压力,多做自律训练或气功、外出旅游等调节心情。

1.2.3戒烟限酒倡导戒烟、限制饮酒,最好不饮酒,如确需饮酒,在血糖达标情况下控制饮酒,折合成酒精量男性每天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并把酒精中所含的能量也计算至总能量。

1.2.4控制体重超重及肥胖是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的重要危险因素,要求控制体重指数BMI<24,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控制体重的最好方式为平衡饮食及适当运动,做到劳逸结合,热能均衡,不提倡药物减肥及过度节食。超重及肥胖患者减重的目标是3~6个月减轻体重的5%~10%。消瘦者应通过合理的营养计划恢复并长期维持理想体重。

1.2.5合理用药、强化血糖监测及糖尿病知识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正确服药,养成每天定时服药的习惯,不随意停药或增减药物,不自主换药。每1~2个月开展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测量,每3~6个月开展糖化血红蛋白测量,由医生根据血糖情况合理调整药物,强化糖尿病知识、药物知识的了解及学习,了解低血糖反应及合理预防。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6个月的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达标率、体重达标率,其中,空腹血糖控制达标指患者的空腹血糖控制4.4~7.0,餐后两小时血糖控制达标指患者的餐后两小时血糖控制≤10.0,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达标指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7,体重达标率指体重指数控制在18.5~23.9。

1.4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6个月干预治疗后,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体重指数变化见表1,对照组治疗前后对比,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均有降低(P≤0.001),体重指数较治疗前降低不明显(P>0.05),干预组治疗前后对比,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较治疗前降低且比对照组更明显(P<0.001)。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综合征,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的加速,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正在逐年增加,已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的第3位。2010年中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和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调查了中国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的患病情况,应用WHO1999年的诊断标准显示糖尿病患病率为9.7%,2013年发表在JAMA上的文章显示,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达到11.6%,糖尿病前期达50.1%,我国糖尿病患者中主要为2型糖尿病,约占总数的90%[1]。

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各种因素,特别是肥胖、脂质代谢紊乱和炎性反应等,引起机体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而导致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与肥胖、高脂、高热量饮食、少动多坐、生活节律紊乱等相关[2]。限于目前医学水平,糖尿病仍是一种终身性疾病,糖尿病治疗的近期目标是通过控制高血糖和相关代谢紊乱来消除糖尿病症状和防止出现急性代谢并发症,糖尿病治疗的远期目标是通过良好的代谢控制达到预防慢性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的目的[3]。

二甲双胍被指南推荐为一线降糖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抑制葡萄糖从肠道的吸收;增加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肌肉内葡萄糖的无氧酵解;抑制肝糖异生和肝糖输出,增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降低血糖,并可减肥降脂,但不刺激胰岛素分泌,常和其他降糖药物联用。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可降低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特别适用于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瑞格列奈类是一种非磺脲类的短效促胰岛素分泌药,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快进快出,仅对餐时胰岛素分泌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在空腹及餐后,对胰岛素分泌无刺激作用,可避免两餐之间和夜间高胰岛素血症,从而减少低血糖的发生。该药90%在肝脏代谢,可用于肾功能受损的2型糖尿病患者。瑞格列奈与二甲双胍的降血糖机制不同,但两药作用模式互补,具有协同作用。两药联用能够更好地控制血糖,而较少发生低血糖。本研究常规采用二甲双胍片250mg联合瑞格列奈片0.5mg,均3次/天,口服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针对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重点从饮食营养控制、运动及精神调节、戒烟限酒、体重控制、合理用药、强化血糖监测及糖尿病知识健康教育等方面强化干预,6个月后,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干预组较对照组更明显,对照组体重指数降低不明显,干预组体重指数明显降低,干预组各项指标达标均较对照组要高,强化生活方式综合干预成效明显,表明在临床工作中应强化源头控制,针对一级预防内容开展干预非常必要。糖尿病的治疗是终生性的,在临床一线门诊强调关口前移,高度重视病因治疗及生活行为方式干预,强化日常监测及指导,坚持两手抓,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针对性开展生活行为方式干预,特别是针对2型糖尿病的综合干预,对有效控制体重、控制2型糖尿病患病率、实现2型糖尿病治疗的近远期目标、减慢靶器官的损伤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王长江.糖尿病的流行现状与预防[J].安徽医学,2014,10,35(10):1335.

[2]康继宏,TiaoGuan,宁光,吴家睿,管又飞.中国糖尿病防治研究的现状和挑战[J].转化医学研究(电子版)2012,2(3):3-5.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7,6(7):455.